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的手机在裤兜里震了第三下时,他正蹲在厂门口的花坛边,拿小铲子给一丛新栽的蓝雪花松土。手机屏朝上躺着,亮着两条新消息。第一条是小林发来的:“德国客户确认了,太阳能板供电数据可以加进报告,技术方案已出。”第二条来自小陈:“巴西那边说,‘诗光玻璃’他们愿意先订五块做样板,但希望咱们能拍个概念视频。”
他没急着回,而是把铲子往土里一插,站起身拍了拍手。掌心沾着泥,阳光晒得指节发烫。他抬头看了眼厂房屋顶的光伏板,心想:这厂子自己都快成“绿色样板”了,客户还嫌不够亮?
回到办公室,他顺手把沾泥的铲子靠在门后,打开电脑调出客户列表。地图上那些闪烁的小点,像撒了一把芝麻在世界地图上。他盯着看了两分钟,忽然抓起笔,在便签纸上写下四个字:“建个群吧。”
不是微信群那种“群”,是正经的、能发帖、能投票、能上传设计稿、还能让德国工程师和巴西建筑师隔空吵架的那种“社区”。
他把小陈、小林、小王三人叫到会议室时,顺手带上了那盆办公室养了三年、半死不活的绿萝。往常开会,这盆绿萝都蜷在角落吸尘器旁边,今天却被他摆在了会议桌正中央。
“咱们要搞个客户社区。”他说完,顺手给绿萝浇了点水,“它都快枯了,得换个环境。”
小陈眨眨眼:“咱们这绿萝还能活?”
“重点不是绿萝。”刘好仃敲了敲桌面,“是‘社区’。客户提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野,光靠咱们一个个对接,迟早累趴。不如搭个平台,让他们自己聊起来。”
小林皱眉:“可咱们没搞过这种平台啊。注册门槛怎么设?内容谁来管?万一客户在上面吵架怎么办?”
小王也点头:“而且,谁愿意来?人家买块玻璃,还要进个‘玻璃爱好者俱乐部’?”
刘好仃笑了:“你们还记得上个月那个法国客户吗?他收到玻璃后,专门发了张照片,说‘这是我们的建筑,也是你们的用心’。这种人,不会嫌麻烦,他会觉得——终于有人懂他了。”
他打开投影,调出一份草图:社区首页分三块——“灵感集市”“技术角”“福利站”。“灵感集市”放客户自己设计的包装、创意应用;“技术角”由公司技术人员定期更新玻璃性能解析、安装建议;“福利站”则是积分兑换、限量新品优先体验。
“咱们不卖课,不卖货,就卖‘被听见’。”他说,“客户提个想法,哪怕荒唐,咱们也回一句‘有意思,能细说吗?’他就会觉得,自己不是个订单号,是个‘人’。”
小陈忽然举手:“那……能不能加个‘创意悬赏’?比如客户提个新点子,咱们做成产品,给他署名,再分点收益?”
“加。”刘好仃在白板上重重画了个勾,“就叫‘你的点子,我们的玻璃’。”
会开到一半,技术组的实习生小周溜进来,塞给他一张纸条:“服务器那边说,互动功能做不出来——用户发帖后,评论嵌套层级太多,页面会卡。”
刘好仃看完,把纸条折成纸飞机,嗖地一下飞进垃圾桶。“告诉他们,先做‘一楼发言,二楼回复’,别搞三层套娃。咱们不是要做知乎,是做‘玻璃茶话会’,聊得起来就行。”
散会后,团队分头行动。小陈带着设计组做社区UI,特意把主色调定成“玻璃蓝”——那种清晨阳光穿过玻璃时泛出的淡青色;小林和技术组攻坚互动系统,把“点赞”图标换成了一盏小灯,点一下,灯就亮;小王则开始拟第一封社区邀请函,开头写着:“亲爱的光之同行者……”
三天后,平台内测上线。刘好仃用小号注册,Id叫“玻璃老刘”,发了第一帖:“各位,咱厂后院种了片蓝雪花,花开时像碎玻璃铺地。你们那儿,有啥和玻璃有关的风景?”
底下零星冒了两条回复。一个是中东客户:“我们沙漠的黄昏,玻璃幕墙会把晚霞切成金色碎片。”另一个是日本客户:“我家窗上的霜花,每天都不一样。”
他笑着截了图,发到团队群:“看,星星开始亮了。”
可接下来一周,新增用户增长缓慢。小王愁得保温杯都不喝了,整天盯着后台数据:“日活才三十多个,还不如咱们公司人数多。”
刘好仃却不急。他让小陈在每一批发货的包装盒里夹了张卡片——半透明磨砂纸,印着社区二维码,背面写着:“扫码进群,你的玻璃故事,值得被看见。”
同时,他们在官网首页挂了横幅,标题是:“你用玻璃造梦,我们用平台记录。”
变化悄然发生。某天早上,刘好仃打开后台,发现一夜之间新增了六十七个用户。点开一看,原来是德国那位要求碳足迹报告的客户,在社区发了篇长文:“为什么我坚持追踪运输中的能耗?”底下热评第一:“原来不是你们太较真,是我们太麻木。”
更意外的是,巴西客户上传了一段视频:工人在厂房里用“诗光玻璃”拼出一首诗,灯光亮起时,葡萄牙语在墙上缓缓流淌。他配文:“刘先生,你们愿意试试吗?”
刘好仃立刻让小林联系技术组,评估嵌入LEd的可行性。与此同时,社区里开始有人自发组织话题。荷兰客户发起投票:“你希望玻璃包装里附赠什么?”选项有花种、明信片、小工具,甚至有人写“一只会爬的机械蜘蛛”。
小陈乐得直拍桌子:“这哪是客户社区,这是创意孵化器!”
可热闹背后,也有冷清角落。技术角的帖子不少,但评论寥寥。刘好仃发现,很多客户点进来,看看就走,像逛完超市没买东西。
“得搞点互动。”他说。第二天,社区上线“每周一问”:比如“你见过最奇怪的玻璃用途是什么?”“如果玻璃会说话,它第一句会说什么?”
问题一出,画风突变。有人晒出用废玻璃做的风铃,有人上传自家猫对着玻璃反光打架的视频,最绝的是一个南非客户,说他们用玻璃碎片铺路,“晚上月光照着,整条街像银河落了地”。
刘好仃把这条转发到公司群:“看,咱们卖的不是建材,是星辰。”
社区渐渐活了。客户开始互相回复,甚至跨国家协作。意大利设计师在“灵感集市”发了个教堂彩窗方案,立刻有加拿大客户留言:“我这有家老教堂要翻修,能试试这个吗?”两人私聊三天,最后成了项目搭档。
刘好仃让小王统计客户复购率。数据出来那天,办公室炸了锅——三个月内,参与社区互动的客户复购率提升了41%。有个德国客户连下五单,备注写着:“不为玻璃,为你们这个‘说话的地方’。”
他站在窗前,看着厂区装卸平台。一辆货车正装货,车顶的光伏板在阳光下泛着青光。手机又震了一下。
是小林发来的:“技术组说,LEd嵌入方案可行,但成本高,建议先做限量款。”
他刚要回,小陈冲进来,手里举着平板:“刘工!社区刚冒出来个新帖——一个法国建筑师说,他想用我们的玻璃做‘会呼吸的墙’,白天透光,晚上自动调节透光度。他还画了草图!”
刘好仃接过平板,屏幕上是一面波浪形墙体,节点处标注着传感器位置和调光逻辑。他看得入神,手指不自觉在桌面上划着电路图。
小陈又说:“他已经拉了个讨论串,现在有八个客户在跟帖,三个说想试点。”
刘好仃点点头,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件夹,命名为“客户创意库”。他把草图拖进去,又在旁边建了个子文件夹,起名“待评估项目”。
然后他点开社区后台,在“灵感集市”顶部加了个新标签,红底白字:“本周热门创意”。
他正要保存设置,手机屏幕再次亮起。
小林的消息:“刘工,技术组问,‘会呼吸的墙’要不要列入q3研发议程?”
刘好仃的手指悬在键盘上,窗外,一辆满载玻璃的货车缓缓驶出厂门,后视镜上挂着一张小小的蓝雪花明信片,在风里轻轻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