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临淄。稷下学宫,天下英才汇聚之地。春日暖阳下,论辩之声此起彼伏,百家争鸣,好不热闹。
在靠近学宫西门的一处清雅茶舍内,一位身着素色儒衫、气质温润的青年士子,正独自临窗而坐,面前摊开几卷竹简,手中毛笔不时记录着什么。此人正是黑冰台密探“子稷”,化名投于一位齐国儒师门下,以游学为名,目标直指李斯。
经过数日观察,“子稷”已摸清李斯的活动规律:每日辰时必至学宫藏书楼查阅律令典籍,午时在固定食肆用饭,下午则流连于法家与名家论辩的“明法台”。李斯为人低调谨慎,不轻易发表激烈言论,但听人论辩时眼神专注锐利,偶尔插言,必切中要害,显露出深厚的积累和敏锐的洞察力。
这一日,“子稷”算准时间,在李斯常去的食肆“临风阁”“偶遇”。他故意选在李斯邻桌,点了一壶清茶,几样小菜,然后“不经意”地将一卷写满批注的《秦律》竹简“遗落”在桌角。
果然,李斯的目光被那卷明显是研究秦律的竹简吸引。他犹豫片刻,主动开口:“这位兄台,此简可是你的?”
“子稷”仿佛刚发现,连忙拾起,歉然道:“正是正是,多谢兄台提醒。在下子稷,初至临淄,见此地学风鼎盛,特来瞻仰。见这《秦律》精妙,一时忘形,倒让兄台见笑了。”
“精妙?”李斯眼中闪过一丝兴趣,“秦律以严苛峻法着称,兄台何以言其精妙?”
机会来了!“子稷”精神一振,放下竹简,正色道:“严苛是表,精妙在里。秦律条目之详,执行之严,赏罚之明,实乃富国强兵之根基!譬如这《田律》、《厩苑律》,对农事、畜牧规定之细,奖惩之明,看似繁琐,实则是将国力根基纳入法网,杜绝怠惰,激发民力!再如《军爵律》,以军功定爵禄,打破世袭,唯才是举,此乃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的不二法门!法者,天下之程式,万事之仪表。秦以法立国,以法治国,此其所以强也!” 他这番言论,半是真心(受黑冰台培训),半是投李斯所好(知其推崇法家治国)。
李斯果然动容!他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气质儒雅却见解犀利的年轻人:“子稷兄高见!秦法之强,在于‘一断于法’,在于‘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然……”他话锋一转,带着一丝忧虑,“秦法虽强,然过于刚猛,失之仁恕。且秦用客卿,却又疑之,恐非长久之道。”
“哦?愿闻其详!”“子稷”立刻摆出洗耳恭听状。
李斯压低声音:“秦自商君变法,国力日盛,六国才俊趋之若鹜。然秦人排外之心甚重,宗室贵族尤甚。客卿纵有经天纬地之才,亦难获长久信任,动辄得咎。长此以往,恐寒天下士子之心,阻塞贤路啊!” 这番话,隐隐触及了他内心深处对自身前途的忧虑,以及对秦国用人政策的思考。
“子稷”心中暗喜,脸上却露出深以为然的表情:“李兄所言极是!在下亦闻,秦之宗室,排挤客卿之事时有发生。然在下以为,此非秦法之过,乃行法者之弊也!若有一明君,能真正‘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唯才是举,信之用之,则天下英才,必如百川归海,尽入秦彀!秦扫六合,指日可待!” 他不动声色地抛出了“明君”和“唯才是举”的诱饵。
李斯眼中精光爆闪!这正是他心中所想,却尚未形成文字的核心观点!“子稷兄此言,振聋发聩!”他忍不住击节赞叹,看向“子稷”的目光多了几分知己之感,“不知子稷兄对各国律令,可还有研究?近日学宫‘明法台’有场关于‘法、术、势’的论辩,兄台若有暇,不妨同往?”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子稷”欣然应允。第一步,成功打入目标社交圈!
与此同时,临淄城另一处隐秘宅院内,一份关于“子稷”身份背景的简单调查(自然是被精心伪造过的)被送到了某位与吕不韦旧部有联系的齐国官员案头。“身份清白,师从鲁儒,精研律法,与李斯交好……暂无异常。”官员扫了一眼,便将其归档。稷下学宫每日来往士子如过江之鲫,一个“子稷”,并未引起过多注意。
千里之外的章台宫,李薇收到了阎乐转来的第一份密报:“‘子稷’已成功接近李斯,初步获得信任,谈及秦用客卿之弊及唯才是举之要。李斯反应积极。” 李薇看着纸条,长长舒了口气。这步险棋,开局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