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楚恭王三十年(前560年),楚恭王在自责中去世,临终前请求大臣为自己谥“灵”或者“厉”。其弟子囊于心不忍,心之所向,忠之所属,辨之一字,谈何容易,子囊以楚恭王知错能改为由,谥其作“恭”。
……
王卒,及葬,子囊议谥。
恭王死,等到下葬时,其弟子囊和大家商议谥号。
楚恭王多次不辨忠奸,受人蒙骗,致使楚之国利山河日下。
大夫曰:“王有命矣。”
大夫们就说:“楚王已经有过命令了。”
其弟子囊不忍,遂于楚臣论述为君为臣之道。
子囊曰:“不可。夫事君者,先其善不从其过。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征南海,训及诸夏,其宠大矣。有是宠也,而知其过,可不谓‘恭’乎?若先君善,则请为‘恭’。”
子囊说:“不行。
事奉君王的人,议定谥号时首先要举出他的善行,而不能依从他的过失。
楚恭王有过失,但他的武功与德行值得推崇。他殚精竭虑,兢兢业业,每日都在履行自己的诺言,努力守住楚国的霸业。
威名赫赫的楚国,君王统治它,安抚征服了南方,教令施及到中原各国,他的尊荣可谓大了。
晋楚争霸,斗争极为残酷,能做到这样守住楚庄王的霸业,已然不易。
有这样的尊荣,而且知道自己的过失,难道不让臣肃然起敬吗?难道不可以称作‘恭’吗?
在座的各位楚臣,你们能在享高官厚禄之时,反思自己的过失吗?
你们敢说出自己的过错并勇于承担面对后世之人的指责吗?
楚恭王知道自己的过失,不想掩盖也不畏惧后世之人的指责。就凭这一点足以让楚之臣、让后世之子孙对他恭顺有礼。
如果首先举出君王的善行,那就请定谥号为‘恭’。”
大夫从之。
大夫们听从了他的意见。
我虽为庶长子,却不是最被宠爱的儿子。
我父王没有嫡子,但有五个宠爱的庶子。
父王难以决断立谁为太子,就用玉璧测试诸子的命格,结果不止一个公子碰到了玉璧,还是确定不了太子的人选。
屈建对此议论道:“太子之位就好比街上的兔子,如果不尽快确定归属,就会引发众公子的争斗,乃至楚国的动乱。”
父王听此意见后,就立我这个爱子为太子,只因我是最年长的庶长子。
我即位后,成为了新一任楚王。
我即位伊始,正值晋悼公霸业的鼎盛时期。受晋国“联吴制楚”战略的影响,楚国面临着晋、吴两面夹击,形势颇为不利。
我没有什么大志向。
我知道,守住祖业就已经颇为艰难了。
秋天,父王刚去世,吴国趁楚国大丧之机,派兵攻打楚国。
楚国将领养由基做前锋拒敌,子庚率军跟随。
养由基,嬴姓养氏,字叔,名由基,养国人。
养国被楚国灭亡后,成为楚国大夫。楚庄王时期被任用,善于射箭,百发百中。
楚庄王发布命令,灭斗越椒者,赐令尹之位。养由基灭斗越椒,自知不贤,让位于孙叔敖。
楚共王被晋将魏锜射中一只眼。养由基灭晋将魏锜。
养由基说:“吴国乘我国有丧事,认为我们不会出兵,必然轻视我们而不存戒备之心。您设置三处伏兵来等我,我去引诱他们。”
子庚听从养由基的建议。
吴、楚两军在庸浦作战,楚军大败吴军,俘虏吴军将领公子党。
冬天,子囊听从石毚之言,释放了郑国行人良霄,以向郑国示好。
(二)559
公元前559年,是我成为楚王的第一年。
春天,晋、齐、郑、宋等十三国与吴国会盟,来为吴国谋划攻打楚国。
吴国向晋国诉说了自己前一年被楚国击败的情况,范匄数落他们不应该乘丧而伐。
晋国又以莒国与楚国来往为由,逮捕了莒国的公子务娄。
夏天,晋国率诸侯联军伐秦,来报复早先秦国助楚争郑的栎之役,结果战败,是为迁延之役。
秋天,我由于庸浦之战的缘故,派子囊在棠地出兵攻打吴国。吴军不出战,楚军于是返回。子囊殿后,认为吴国无能因而不加警戒。吴军从皋舟的险道上拦腰截击楚军,楚军不能彼此救应,吴军打败他们,俘虏楚国的公子宜谷。
子囊从吴国回来后就去世了。临终前,他担忧吴国的威胁,对子庚留下遗言说:“一定要给郢都修筑城墙,避免被吴国威胁。”当时,楚国轻视守备都城,更倾向于三代以来,对外作战来用以防御。
“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诸侯。诸侯守在四邻;诸侯卑,守在四竟。”
所以,当诸侯开始筑城的时候,楚国郢都还是没有城墙、只有篱笆。
遗憾的是,子囊的遗言没有引起楚人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