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阿泰家的东西还回去,还要倒搭二两银子,阿泰大伯一家就没有谁是不肉疼的,但肉疼归肉疼,肉疼总好过被厉鬼索命。
阿泰大伯也不是没想过用另外一个法子——请个高人帮忙作法驱邪,事实上,他基于本能,最先想到的就是这个法子。
可这个法子的难点在于,真正的“高人”他们一时半会儿找不着,就算找着了也未必请得动,假装的“高人”,他们就算花钱请回来了,也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
时间紧迫,他怕还不等他打听到靠谱儿的真正高人,他弟弟弟媳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弄死他家所有人了。
再加上他们吕氏虽然是个以打猎为生的无名小族,但族人们却大多都还算明理,他们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小心思、小缺点,但却都不是什么大奸大恶的人。
他们两口子之前的所作所为,本来就已经引发了族人们的不满情绪,现在他家又出了这种事,等于是给了族人们一个光明正大插手他们“家事”的理由。
且不说他们一家已经被吓破胆,不敢再继续靠着撒泼耍赖的法子打发族长和其他族人,就算他们还敢,族长和他们的其他族人,也不会再因为他们撒泼耍赖就退让三分。
大家只会用更加强硬的态度,逼着他们归还阿泰家的财物,逼着他们补偿这对兄妹。
左想右想,除了认怂,阿泰大伯根本想不出其他办法解决眼前困境。
在吕氏族长的监督下,阿泰大伯乖乖把阿泰爹娘留下的房子、田地、银钱,以及之前他们昧下的粮食、皮毛、农具、弓箭、柴火、被褥、衣服等物,全都或原物奉还,或折算成对应数目的银钱,一起还给了阿泰兄妹。
至于地里已经种下的庄稼,族长也做主将它们分给了阿泰和小梅这对兄妹。
阿泰大伯一开始是不同意的,但却被族长直接甩到脸上一句,“要不你等等?等今天夜里,你弟弟亲自过来和你理论这事儿。”
只是顺着族长的话头,稍微想象了一下那画面,阿泰大伯就屁都不敢放一个了。
他把头摇成了拨浪鼓,“不不不,我听族长的,都听族长的。”
因为有求于人,阿泰大伯一家这次一点儿没敢拖拉,只用了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阿泰和小梅就拿回了他们父母留下的遗产。
两人啥也没带,空着手回到自己家里。
他们大伯则是苦哈哈的跟在两人身后,用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度,央求阿泰去给他们爹娘上坟。
要用的纸钱、香烛等物他都准备好了,阿泰只需带着东西过去,跟他爹娘念叨一下他们兄妹如今的处境就行。
阿泰倒是没拒绝替他们一家去传这个话,但他也提了一个要求,他要和他大伯一家断亲。
他大伯的第一反应是不同意,毕竟眼下他认怂了,可不代表以后他也要一直认怂下去,只要给他时间,让他熬过眼下这劫,他就能慢慢寻访既有真本事,又愿意为他镇压阿泰爹娘鬼魂,最重要的是收费还不是很贵的那种高人。
到时候他不仅要让阿泰爹娘魂飞魄散,而且还要让阿泰兄妹把他们从他手里夺走的东西,全都加倍还回来。
届时他一定会吸取这次的经验教训,把事情做得更加隐秘,让族人们根本挑不出错来。
怀揣着这样的阴暗心思,阿泰大伯当然不愿意和阿泰兄妹断亲。
一旦断亲,以后就算阿泰兄妹真的出事,阿泰家的东西,他们一家也会因为那一纸断亲文书失去继承权。
他又是打感情牌,又是连吓唬带威胁,但阿泰却始终不为所动,不仅不为所动,他还一脸淡定的提醒他大伯,“你再磨蹭下去,今天我可就去不了坟地了。”
他们这边,上坟只会选在太阳出来之后、午时到来之前的这段时间,午时和下午、夜晚,他们都不会往坟地里去。
阿泰大伯被他气得恨不能吐血三升,但为了自己一家的小命着想,最后他却只能咬着牙作出妥协。
在族长和两位族老的见证下,阿泰兄妹成功和他大伯一家断亲。
拿到断亲书后,阿泰这才如他大伯所愿,拎着纸钱、香烛等物去给自己爹娘上坟。
他妹妹是女孩,不被允许到坟地祭拜,只能远远站着,看着自己哥哥跪拜、烧纸、给爹娘修整坟茔。
他大伯和几位堂兄弟倒是能去,但他们心虚,不敢。
给爹娘上了坟,阿泰在妹妹的陪同下回到久违了的自己家。
兄妹俩并没有急着去找江远和谢莞娘道谢,而是先把自己家里里外外打扫一遍。
他们家的院子里也有菜园子,霸占了他们家的阿泰堂兄一家,今年也在他们家的菜园子里种了一些菜。
兄妹俩有刚拿回来的粮食,还有菜园子里的菜,短时间内是饿不着的。
至于安全问题,他们家原本也是养了两条猎狗的,现在这两条狗也重新归他们所有了。
有他们爹娘找他们大伯一家算账的灵异事件在前,再加上这两条他们爹娘亲自养大的狗,他们兄妹只要不是遇到谢莞娘和江远那样身手高强,且还不信鬼神的人,安全问题就不用太过担心。
两人在家里忙了一个下午,一直到日头偏西,谢莞娘和江远从山上下来,阿泰这才带着妹妹去葛大娘家,找谢莞娘给小梅做进一步治疗。
当然,这只是他们拿出来应付其他人的、他们的其中一个目的,他们这次过去,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郑重跟江远和谢莞娘道谢。
葛大娘虽然猜出了阿泰大伯家的那幅景象是谢莞娘和江远的手笔,但她老人家很聪明的选择了把这个秘密烂在心里。
左右江远和谢莞娘做的是大快人心的事,她这个老婆子也就是没有这份本事,不然她也想狠狠收拾那家人一顿。
阿泰和小梅过来,葛大娘估摸着他们应该是想跟谢莞娘和江远道谢,于是在和两个孩子闲话几句之后,老太太就很有眼色的,带着孙子孙女去灶房忙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