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书屋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在祖国广袤的版图上,川渝地区宛如一颗历经岁月雕琢的璞玉,从籍籍无名的内陆腹地,蜕变成为支撑国家发展的战略要冲。这段跨越六十年的传奇,不仅是时代浪潮的缩影,更是无数奋斗者用热血与智慧书写的壮丽史诗。而这一切的开端,都离不开两次看似偶然却意义深远的历史“巧合”。

一、战火淬炼的工业萌芽:抗战时期的意外转机

1937年8月13日,日军轰炸机撕开上海的天际线,杨树浦工业区的钢铁厂、纺织厂在火海中扭曲变形。上海大鑫钢铁厂内,48岁的企业家余名钰抚摸着布满弹孔的炼钢炉,嗓音嘶哑地下达指令:“把图纸烧了重画,设备拆成零件,人能走一个是一个!”这场由国民政府主导的“工业大撤退”,成为关乎民族工业存亡的生死抉择。截至抗战结束,全国430多家工厂迁至川渝,占内迁厂矿总数的60%以上,其中仅重庆就接纳了200余家。这些工厂的到来,彻底重塑了川渝的工业格局,构建起多个全新的工业门类与体系。

(一)重工业体系的奠基

内迁工厂为川渝植入了稀缺的重工业基因。上海大鑫钢铁厂迁至重庆后更名为渝鑫钢铁厂,带来了先进的冶炼设备与技术,月产生铁从战前的300吨激增至1800吨,其生产的钢轨支撑起战时后方的铁路建设,锻造的钢材成为兵工厂制造枪炮的核心原料;武汉的汉阳铁厂部分设备入渝,与本地资源结合,形成了从铁矿石开采到粗钢炼制的完整链条。机械工业方面,常州的大明铁工厂迁至重庆,专攻机床制造与维修,为后方工厂提供关键设备;上海机器厂内迁后,在重庆建成西南地区首个精密机械加工基地,生产的车床、刨床满足了军工与民用企业的需求。此外,电力工业也在川渝扎根,杭州电气公司内迁重庆,建设了一批中小型水电站和火电厂,缓解了战时用电难题,为工业生产提供动力支撑。

(二)轻工业的多元化发展

内迁的轻工业企业极大丰富了川渝的民生工业。纺织业成为支柱产业之一:无锡申新纱厂、上海豫丰纱厂迁至重庆后,带来了先进的纺纱、织布设备,使重庆的棉纱产量占大后方总产量的70%,解决了战时军民的穿衣难题;杭州的绸缎厂入川后,结合蜀绣工艺,创新出“川绸”品牌,产品远销东南亚。食品工业同样蓬勃发展,天津的永利碱厂迁至四川五通桥,利用当地井盐资源生产纯碱,不仅保障了民生需求,还为化工产业提供原料;上海冠生园食品厂内迁重庆,将江南糕点工艺与川渝口味融合,推出的桃片、饼干成为战时紧俏商品。

(三)军事工业的全面崛起

川渝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军事工业的核心基地。金陵兵工厂迁至重庆后,与汉阳兵工厂部分设备合并,组建为第21兵工厂,日均生产步枪数百支、子弹数十万发,其制造的“中正式”步枪成为抗战主力装备;巩县兵工厂内迁重庆后,专注于火炮生产,研发出适合山地作战的轻型榴弹炮;沈阳兵工厂的技术骨干入川后,在重庆建立起火药制造厂,解决了弹药供应的燃眉之急。此外,还有众多配套企业跟进,如上海的炼钢厂供应军工钢材,武汉的橡胶厂生产军用轮胎,形成了从原料生产到武器装配的完整军工产业链。

(四)化工与能源工业的突破

内迁工厂推动川渝化工与能源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天津久大盐业公司迁至四川自贡,利用当地井盐资源,不仅提升了食盐产量,还通过化学提炼技术生产出烧碱、盐酸等重要化工原料;上海天原化工厂入渝后,建立起大后方首个氯碱工业基地,其生产的氯气用于制造农药和消毒剂。能源领域,甘肃玉门油矿的技术团队入川,在四川隆昌等地勘探石油,并改进炼油工艺;重庆还新建了多家煤矿,如天府煤矿、南桐煤矿,保障了工业生产与民生用煤需求。

迁徙之路堪称悲壮。装载精密机床的木船逆流而上,船工们腰系麻绳,赤足蹬在嶙峋的礁石上,每前行一里,都要在纤绳勒进血肉的号子声中与激流搏斗;运载发电机的十轮大卡行驶在川黔公路,遇日军空袭时,司机猛打方向盘冲进溶洞,车身被弹片削去半扇铁皮,却死死护住车厢里的涡轮叶片。从1937年到1940年,约9万吨设备通过长江航道转运入川,1938年宜昌大撤退中,民生公司40天抢运物资近9万吨,后续累计转运超百万吨,这些“流动的工业血脉”最终在川渝的群山间扎根。

重庆的山崖间,临时厂房如蜂巢般生长。工人们用钢钎在岩壁凿出支架,用竹篾混合着黄泥浆糊成墙壁,将防空洞改造成恒温车间。白天,凄厉的防空警报每隔三小时响起,工人们抱着图纸躲进山洞;入夜后,嘉陵江边亮起星星点点的汽灯,重庆豫丰纱厂的女工踩着缝纫机,将内迁带来的棉花纺成纱线。这些内迁工厂不仅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质保障,更重塑了川渝的工业格局。

这场迁徙带来的不仅是设备与物资,更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近10万技术工人与管理人员随厂入川,与本地工匠合作改良工艺,上海纺织女工将“细纱接头法”传授给川渝妇女,金陵兵工厂技术员与本地铁匠研发出“竹筋混凝土”战时替代材料。同时,48所高校迁至川渝(重庆26所、成都8所等),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师生在北碚祠堂复课,黑板与雕花梁柱相映成趣;郭沫若在防空洞里创作《屈原》,灵感源自车间钢铁敲击声;老舍的《四世同堂》手稿边缘,还留着机油的痕迹。不同地域的文化、技术与观念在此碰撞融合,让川渝从封闭的内陆地区,一跃成为抗战时期的工业、文化双中心。

二、一声令下,三线建设启征程:深山里的战略腹地

步入20世纪60年代,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冷战格局下,全球两大阵营对峙。中国面临着多方向的安全威胁,美国加强对蒋介石集团的军事援助,台湾当局叫嚣“反攻大陆”;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中国对北越政权的支持,也使南部边境处于战争威胁之下。在这样的背景下,1964年,“三线建设”的号角在群山间激昂吹响。川渝地区凭借抗战时期积累的工业基础、隐蔽的地形条件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三线建设的核心区域,而成都东郊,正是这场工业布局调整的重要阵地之一。

(一)第一次转移:以国防军工为核心的战略植入(1964-1969年)

第一批迁入的企业以“重军工”为绝对主导,瞄准国防安全需求。核工业领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秘密扎根绵阳,邓稼先、王淦昌等顶尖科学家带领团队,在荒山中搭建起核武器研发基地;航空航天产业方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成飞)从东北引入歼击机研制项目,成都发动机公司(420厂)承接航空发动机制造任务,让川渝成为国产战机的“心脏”与“羽翼”培育地。兵器工业同样密集落地,重庆建设工业(652厂)从上海迁来生产枪械,泸州北方化学工业公司(599厂)从吉林入驻专攻火炸药,使川渝成为西南兵器制造的核心枢纽。

在成都东郊的圣灯寺、二仙桥、万年场一带,一批以数字代号命名的电子军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营锦江电机厂(784厂)作为苏联援建的无线电通讯设备项目,早在1954年便选址于此,最初专注生产为飞机配套的导航通讯系列产品,成为全国独一无二的导航通讯工厂;国营宏明无线电器材厂(715厂)同样在1955年开工建设,苏联派出40余位专家驻厂,将其打造为集研发、生产电子元器件于一体的核心企业。到了三线建设时期,这些企业迎来新的使命,锦江电机厂的技术人员在保密环境下为国防通信设备研发关键零部件,宏明无线电器材厂的车间则日夜灯火通明,加紧生产军用电子元器件。

这些企业选址高度强调隐蔽性,多分散于川渝山区的山洞、峡谷中,以山洞为车间,用植被作伪装,形成了“藏兵于山”的战略布局。而成都东郊的企业虽位于城市边缘,但也通过特殊的厂区设计和保密管理,保障军工生产的安全性 。

(二)第二次转移:军民结合的产业体系补全(1970-1979年)

随着国际形势变化与国内需求调整,第二批迁入企业转向“军民融合”,重点补充基础工业与配套产业。机械制造领域,德阳从上海等地引入东方汽轮机厂、东方电机厂,打造出全国闻名的发电设备制造集群;冶金产业中,攀枝花钢铁公司(攀钢)集结鞍钢、武钢的技术力量,在金沙江畔建成西部最大的钢铁基地,其独创的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打破国际垄断。化工与能源产业同步升级,四川泸州天然气化工厂(泸天化)扩大氮肥产能,保障西南农业发展;重庆长寿化工厂拓展医药、染料化工,完善化工产业链条。

这一时期,更多沿海、东北的企业带着技术与人才内迁成都东郊,推动产业从单一军工向军民融合转型。国营亚光电工厂(970厂)于1964年由南京772厂半导体车间与成都国光厂部分人员共同组建,次年9月正式投产,不仅诞生了中国第一只微波半导体二极管,还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零部件研发。1965年,上海电焊机厂整体内迁,与成都电工器材厂合并成立成都电焊机厂,同时上海电气科学研究所的焊接研究室内迁组建成都电焊机研究所,形成“产研一体”的产业格局。同年,一机部将上海滚动轴承厂部分骨干与设备迁至成都,充实成都轴承厂,为机械制造产业提供配套支持。

工具科学研究所从哈尔滨内迁成都,利用成都量具刃具厂旧址建起办公楼与试验场,专注机械加工技术研究;1968年,武汉、上海、哈尔滨锅炉厂等五家老厂援建成立四川锅炉厂(342信箱),武汉锅炉厂派出340名职工作为骨干,最初生产“09”“801”军工产品,后转向民用电站锅炉制造,跻身全国八大锅炉企业。国营新都机械厂(420厂)更是直接由沈阳军工企业111厂整体搬迁而来,近4000名沈阳人携家带口扎根东郊,将这里打造成成都重要的国防工业基地。

这些企业之间形成紧密的产业协作网络。亚光电工厂生产的微波半导体器件,成为锦江电机厂通讯设备的核心部件;成都电焊机厂制造的设备,用于四川锅炉厂的压力容器焊接;宏明无线电器材厂供应的电子元器件,则支撑着整个东郊电子产业的运转。到20世纪80年代初,东郊工厂纷纷响应改革开放号召,引入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与工艺,从军工转向民用,掀起电视机、收音机、洗衣机等民用电子产品的生产热潮,成都东郊由此成为西南地区电子电器产业的核心区。

(三)两次转移对川渝工业体系的深远影响

两次接力式的产业转移,如同为川渝工业体系搭建起完整的“四梁八柱”。军工产业的优先布局赋予川渝高端制造基因,成飞的歼击机、绵阳的核武器技术至今仍是国家战略力量的关键;而基础工业的补全,则让这片土地拥有了从原材料生产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全链条能力——攀钢的特种钢材供应成飞战机,东方电气的涡轮机依赖重庆机床厂的精密加工,这种“军工牵引、基础支撑”的协同模式,使川渝工业形成强大的内生循环。人才与技术的持续注入更为产业升级埋下种子,东北的军工专家、上海的电子工程师带来先进工艺,催生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等科研高地,为后续汽车、电子信息等民用产业崛起储备力量。至20世纪80年代,川渝已覆盖核工业、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冶金化工等30多个工业门类,成为西部工业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也为今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高端制造、科技创新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基础。

辽宁抚顺挖掘机厂的故事,是三线建设的生动缩影。1965年冬夜,厂长宣读支援令,1322名技术骨干连夜打包行李。次日清晨,583台设备被装上绿皮火车,只留下100台维持原地生产。当队伍抵达泸州山区,面对的是荒草丛生的山谷,建设者们用麻绳牵引设备,肩挑手扛搭建厂房。“那时候没有起重机,我们就用绞盘和滑轮,一寸一寸把百吨重的机床挪进山洞。”老工人张建国回忆道,“手掌磨得见骨头,缠上布条接着干。”三个月后,第一台挖掘机轰鸣启动,宣告新中国第二座挖掘机厂诞生。像这样的“工业迁徙”,在1964-1978年间发生了1100余次,东北以“三包一底”的承诺,将最先进的机床、最年轻的技术员、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毫无保留地输送到西南。

重庆凭借抗战时期的工业基础,成为三线建设的“主战场”。嘉陵江畔,军工厂的保密车间日夜运转,工人们在昏暗的灯光下加工精密零件,连家属都不知道他们生产的部件将用于何种武器;沙坪坝的电子厂里,科研人员用示波器调试设备,为国防事业研制关键电子元件;九龙坡的钢铁厂,通红的钢水映照着工人坚毅的脸庞,飞溅的火星在夜空中划出璀璨的轨迹。为了保密,许多工厂以信箱代号对外通信,职工们过着“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隐姓埋名生活。到1980年,重庆工业产值占全川32%,全川经济会议大半在此召开,这座“山城”真正成为西部工业的心脏。三线建设不仅是工业布局的调整,更是一次关乎国家安全与长远发展的战略抉择,它重塑了中国的工业地理版图,让川渝地区一跃成为国家战略后方的核心区域。

三、时代浪潮中的涅盘与腾飞:从转型阵痛到协同新篇

改革开放的春风率先吹向沿海,川渝却因军工产业转型困难陷入了发展的困境。以军工为主的工业体系难以承载1亿人口的就业需求,四川从净上缴省份沦为补助对象。1997年,重庆因三峡工程建设升格为直辖市,在为全国输送清洁能源的同时,自身却因多山地形和环保政策限制,经历了长达十余年的经济减速。长安机器厂的车间里,生产线上的枪炮换成奥拓汽车零部件,工人们自嘲“造得了子弹,却调不好化油器”;绵阳780厂转型生产彩电,成为后来的“四川长虹”,但早期因显像管技术落后,首批彩电在商场积压三个月,老技术员抱着图纸在车间彻夜修改参数。

然而,川渝儿女骨子里的坚韧与智慧在此刻迸发。重庆南岸区的老旧厂房里,力帆创始人尹明善带着团队骑着三轮车挨家推销摩托车配件,用“零库存”模式敲开市场大门,2003年摩托车产销量突破100万辆,占据全球市场1\/7;重庆人放下“直辖市”的包袱,以“整机+零部件”模式吸引惠普、富士康,通过“垂直整合、集群发展”,让全球每3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1台“重庆造”。四川则另辟蹊径,成都高新区的麦田里,英特尔总投资3.75亿美元的封装测试厂破土动工,首批入驻的工程师在临时板房里调试设备,窗外还能看见农民收割水稻的身影,如今这里已形成覆盖芯片设计、制造、封装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集成电路产量占全国15%;宜宾凭借水电成本优势,吸引宁德时代落地,“酒都”变身“电池之都”,工人们脱下酒坊的围裙,穿上防尘服走进智能化车间,仅用五年时间,就让动力电池产值从零飙升至千亿规模。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川渝地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013年9月,首列中欧班列“渝新欧”从重庆团结村站驶出,穿越11个国家,16天后抵达德国杜伊斯堡。发车当晚,货主王海涛守在集装箱旁彻夜未眠:“过去走海运要45天,现在铁路直达,欧洲客户能喝上新鲜的重庆火锅底料了。”如今,川渝中欧班列年开行量达2500列,形成“一主多辅、全域辐射”的物流网络,重庆果园港的龙门吊昼夜作业,将笔记本电脑、光伏组件等“川渝智造”源源不断运往欧亚大陆;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的双螺旋航站楼里,每周有38班直飞欧洲的货运航班,装载着四川产锂电池的货机12小时后即可抵达荷兰阿姆斯特丹,比传统海运缩短20天。这种“空铁海”多式联运的协同效应,让川渝地区彻底打破“内陆桎梏”——2023年,川渝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2万亿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占比42%,曾经的战略后方,正变身对外开放的“西部门户”。

四、共筑战略腹地的时代答卷:川渝协同的无限可能

如今的川渝大地,高铁与桥梁勾勒出新的地理坐标。成渝中线高铁的建设工地上,盾构机以每天15米的速度穿越龙泉山,建成后双城通行时间将压缩至50分钟;川渝界河上,合江长江公路大桥如彩虹飞架,让两岸百姓告别了“隔江相望、渡船往返”的历史。而在这片热土之下,一场更深层次的产业与城市协同变革,正在悄然重塑川渝地区的发展格局。

(一)产业协同:从“各自为战”到“双核驱动”

在重庆两江新区的长安汽车智能工厂内,机械臂正将产自成都青白江的动力电池组件精准嵌入底盘,这些电池搭载着成都研发的bmS(电池管理系统),续航里程提升15%;而在成都经开区的一汽-大众总装车间,来自重庆的高性能发动机与本地生产的智能座舱系统完美适配,一辆辆新车沿着传送带鱼贯而出。这种“重庆造整车、成都供核心部件”的模式,正是川渝汽车产业协同的缩影——2023年,两地汽车产量合计突破300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1\/8,形成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

电子信息领域,成都的“芯屏端软智网安”全链条优势与重庆的智能终端制造能力深度融合。成都高新区的格芯半导体工厂里,12英寸晶圆生产线日夜运转,生产的芯片通过成渝双城经济圈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4小时内即可抵达重庆西永微电园;重庆富士康、广达等企业则将芯片组装成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最终通过中欧班列运往全球。数据显示,川渝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突破2.5万亿元,全球每3台笔记本电脑、每5部智能手机中,就有1台(部)“川渝造”。

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德阳的东方电气与重庆的川仪股份组成“能源装备联合体”,联合研发的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30%;成都飞机工业集团与重庆通用航空产业集团共建航空航天创新中心,将成飞的战机气动设计技术应用于民用无人机研发,产品远销中东、东南亚。这些跨区域协作,让川渝在全国高端装备产业版图中占据重要一席。

(二)科技创新:从“单点突破”到“全域联动”

成都科学城的超算中心内,“天府二号”以每秒10亿亿次的运算速度,为川渝联合研发的量子通信项目提供算力支持。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光电所与重庆大学共同攻关,已在成渝之间建成200公里量子密钥分发网络,为金融、政务数据传输筑起“不可破译”的安全屏障。而在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西南大学与重庆交通大学联合组建的氢能源实验室,成功将燃料电池催化剂成本降低40%,相关技术已应用于成都新下线的氢能公交车,续航里程达600公里。

川渝联合设立的200亿元科技创新基金,正成为前沿领域突破的“助推器”。在人工智能领域,成都的商汤科技西部研发中心与重庆的科大讯飞西南研究院共享算力资源,联合开发的川渝方言智能语音系统,识别准确率达98%;生物医药领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陆军军医大学共建“成渝医学创新谷”,针对肿瘤免疫治疗的联合攻关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截至2023年,川渝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87个,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2000亿元,科技成果转化率提升至38%。

(三)生态共保:从“分段治理”到“联防联控”

重庆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护林员张勇通过川渝生态环境联合监测系统,实时上传珍稀植物生长数据;而在成都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红外相机捕捉到的大熊猫活动影像,同步传输至川渝两地的生态保护数据库。这背后,是川渝共同构建的“空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覆盖长江、嘉陵江流域3000公里岸线,实现水质、大气、生物多样性数据的实时共享。

在污染治理方面,川渝打破行政壁垒,建立跨省界河流“双河长”制。例如,针对嘉陵江流域总磷超标问题,重庆合川与四川广安联合关闭沿岸12家高污染企业,共同建设污水处理厂,使嘉陵江出川断面水质稳定达到2类;成都的天府国际生物城与重庆的长寿经开区,则通过“环保标准互认”,将生物医药企业的有机溶剂回收率从85%提升至95%,实现绿色发展与产业升级双赢。此外,川渝还携手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工程,重庆巫山的退耕农户变身护林员,成都简阳的荒山披上绿装,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四)民生共享:从“地域分割”到“同城便利”

在川渝自贸试验区的“川渝通办”窗口,来自成都的创业者李然仅用半天就完成了重庆分公司的注册手续。这得益于川渝推行的“跨省市政务服务一体化”改革,社保、医保、营业执照等200余项高频事项实现“一地办理、全域通认”。教育领域,成都七中与重庆巴蜀中学的“云课堂”每日开讲,两地学生通过5G直播共享优质课程;医疗资源共享同样加速,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建立远程会诊平台,2023年累计完成跨城疑难病例诊断1.2万例。

文化旅游成为川渝协同的“新名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串联起三星堆、大足石刻等世界级文化遗产,推出“成渝双城七日游”精品线路,年吸引游客超2亿人次。重庆洪崖洞与成都宽窄巷子联合打造“夜经济联盟”,通过灯光秀联动、文创产品互售,让两地特色文化在交融中焕发新生。方言、美食、川剧等文化符号,更成为川渝百姓情感共鸣的纽带——重庆火锅的麻辣鲜香与成都串串的市井烟火,在短视频平台上引发千万次互动,诠释着“川渝一家亲”的深厚底蕴。

如今的川渝,不再是孤立的山城与蓉城,而是以协同之势书写着新时代的发展答卷。从产业互补到创新共振,从生态共治到民生共享,这片土地正以“一盘棋”的格局,将曾经的战略腹地,转化为引领西部、辐射全球的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骑士书屋推荐阅读:神路旅途顶级万人迷光环穿越三嫁,前夫们都是旺妻命!离婚后,总裁前夫天天想复婚周杰,林晓晓的校园生活快穿之攻略男主:绿茶心计人形武器在七零娘娘假死后,陛下杀疯了血色江湖诡事录娇妾媚骨神衍之灾末世重生,我有灵珠空间绑定修仙系统,泼天富贵轮到我了女户传奇双重生后,他想结婚,她偏不嫁夫妻一起玩穿越体验人生不好了!尚书府嫡女被退婚了警察,你别过来啊!人在鎏金:从销冠开始无限流:胆小鬼误入恐怖游戏带着系统的我在如懿传里当街溜子开局十连抽,我在万界纵横遗风之月去古代捞个男人回来夜幕下的广场舞穿进虐文的我无所不能快穿炮灰之宿主是个美貌小废物奥特:我获得了银河维克特利之光快穿:毛绒绒拯救黑化BOSS斗罗:穿越斗罗成为武魂殿二小姐爆宠!六个哥哥跪着榴莲求抱抱快穿之女配翻身独美娇气大小姐的末世预知梦碎裂掌控蓝锁监狱平行世界之邓为原来你这么爱我大秦:天崩开局,横推西域特工的年代生涯王爷走开,王妃她只想发财一个副本游戏盗墓:齐先生的玫瑰花崩坏:开局觉醒幸运值系统旅行在全职猎人穿越八零:上啃老下啃小中间啃闺跑路被抓,禁欲皇帝他超爱规则怪谈:开局先送九叔雷击木嫁渣男毁半生,大小姐要逆袭山君家的山头是座珍宝库不许追我姐,不是让你来追我啊!一人:我,唐门偃师,铁血川王!
骑士书屋搜藏榜:怎么办?穿成修仙文大魔头的亲妹我带着八卦去异界凡儒带着物资在古代逃荒十九年只要系统出得起,996也干到底总裁又在套路少夫人绝世医妃:腹黑王爷爱上我别人都穿成师尊,我穿成那个孽徒网球:开局绑定龙马,倍增返还多年以后,我们仍在努力从蒙德开始的格斗进化四合院:开始幸福生活一条龙的诸天之路玲珑醉红尘你难道不喜欢我吗从天而降的桃小夭被迟总捡回了家娇知青嫁给修仙回来的糙汉被宠爆乐队少女幻物语作精重生,哥哥们我摊牌了公主风云录新婚夜被抄家?医妃搬空全京城圣诞诡异录综影视:万界寻心大厦闹鬼,你还让我去做卧底保安开局无敌:我是黑暗迪迦人家鉴宝你鉴墓,可太刑了恐怖逃杀,综漫能力让我碾压一切豪门枭宠:重生狂妻帅炸了彼岸蓝调:少女的伤与愈被宰九次后我成了女主的劝分闺蜜离婚后,她携崽炸了总裁办公室快穿:宿主又狗又无情末世抽中s级天赋,我带蓝星崛起做卡牌,我可是你祖宗!被柳如烟渣后,我穿越了一人成为耀眼的一颗星星吧豪门军少密爱成瘾厉总别虐了,太太她要订婚了星际军区的日常生活杂言诗集重生:朕的二嫁皇妃四合院:在四合院虐禽的日子煞气罡然叹卿意绑定恶人系统后我红了抢来的太太又乖又甜女尊世界的星际男帝逃荒前,嫁给纨绔!谍战之一个骑手在满洲
骑士书屋最新小说:重生六零:娇娇女掏空家产去随军大道污染:靠模拟杀穿克鲁苏!嫡女谋权,凤舞京华开局,用馒头忽悠猫娘当宿主这破学校能处【HP】我在霍格沃茨成为白月光重生八零,二婚改嫁大佬搞事业棋中客四合院:让我妥协?你们想多了!仓鼠,家财万贯天幕直播:灵石狂魔浮生若梦之民国绝恋穿越,我的系统兼容万统神格代码:从社畜到创世魂法代码:我想她偿还我的一切!我在古代休假种田搞基建重生拥有混沌灵根无限逃生指南穿越女尊怎么办?我有美强狂老婆略施耳光,乡下来的真千金竟是玄门老祖暴走的崩铁医女荒山种田忙,灵泉空间粮满仓她不伺候后,京圈太子们急疯了退亲分家别想拦,手握空间忙赚钱女配被男主们读心后,人设崩了莲花楼之开局捡到他一寸相思综影视:素锦的百世历劫前世机缘被抢?惊!小师妹更强了亲爱的沈老师,请回头炮灰穿书后,被毒舌师弟盯上了好孕娇娇茶又媚,母凭子贵夺凤位试婚娇奴庶女上位日常团宠妹妹三岁,全球大佬争着宠快穿惊大姥她开局捡虐文系统奥特:变身少女的进化之率难逃!惹上偏执恶徒还想跑?我怎么不知道我和街头混混有崽啦不服就揍,小丧尸她理直气也壮快穿之我的对象竟然是最大反派资本家真千金觉醒,极品全被虐哭寂寞繁生双生魂记资本家小姐下乡,科研撩夫样样行!郡主回京后,皇子们哭着喊姑奶奶锦堂春退婚后,王妃带崽嫁皇叔离婚后她火爆全球,携子下跪不原谅回望之风云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