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爬上控制室的窗台,把G-pULSE后台界面上的“问题池”三个字照得微微发亮。昨晚那封未发出的邮件还停留在屏幕上,光标在“回复”按钮前静静闪烁,像一只等待起飞的蜻蜓。
刘好仃端着搪瓷杯走进来,热气裹着速溶咖啡的香气在空气中划出一道弧线。他没看屏幕,而是先走到白板前,用红笔在“越南-胡志明”旁边打了个勾,又添上两个字:“已联”。
他这才坐下,吹了口热气,鼠标轻点——“发送”。
邮件内容简洁得像一条工单:“您好,我们已收到您的技术简报,非常感谢。我们正在17号炉开展退火区振动优化实验,愿共享现场数据。如您方便,可否进一步交流具体参数与实施条件?附件为我方测试环境说明。”
阿芳推门进来时,正看见他在打印回执。“发了?”她问。
“发了。”刘好仃头也不抬,“但光靠中文不够,你联系一下李老师,就是外语系退休那位,麻烦她帮忙过一遍报告,标出咱们看不懂的地方。”
“李老师?她现在在家带孙子呢。”
“那就请她孙子让个座。”刘好仃合上打印机,“这年头,创新不光要懂技术,还得会翻译。”
阿芳笑了,接过文件转身要走,忽然又停下:“对了,SZpt的学生今早到,八点半交接会。”
“我知道。”刘好仃喝了口咖啡,“记得把《合作备忘录》再打一份,双色工牌也准备好。别让人觉得咱们是临时起意。”
八点二十七分,三名穿浅蓝工装的学生站在车间门口,手里攥着实习证,眼神里混着兴奋和紧张。老工人们三三两两地围在17号炉旁,交头接耳。
“真让学生上手?”
“生产线上玩实验,出了事算谁的?”
交接会上,一位老师傅直接站起来:“刘师傅,我不是不信年轻人,可这炉子一开就是百万产值,一个参数调歪,整批板子都废了。你们搞创新,总不能拿厂子当试验田吧?”
刘好仃没急着解释,而是打开平板,调出G-pULSE后台的历史记录。屏幕上,一条红色曲线在“退火区振动”指标上反复冲高,三年来十七次维修记录像一串密集的警报。
“这位师傅说得对。”他指着曲线,“这问题,咱们修了三年,换了七套风嘴,调了二百多回参数,还是没根治。可就在上周,越南有家厂,用一套低成本气流调控方案,把类似问题压下去了。”
他顿了顿:“他们不是更聪明,是有人愿意从头试。现在,这些学生愿意来试,咱们为什么不敢让他们试?”
没人再说话。
刘好仃起身:“小林,把监测权限打开。只读,不写。所有操作实时锁定,后台留痕。”
小林敲了几下键盘,屏幕上跳出一段代码,随即弹出提示:“非核心参数访问权限已启用,危险操作自动拦截。”
“来吧。”刘好仃朝学生们招手,“带你们看看‘问题’长什么样。”
学生们跟着走进车间,其中一人盯着气流入口看了许久,低头在本子上画了张草图:导流板斜切45度,加装缓冲槽。他没说话,只是默默记下。
刘好仃路过时瞥了一眼,没点评,却掏出手机拍了下来,回办公室后存进“G-pULSE-合作线索”文件夹,命名:“SZpt-导流构想-待验证”。
中午,阿芳拿着翻译好的报告回来,眉头微皱:“李老师说这报告写得挺实在,但关键数据缺了不少,比如风速、压强、冷却区长度。不过……”她翻到末页,“这儿有行手写备注:‘曾尝试声波干预,但设备受限。’”
刘好仃盯着那行字,慢慢把“声波”两个字抄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圈,又补了个问号。
“声波……”他喃喃道,“老张那本书里,是不是也提过这个?”
“您还真记性好。”阿芳点头,“《工业气体动力学基础》第三章,‘共振抑制中的非接触调控’。”
刘好仃笑了笑,没再多说,只把笔记本合上,塞进了抽屉。
下午两点,G-pULSE后台弹出一条新通知:深圳大学材料学院团队提交了“涂层附着力提升”初步方案,提出采用等离子预处理增强界面结合力。
刘好仃点开方案,看完后拨通阿芳电话:“联系SZpt实验室,问他们有没有小型等离子处理仪。再约个三方线上会,深大出理论,深职院出设备,咱们出测试窗口。”
“三方?”阿芳愣了下,“数据怎么分?成果怎么算?”
“先不谈算不算。”刘好仃看着窗外17号炉稳稳运行的绿灯,“先谈能不能做成。规则是人定的,路是人走出来的,总不能等路修好了才敢迈步。”
会议定在下午四点。
小林提前十分钟调试好视频系统,屏幕上陆续跳出两个头像:深大团队负责人是位戴黑框眼镜的研究生,SZpt实验室主管则是个扎马尾的女老师,背景里堆满了仪器。
“我们这边可以提供两小时设备使用窗口。”马尾老师开门见山,“但得提前上传操作流程,我们得审核安全性。”
“没问题。”研究生点头,“方案文档已共享,所有参数都标注了理论依据。”
刘好仃坐在中间,听着两边你来我往地敲定细节:实验时间、数据格式、样品编号规则……他没插话,只是在本子上记下几个关键词:“等离子功率”“处理时长”“附着力测试标准”。
会议快结束时,小林突然举手:“那个……三方协作,数据权限怎么设?谁能看到全部?谁只能看片段?”
房间里安静了一瞬。
刘好仃合上本子,说:“先干起来。规则边走边定。现在最怕的不是分不清,是没人敢开始。”
众人点头,电子签名依次落下。
会后,小林在G-pULSE后台新建了一个标签:“协作链-001”,把深大方案、SZpt设备预约、测试窗口安排全部归入其中。页面刷新,一条完整的协作链条首次成形——从理论到实验,再到产线验证,像一根刚刚拧紧的螺丝。
刘好仃站在他身后看了会儿,没说话,只是轻轻拍了下他的肩。
傍晚六点,一封新邮件跳进收件箱。
发件人:hcm_engineer@glassvn.vn
主题:Re: 关于退火区气流调控的进一步交流
正文只有两行:
“感谢您的回复。我们很乐意分享更多细节。附件为完整试验记录(含风速与温度曲线),另附一段现场视频。如需进一步沟通,我可在越南时间每周三晚八点上线。”
刘好仃点开附件,pdF文件里密密麻麻的数据间,夹着一张手绘的气流分布图。视频点开后,画面有些模糊,但能清楚看到一组简易导流装置在冷却区边缘缓缓运转,仪表上的振动值明显回落。
他把视频拖到第二遍,忽然注意到角落里一个锈迹斑斑的金属箱,上面贴着标签:SoNIc-01。
“声波……”他低声念着,手指在键盘上停顿片刻,转而打开笔记本,翻到那页写着“声波?”的纸,重重画了个圈。
他起身走到白板前,在“越南-胡志明”下方添了一行小字:“周三晚八点,视频对接”。又在旁边画了只简笔耳机,仿佛已经听见越洋的电流声。
回到座位,他打开G-pULSE后台,在“协作链-001”标签下新增一条记录:“跨境技术协作-待启动”,然后把越南的试验视频截图上传,标注:“声波干预可行性待验证”。
小林凑过来:“您真打算跟他们视频?时差三个小时呢。”
“差三个小时,又不是差三个星系。”刘好仃笑了笑,“他们愿意亮家底,咱们就得接得住。”
他正要关机,阿芳匆匆进来,手里举着平板:“SZpt那个学生,就是画导流板的,他刚提交了个模拟数据,说加装导流后,气流均匀度能提升18%。”
刘好仃接过平板,看着那张粗糙但逻辑清晰的仿真图,没说话,只是打开“G-pULSE-合作线索”文件夹,新建文档,命名为:“导流板试制-待排期”。
他合上电脑,窗外天色已暗,17号炉的绿灯依旧亮着,像一颗不肯休息的心。
临走前,他顺手把抽屉里的旧U盘拔下来,插进小林的备用机,拷贝了最新版的协作链日志。
U盘指示灯一闪一闪,像在默默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