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至诚和许多中医师下了火车,踏上了上海这座繁华而又复杂的城市。他们刚走进车站的大厅,便看见一位面容和蔼的中年男子,正是闻名遐迩的包识生。
包识生在上海中医界的声望无人能及,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中医药专家和活动家。见到王至诚一行,带他们进入一间小屋,商讨“废止中医案”的应对之法。
包识生,1874年出生于福建上杭,字德逮,因在潮州和汕头开设“耕心堂”药店而声名鹊起。他身体力行、积极倡导中医教育,多次参与宗旨明确的医药联合会和救亡运动,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良多。
“今天,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包识生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虽然风餐露宿,他却不显疲态,目光坚定地望着众人。“上海中医协会、神州医药总会、中华医药联合会以及医界春秋社,都会在六马路仁济堂召开重要会议,商讨对策!”
就在此时,窗外一把飞刀带着纸条突如其来,正好扎在包识生的右手边墙壁上,众人惊愕地停下了手中的动作。包识生镇定自若,取下纸条,匆匆看过:“今天,上海中医界的1000多名医生停诊,数百名药店老板及员工齐聚会议。这是我们向政府表明立场的时刻!”
“着名中医丁仲英、谢利恒等人也开始动员全国,形成了一股力量。我们的声音必须被听到!”包识生顿了顿,环视四周,仿佛在鼓舞每一个人。
王至诚静静地记录着,心中默念着包识生的每一句话。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他知道,舆论的力量能够改变一切。他抬头看向包识生,心中暗自下定决心,要为中医发声。
王至诚将发表自己文章的报纸一一发给大家,他在报纸上撰文为中医辩护:“中医自有其诊断之法,绝非巫祝之道。余云岫的提案是反动的,是对中华文化的摧残!”
王至诚的笔锋如刀,字字铿锵,激起了无数中医师的共鸣。中医界开始明确表示,废止中医不仅是对中医的打击,也是对数百万中药从业者生计的威胁。会议的气氛愈发紧张,包识生高举着手,呼吁与会者团结一致:“中医是国医,中华民族的瑰宝,绝不能让它被抹去!”
“我们不仅是在保护中医,更是在保护一种文化,一种传承!”一位年轻的中医激动地说道,众人纷纷点头赞同。
随着会议的深入,王至诚逐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中医界不仅要面对政府的压力,更要面对来自社会的误解和偏见。他站起身,鼓起勇气提议:“我们需要全国商会联合会、中华国货维持会的支持,尽快召开一个全国会议,形成强大的合力!”
在王至诚的推动下,会议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于3月17日召开全国医药团体临时代表大会。就在这一天,中医界将以反对废止中医的声音震撼整个社会。
就在他忙碌的同时,王至诚原本打算赴约见潘玉良,却因缘分巧合,参与了这场运动。他的心中充满激动与紧张,仿佛看到了中医的希望。3月17日,来自全国17个省市的200多个团体,300余名代表齐聚上海,参与这场反对废除中医的大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中医师走上了街头,程门雪、翁瑞午等人身着长袍,静坐在国大会议厅外,绝食抗议。包识生虽年近五十,却亲自参与静坐,坚定不移。
王至诚手握照相机,心中暗自感慨。他从爷爷王怀兰那里学到了《黄帝内经》的基础,虽然多年来因专注于教育和书画艺术几乎忘却中医,但此刻,他的心因同情而被深深触动。他走向那些静坐的中医师,友善地开口:“大家一定要吃东西啊!”
“我们不能吃!”包识生面露坚毅,“我们的灵魂在于这场抗争!”
王至诚感受到中医师们的坚定,他深知这是一场关乎生死的斗争。他开始为中医界发声:“中医从清末开始与西医并存,如今却遭遇生存危机,必须团结起来,争取话语权和法律保障!”
就在王至诚鼓励中医师们保持冷静的同时,四周突然涌来一群观众,他们的目光好奇而又紧张。人群中有些人低声议论,还有莫名记者取出照相机拍摄这一幕,似乎对这场抗议充满了好奇。
然而,王至诚敏锐地察觉到,围观者中有几位身着便衣的男子,尤其那位拍照的陌生记者,他们的神情严肃,显然是汪精卫部下派来的特务。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紧张的气氛。王至诚心中一紧,知道眼前的这一切可能会引发更加严重的冲突。他的目光扫视四周,试图找到一个安全的出路,但此时,他已经被几位中医围住了,他们的眼中流露出强烈的期待与焦虑。
“王先生,您一定要传达我们的心声!”一位年长的中医激动地说道,浑浊的眼眶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我们为中医付出了太多,绝不能让它就这样被遗弃!”
“是啊,王先生,您是我们的希望!”另一位年轻的中医也深情地说道,拳头紧握,声音中透着无比的坚定。“请您一定要让政府听到我们的声音,支持我们的抗争!”
王至诚十分得镇静,他微微一笑,认真地说:“我会尽我的全力去传递你们的声音,大家请回到座位上,保持冷静。”
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希望,包识生站在中央,目光如炬,心中已经在构想着下一步的计划。他知道,只有团结,才能真正改变现状。在这一刻,王至诚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使命感,他明白,自己正在这场斗争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我们会赢的!”他心中默念,坚定了信念,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这不仅是一场运动,更是一场灵魂的洗礼,一次文化的觉醒。中医的未来,正等待着他们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