在广袤的中国经济版图之上,京津冀的协同之网、长三角的江海之汇、粤港澳的湾区之潮,早已以磅礴气势勾勒出中国经济的三大增长极。而在祖国的西南腹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以破茧之势强势崛起,如同一颗被时光打磨的璞玉,在巴山蜀水间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这里有李白笔下“蜀道之难”的千年慨叹,更有新时代“通江达海”的壮阔实践;有茶馆里的悠闲慢生活,也有车间里的智能生产线。川渝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的故事,是一部关于突破与融合、传承与创新的立体史诗。
一、从“蜀道难”到“通全球”:交通枢纽的华丽蝶变
清晨六点,成都国际铁路港的集装箱堆场已响起叉车作业的嗡鸣。一台印有“中欧班列(成渝)”标识的红色起重机,正将满载笔记本电脑的集装箱稳稳吊上列车——这趟列车将穿越中亚草原,12天后抵达德国杜伊斯堡。与此同时,重庆果园港的码头工人正解开万吨货轮的缆绳,这艘船将沿长江而下,5天后在上海港换乘远洋货轮,把重庆造的汽车零部件送往东南亚。这两个相隔300公里的场景,在川渝大地每天同步上演,诉说着“蜀道难”已成历史的时代变迁。
钢铁动脉的千年跨越
1952年7月1日,成渝铁路的通车鸣笛划破盆地宁静。当蒸汽机车喘着粗气驶过沱江大桥时,沿线百姓举着红灯笼追了三里地——这条新中国第一条干线铁路,让川渝人“走出大山”的梦想照进现实。如今,成渝高铁的复兴号以350公里的时速穿梭,最快41分钟的车程,比很多城市的早晚高峰通勤还快捷。在重庆沙坪坝站,刚下高铁的成都白领小王刷开手机:“早上在文殊院喝了豆汤饭,现在去解放碑赶个下午茶,时间刚好。”这样的“双城生活”,依赖于日均超100趟的高铁班次,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已悄然成型。
中欧班列的故事更具传奇色彩。2013年,重庆首列“渝新欧”班列从团结村站出发时,司机老王看着车厢里零星的摩托车配件,心里打鼓:“这趟能赚钱?”如今,他的徒弟小李驾驶的中欧班列(成渝),车厢里塞满了重庆造的显示器、成都产的扫地机器人,回程时还捎着德国的汽车轴承、法国的红酒。2024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量突破5700列,占全国三成以上,相当于每天有16列钢铁驼队往返亚欧,把杜伊斯堡、汉堡等欧洲城市变成了“川渝邻居”。在成都国际铁路港,海关关员小张展示着智能验关系统:“以前人工查验一个集装箱要2小时,现在机器扫描5分钟搞定,去年我们的通关效率提升了40%。”
空中与水道的立体交响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太阳神鸟”航站楼里,来自荷兰的生鲜冷链包机刚落地。检疫人员穿着防护服开箱时,攀枝花芒果的清香混着阿姆斯特丹的郁金香气息扑面而来——这些芒果将在6小时内摆上欧洲超市货架。这座2021年投运的机场,与双流机场形成“双核”,2024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300万人次,国际航线比投运时翻了一番。不远处的重庆江北机场,改扩建工程正热火朝天,t3b航站楼的钢结构屋顶如展翅的鲲鹏,建成后年吞吐能力将再增3000万人次。两地机场就像一对翅膀,让川渝与全球46个国家的130个城市实现“朝发夕至”。
长江水道的复兴同样震撼。在重庆果园港,万吨级货轮“民生号”正缓缓靠岸,船长周师傅指着江面:“十年前,这里最大的船只能装3000吨,现在6000箱的集装箱船说停就停。”为了让长江“黄金水道”真正通江达海,工程师们用十年时间将航道水深从3米挖到6米,相当于在江底挖出一条双向八车道的“水下高速公路”。2024年,重庆新生港开港,万吨级货轮可直达上海,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让千吨级船队能直达广元。从宜宾港出发的货轮,带着泸州老窖的酒曲、自贡的硬质合金,经长江入东海,比陆运成本降低40%,时间缩短5天。
陆海新通道的开放密码
向南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正改写“内陆”的定义。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发往老挝万象的班列鸣笛启程,车厢里的长安汽车零部件将在3天后组装成整车,销往东南亚市场。2024年,这条通道货运量同比增长41%,货值增长67%,直达全球127个国家的556个港口。成都国际铁路港的“中老铁路+中欧班列”联程班列,让越南的咖啡豆先乘火车到成都,烘焙后再经中欧班列送往波兰,物流成本降低25%。在钦州港,川渝企业投资建设的冷链仓库里,重庆的火锅底料正等待装船,它们将在一周后出现在曼谷的火锅店——那里的老板学会了用四川话喊“毛肚七上八下”。
二、产业协同:从“单打独斗”到“齿轮咬合”的万亿集群
重庆两江新区的长安新能源工厂里,机械臂正将成都宁德时代工厂生产的电池精准嵌入车架;50公里外的璧山,重庆京东方的柔性屏经成渝高铁2小时运抵成都,组装成华为平板电脑。这两个场景,是川渝产业协同的微观缩影——就像嘉陵江与长江在朝天门交汇,两地产业在互补中融合,催生出一个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汽车产业的“换道超车”
在重庆巴南的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工程师们围着屏幕争论不休。屏幕上,搭载成都电子科大智能驾驶系统的UNI-V车型,正以120公里时速完成自动变道。“以前我们造燃油车,核心技术卡脖子;现在搞新能源,川渝配套率超70%。”研发总监王工指着墙上的产业链图谱:重庆造整车、成都供电池、德阳出电机、宜宾产锂材,这条从锂矿到整车的完整链条,2024年产值突破1.5万亿元。
这种协同藏着不少“巧思”。宁德时代成都工厂的电池车间,AGV机器人沿着磁轨运送电池包,它们的目的地是重庆的长安、比亚迪工厂。“通过成遂渝高铁的冷链集装箱运输,电池损耗率从5%降到0.3%。”工厂负责人算了笔账,“以前从宁德运电池到重庆要3天,现在从成都过去只要2小时,一年省了2000万运费。”在重庆涪陵,长安新能源与华为、宁德时代联合打造的阿维塔工厂,生产线一半的设备来自德阳的二重集团,软件系统则由成都天府软件园的团队开发,2024年销量突破5万辆,成为高端新能源市场的黑马。
电子信息的“全球拼图”
成都高新区的英特尔工厂里,晶圆在超净车间完成切割,这些芯片将在3天后出现在重庆西永的惠普工厂,变成笔记本电脑的“大脑”。这个细节背后,是川渝电子信息产业的“错位协作”:成都聚焦芯片设计、软件开发,重庆主攻智能终端制造,两地联手占据全球1\/3的笔记本电脑产能、1\/5的平板电脑产量。
在遂宁的印制电路板产业园,四川英创力电子的车间灯火通明。工人小李正在检测电路板:“这片给重庆的oppo手机,那片发往成都的华为基站。”这家企业一半的订单来自成渝两地,物流车每天在成渝高速上往返两趟。“以前我们要去深圳找客户,现在成渝的订单就够吃了。”老板陈总笑着说,“重庆的笔电、成都的通信设备,就像两个齿轮,带着我们转起来了。”2024年,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突破3万亿元,全球每3台笔记本就有1台“川渝造”。
新赛道上的“并跑争先”
在成都东部新区的天府国际生物城,科学家们正给实验猴注射新冠疫苗。这里的威斯克生物研发的疫苗,生产线设在重庆高新区,2024年产能达10亿剂。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的团队,刚研发出可降解的无人机材料,试飞场地选在了自贡的凤鸣通用机场——那里聚集了20多家低空经济企业,形成从研发到测试的完整链条。
川渝联合实施的257个重点研发项目,正在结出硕果。在重庆大学的实验室,“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模型悬浮在轨道上,这个项目已申请30项专利;成都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算力正为重庆的汽车碰撞模拟提供支持。“以前搞科研各干各的,现在仪器共享、数据互通,去年我们的研发效率提升了30%。”川渝科技协同办公室的张主任展示着共享平台的数据:1.4万台(套)大型科研仪器实现跨区域共享,为企业节省研发成本超10亿元。
三、人口与市场:1亿人的“内需蓄水池”
成都宽窄巷子的周末,穿汉服的姑娘举着竹筒奶茶拍照;重庆观音桥的深夜,火锅店叫号声此起彼伏。这两个场景背后,是川渝地区1.02亿常住人口的庞大身影——相当于日本总人口的80%,构成中国内陆最大的“内需蓄水池”,为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消费市场的“烟火气”
在成都的盒马鲜生,攀枝花芒果、眉山柑橘、达州脆李摆了满满一货架。采购经理小王打开数据后台:“这些本地水果70%在川渝消化,去年卖了2.3万吨,比进口水果还火。”这种“家门口的市场”,让川渝在外部环境波动时更有韧性。2024年,川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万亿元,相当于云南省全年Gdp,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23%,智能家居增长35%,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5%。
重庆九街的夜市,00后小周正用手机直播吃火锅。镜头里,毛肚在红汤里七上八下,弹幕里“要链接”的留言刷个不停。“我每月直播带货能赚8000元,粉丝一半是川渝的,他们就认本地火锅料。”像小周这样的“本地主播”,在川渝有12万人,带动农产品、食品等“川渝造”线上销售额突破3000亿元。在成都的“东郊记忆”,文创店里的蜀绣笔记本、熊猫玩偶,70%卖给了本地年轻人,店长说:“以前靠游客,现在本地人消费占大头,周末要补货三次。”
人口红利的“新内涵”
在重庆璧山的弗迪电池工厂,00后技工小李正在调试电芯封装设备。这个从万州农村来的年轻人,月薪6000元,比在广东打工时还高。“厂里包吃住,每月能存4000元,今年打算在璧山买房。”这样的故事,在川渝制造业工厂里很常见。2024年,川渝制造业从业人员达1200万,平均年龄36岁,比长三角低2岁,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人力资源富矿”。
城镇化的浪潮还在持续。绵阳的装修师傅老张,最近接了不少县城的单子:“以前只做市区,现在江油、三台的客户多了,他们装房子要和成都的小区一个标准。”2024年,川渝城镇化率达68%,每年有10万农民进城,带动家具、家电等“新市民消费”增长25%。在宜宾的三江新区,新建的学校、医院周边,房价三年涨了50%,售楼员说:“买房子的多是周边县城的,他们看中这里能和成都、重庆通高铁。”
四、政策与改革:“试验田”里长出的制度创新
成都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的“企业咖啡时”角落,管委会主任正和创业者们碰杯。“你们反映的跨境资金结算问题,今天外汇局的同志也在,咱们现场办公。”这样的场景每周三上演,已解决200多个企业难题。川渝能成为经济第四极,离不开这种“敢闯敢试”的改革精神——就像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政策创新让资源要素在双城间顺畅流动。
打破壁垒的“协同机制”
在重庆两江新区的成渝金融法院,法官们正审理一起跨省融资纠纷。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金融专门法院,这里的判决在川渝两地直接生效。“以前企业要跑两个省打官司,现在一个法院就能解决,去年我们审结跨省案件1200件。”院长介绍说。这样的“破冰”还有很多:川渝河长制联合办公室让81条跨界河流“一河一策”,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实现200项政策互认,400余名干部交叉挂职打破行政壁垒。
政策协同的效率令人惊叹。2020年以来,川渝联合印发100多个政策文件,从“加强成渝双核联动”到“成德眉资同城化”,清单化推进每项工作。在川渝毗邻地区合作示范区,广安的企业可以用重庆的资质投标,泸州的居民能刷成都的社保卡就医。“我们公司在重庆江津和四川泸州都有厂,现在税务报表一次申报就行,省了一半人力。”一家化工企业的财务总监说。
营商环境的“川渝标准”
在重庆果园港,“铁路提单信用证”系统正为企业放贷。“以前铁路货运单据不能抵押,现在凭这个电子提单,我们刚拿到500万贷款。”重庆港务集团的负责人演示着系统,这项全国首创的金融创新,2024年帮助企业融资50亿元。这样的改革还有不少: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砍半,跨境贸易通关效率提升30%。
政策红利正在转化为发展动能。2024年,川渝实际使用外资达15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超500家。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在川渝建了6家工厂,负责人说:“从考察到投产只用了10个月,比在印度快一倍,政策兑现比合同还靠谱。”在成都的中德产业园,德国博世的工厂享受“负面清单+承诺制”审批,“以前要跑10个部门,现在一个窗口全搞定。”
国家战略的“叠加效应”
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威斯克生物的疫苗车间正满负荷生产。“我们能快速扩产,多亏了国家发改委的‘重大产业项目专项债’。”企业负责人说。川渝享受的国家战略“礼包”很丰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公园城市示范区等“国字号”招牌,带来专项资金、用地指标等支持。央行的“双城经济圈再贷款”已发放2000亿元,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海关的“属地查检、口岸放行”模式,让川渝的货物出口时间缩短1天。
这些战略不是“空中楼阁”。在重庆的西部(重庆)科学城,国家超瞬态实验装置的土建已完成,这个投资50亿元的大科学装置,将吸引2000名科研人员;成都的天府实验室,聚焦生物医药、空天科技等领域,已引进院士团队30个。“国家把大科学装置放在川渝,就是看中这里的创新潜力。”西部科学城负责人说。
五、科教与人才:从“孔雀东南飞”到“蓉渝引凤来”
重庆大学的实验室凌晨三点还亮着灯,博士们在调试“氢燃料电池”样机。这个团队刚拒绝了沿海企业的挖角:“这里的科研条件不比沿海差,还能兼顾家庭。”川渝的崛起,本质是人才的回流——就像岷江滋养成都平原,高校和科研机构正为经济第四极注入“智力活水”。
创新平台的“磁吸效应”
在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微波毫米波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团队正测试5G芯片。这个实验室孵化的20家企业,一半留在了成都高新区。“学校有‘创业苗圃’,政府给场地补贴,我们毕业就拿到了天使轮融资。”一家芯片设计公司的创始人回忆道。川渝有5所“双一流”高校、80多所本科院校,2024年培养大学生40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
更重要的是“平台留人”。重庆的中新超算中心、成都的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算力向两地企业开放;西部(成都)科学城的“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让科研成果能快速转化。“以前我们的专利转化要靠沿海企业,现在本地就有产业链,去年我们转让了10项专利给重庆的汽车厂。”四川大学教授说。2024年,川渝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0亿元,五年翻了两番。
六、柔性引才的川渝智慧
在人才竞争的时代浪潮中,川渝地区深知,传统的“刚性引才”模式在面对区域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时,往往捉襟见肘。于是,一场“柔性引才”的变革在巴山蜀水间悄然展开,其核心在于“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让人才的智慧如灵动的清泉,自由地流淌在川渝的发展脉络之中。
走进重庆的中新超算中心,这里的科研团队汇聚了来自清华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顶尖学府的专家学者。他们无需全职入职,却能通过远程协作、定期驻场等方式,为超算中心攻克复杂的算法难题,让每秒千万亿次的运算能力得以充分释放。“以前,我们为了引进一位专家,要解决住房、家属安置等一系列问题,周期长、成本高。现在通过柔性引才,专家带着项目和技术来,我们提供平台和资源,合作灵活高效。”中心负责人感慨道。据统计,仅2024年,通过柔性引才模式,重庆就吸引了超200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科研项目,成果转化率提升了35%。
成都则在产业领域将柔性引才运用得炉火纯青。在天府软件园,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的创业公司,通过“周末工程师”计划,邀请北京、上海等地大厂的资深算法工程师利用周末时间前来指导。“这些专家带来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大厂的成熟经验和行业视野。我们通过技术入股、项目分红等方式激励他们,短短一年,公司的核心算法就迭代了三次,产品顺利打入海外市场。”公司创始人笑着说。成都还设立了“蓉漂人才发展基金”,对柔性引进的高端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的项目资助,2024年,这笔基金撬动社会资本超20亿元,助力80多个创新项目落地生根。
川渝两地更携手构建起专家人才共享合作机制,签订《川渝专家资源共享协议》,联合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这一平台汇聚了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多领域的4万余名专家,从长江流域19省市柔性引进100余名高水平专家常态化来渝来川开展智力服务 。以农业领域为例,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定期前往重庆潼南的蔬菜种植基地,指导菜农改良种植技术,解决病虫害难题,让潼南蔬菜的产量提升了20%,品质也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畅销全国。在工业领域,重庆市的汽车制造企业通过专家团的牵线,与成都的高校联合开展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攻关,成功将电池续航里程提升了100公里,成本降低了15%。
在区域协同创新的大背景下,遂宁市实施“高校·企业创新人才团队支持计划”,深化市校合作“揭榜挂帅”机制,通过“院士专家遂宁行”等活动,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等71名院士专家,促成30余所高校、229个创新人才团队与69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现新增产值60余亿元 。雅安市雨城区人民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璧山医院签署医疗战略合作协议,璧山医院选派5名高层次人才担任区人民医院学科主任,涵盖医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导师等,实现区人民医院柔性引进博士零的突破。通过聘任学科主任、实施联合科研攻关等举措,协助区人民医院申报雅安市专家工作站、博士工作室,开展研究生定制培养 。
在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川渝柔性引才成果斐然。金凤实验室里,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的新能源科研团队,通过柔性引才汇聚各方智慧,将动力电池材料研发周期缩短30%,为成渝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腾飞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统计数据显示,柔性引才政策已聚合199名院士级专家资源,“两高”人才总量突破1600万,形成对装备制造、数字产业等六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的精准支撑 。在战略科学家引进布局上,川渝共同绘制全球人才地图,同步扩充“天府学者”“重庆英才”特需岗位,将柔性引才资助规模提级200%,构建起从顶尖实验室到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六级人才培育网,为智能网联汽车等战略产业构建强劲创新生态 。
随着柔性引才的深入推进,川渝地区的人才结构不断优化,创新活力竞相迸发。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以灵活的方式参与到川渝的建设中来,为这片土地带来新的理念、技术和机遇。在未来,柔性引才将继续成为川渝地区吸引人才、激发创新的关键密码,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着中国经济“第四极”加速迈进,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绽放独特光彩。
八、生态共保: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共舞
清晨的重庆广阳岛,江风拂过芦苇荡,惊醒了一群白鹭。岛上的监测员老陈举着望远镜,数着越冬候鸟的数量:“今年来了203种,比五年前多了57种,连绝迹多年的獐子都回来了。”这个曾经规划为工业区的岛屿,如今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生态岛,而它的蜕变,正是川渝守护绿水青山的缩影。
川渝两地同饮一江水,共护一座山,在生态保护上从来都是“一盘棋”。长江、嘉陵江、乌江“一干两支”流域,重庆负责监测长江重庆段水质,成都紧盯岷江成都段数据,每天8点,两地环保部门的工作群里准时弹出监测报告,23项指标实时共享。去年汛期,重庆涪陵发现江面漂浮物,立即通报上游的四川泸州,两小时内联合打捞队就出发了,这种“跨界联动”让长江川渝段水质常年保持2类以上,江豚时隔20年重新出现在朝天门水域。
在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成都的护林员小李正用App记录林木生长数据。这片横跨成都东西的“城市绿肺”,曾是采石场遍布的荒山,如今森林覆盖率从35%提升到68%,负氧离子浓度是市区的5倍。“以前这里放炮采石,现在鸟儿比人多,周末来露营的市民能排到山脚。”小李笑着说。而在重庆缙云山,一场“违建整治”持续了三年,150万平方米的违规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生态步道和观景台,去年接待游客量反而增长了40%,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绿色发展的转型同样精彩。成都的氢能公交车已经跑了5年,加氢15分钟能跑300公里,排放的只有水蒸气。在天府新区的加氢站,司机王师傅算过一笔账:“比燃油车每年省2万块,乘客都说车里没味道了。”重庆则在果园港推广氢能重卡,每辆每年能减少碳排放100吨,这些重卡运送集装箱时,身后拖着的“零碳”尾气,成了港口新风景。如今,“成渝氢走廊”已建成50座加氢站,形成从制氢到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年减排二氧化碳超10万吨。
川渝还联手推进“双碳”行动,共建千亿立方米天然气产能基地,建成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把四川的水电、重庆的页岩气输送到千家万户。在德阳的东方电机厂,工人正在组装全球最大的水轮机,这些设备将安装在金沙江水电站,每年可减少标准煤消耗2000万吨。在宜宾的动力电池回收厂,退役电池被拆解再利用,镍、钴、锂等金属回收率达95%,真正实现“从矿山到电池再到矿山”的闭环。
生态保护带来的红利,正在惠及每个普通人。成都的“公园城市”建设让市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去年新增的1200公里绿道,成了跑步爱好者的天堂;重庆的“坡坎崖”绿化工程,把382万平方米的裸露山体变成了社区花园,家住渝中区的张阿姨每天都去爬改造后的虎头岩:“以前这里是荒坡,现在能看到江景,还能摘野菊花。”
从广阳岛的候鸟到龙泉山的林木,从氢能公交车到电池回收厂,川渝用行动证明:保护生态不是发展的对立面,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当长江的清波映照着两岸的高楼,当青山的绿意环绕着工厂的烟囱,这片土地正在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答卷。
九、公共服务:让1亿人共享发展红利
“在重庆刷成都的社保卡看病,报销直接到账,不用跑两地了!”家住渝北区的王大爷刚在重医附一院看完病,拿着手机上的结算单感慨道。这张能在川渝两地通用的社保卡,背后是355项“川渝通办”政务服务事项的落地,让双城生活越来越便利。
教育领域的协同更让家长安心。在成都实验小学,重庆来的老师李梅正带着学生上“川剧变脸”课。她是川渝教师互派计划的一员,去年到成都交流,把重庆的“科技小发明”课程也带了过来。而在重庆巴蜀中学,来自成都七中的老师每周通过直播课,和两地学生一起解析高考真题。这种“教育资源共享”让川渝两地的重点中学联合开发了120门精品课程,惠及10万余名学生。
就业市场的一体化同样给力。川渝共同打造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实现了招聘信息实时互通,求职者在成都就能应聘重庆的岗位。去年毕业的大学生小周,通过这个平台找到了重庆的一家新能源车企工作,“面试是线上进行的,入职手续在成都的政务大厅就能办,太方便了。”2024年,这个平台促成32万人跨省就业,其中18万是像小周这样的年轻人。
医疗合作更是救命的“及时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系统,去年为5000多名患者提供了跨省诊疗服务。家住达州的肺癌患者陈阿姨,不用再往返成都重庆,在当地医院就能接受华西专家的远程指导,“以前去成都要坐4小时火车,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名医。”两地还联合发布了108种常见病的诊疗规范,让基层医院的治疗方案更统一,患者转诊更顺畅。
在社保和户籍领域,改革的步子也越迈越大。川渝户籍迁移实现“跨省通办”,凭身份证就能在迁入地办理,不用回原籍;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时间从15天压缩到3天;公积金异地贷款额度最高达80万元,让不少在成都工作的重庆人实现了“在重庆买房,在成都上班”的梦想。
这些细微处的变化,汇聚成1亿人的幸福感。当成都的老人到重庆的养老院安度晚年,当重庆的创业者在成都拿到营业执照,当两地的孩子一起在嘉陵江边写生,公共服务的协同正在让“双城经济圈”变成“幸福生活圈”。这里的人们不再纠结“是成都好还是重庆好”,因为他们知道,无论住在哪座城,都能共享同一份便利与温暖。
十、未来展望:向着星辰大海再出发
站在朝天门广场,左手是嘉陵江的碧绿,右手是长江的浑黄,两江交汇后奔腾向东——这多像川渝两地的发展,在融合中汇聚成更磅礴的力量。当中欧班列的汽笛与长江货轮的鸣笛在山谷间交响,当实验室的灯光与火锅店的烟火在夜色里交融,这片土地正以“第四极”的姿态,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未来的川渝,交通网络会更密。成渝中线高铁通车后,两地通行时间将缩短到30分钟,成德眉资、重庆都市圈的“1小时通勤圈”全面形成;重庆新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扩容后,世界级机场群将连接全球更多城市;长江黄金水道的万吨级船队能直达宜宾,西部陆海新通道将延伸到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产业版图会更大。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将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会培育出更多独角兽企业;川渝共建的“成渝氢走廊”将延伸到长三角、珠三角,形成全国最大的氢能产业带;而火锅、白酒等传统产业,会通过标准化、品牌化走向世界,让“川渝味道”成为全球餐桌上的常客。
创新活力会更强。成渝绵“创新金三角”将聚集更多国家级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成为全国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用”链条更紧密,每年能孵化出1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柔性引才的范围会扩展到全球,让川渝成为国际人才向往的创新热土。
生态环境会更美。长江、嘉陵江的水质将稳定在2类,龙泉山、缙云山的森林覆盖率突破70%,川渝两地的碳达峰行动会带动更多绿色技术和产业发展,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每个人的日常。
1亿人的生活也会更幸福。“川渝通办”的事项会突破500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化率提升到70%以上,更多农民进城后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保障;而成都的悠闲、重庆的火辣,会在文化融合中碰撞出更迷人的魅力。
川渝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从来不是简单的Gdp数字增长,而是1亿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西部内陆地区走向开放前沿的探索,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当历史的车轮碾过蜀道的石阶,当时代的浪潮拍打长江的堤岸,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注定会被写入中国经济发展的史册——它告诉世界,内陆也能有大作为,协同才能创大未来。
而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未来或许很简单:清晨在成都的茶馆喝杯盖碗茶,中午到重庆的江湖菜馆吃顿辣子鸡,傍晚回到家,窗外是青山绿水,身边是烟火人间。这,就是川渝作为第四极,最动人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