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穿过玻璃幕墙,在会议桌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一地的金粉。刘好仃刚坐下,手机就震动起来。他看了眼来电显示,是管理层那边的王总。
“刘工,趋势报告我看过了,做得不错。”电话那头的声音平稳中带着试探,“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听听你的看法。”
“您说。”
“咱们的品牌形象……是不是有点……太稳了?”
刘好仃愣了一下,转头看了眼会议室角落里那面公司标志的金属牌,阳光照在上面,反射出的光有点刺眼。
“您是说,品牌有点老了?”
“嗯。”王总顿了顿,“国际客户反馈里,有提到咱们的产品不错,但品牌形象不够有辨识度。尤其是南美和东南亚,很多客户觉得我们像是‘隐形人’。”
刘好仃没说话,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
“刘工?”
“我在想,”他轻声说,“品牌不是镜子,照不出自己,照的是别人眼里的你。”
王总那边沉默了几秒,笑了笑:“你这话说得有点意思。那我给你个任务,不只是看趋势,也要看看形象。下周例会,我想听听你的分析。”
电话挂断后,刘好仃转头看向还在整理报告的小李和阿芳。
“管理层觉得我们品牌老了。”
小李抬头,推了推眼镜:“老?我们这品牌连广告都没怎么打过,怎么就老了?”
阿芳翻着笔记本:“可能不是年龄老,是……风格老。”
“对。”刘好仃点头,“就像一个人穿衣服,十年前流行的是稳重,现在人家要的是个性。我们还在穿西装打领带,别人已经穿潮牌了。”
“那怎么办?”小李问。
“先看看。”刘好仃站起身,“咱们刚建了趋势模型,不如拿来试试,看看品牌在国际市场里到底是个啥模样。”
阿芳开始调出模型界面,小李则接入了最新的客户反馈数据库。
“关键词,品牌认知。”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几个词,“传统、老旧、缺乏创新……这些词是不是在多个市场高频出现?”
小李盯着屏幕,忽然皱眉:“还真不少。南美这边有客户提到‘像爷爷用的玻璃’,东南亚有个客户说‘感觉你们是上世纪的工厂’。”
阿芳翻着数据:“还有客户提到‘品牌没有故事感’。”
“故事感?”刘好仃重复了一遍,眼神微微一沉,“品牌不只是产品,它得有温度,有性格。”
他走到窗边,看着楼下工厂外墙上那面斑驳的公司标志,风吹过,墙上的广告布轻轻晃动,露出一角褪色的LoGo。
“原来我们以为的方向,其实是别人眼中的背影。”他轻声说。
阿芳在笔记本上写下:“品牌老化 = 信任老化?”
小李靠在椅背上:“所以,我们要不要改品牌?”
这句话一出,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
“改品牌?”小李自己先摇头,“我们这个牌子,可是老厂子一步步打下来的。客户都认这个。”
“但客户也在变。”阿芳说,“现在年轻客户更多,他们要的不只是产品,还有认同感。”
“认同感。”刘好仃重复着这个词,转身看向两人,“品牌不是过去的纪念品,而是未来的通行证。如果别人觉得你老了,那我们就得让他们重新认识你。”
小李皱眉:“可怎么改?颜色?LoGo?还是整个风格都变?”
“先不急着改。”刘好仃打断他,“先重塑认知。我们得先搞清楚,别人眼里的我们,到底是什么样子。”
他拿起白板笔,在“趋势判断模型”旁边画了一个新框,写下“品牌认知模型”。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做的不只是看趋势,还要看形象。品牌,是别人眼里的你,而不是你自己觉得的你。”
阿芳低声问:“那老客户怎么办?他们会不会觉得我们变了?”
刘好仃没立刻回答,只是看着白板上那两个模型,一个指向趋势,一个指向认知。
“改变不是抛弃,而是进化。”他说,“我们不是要丢掉过去,而是要让过去成为未来的底气。”
小李靠在椅背上,叹了口气:“看来我们又得忙一阵子了。”
“品牌重塑,是个新挑战。”刘好仃看着两人,“但也是个机会。我们要做的,不只是让客户记住我们,而是让他们喜欢我们。”
阿芳开始整理数据:“那我先做个初步分析,看看品牌认知在不同市场的差异。”
“加上客户对品牌调性的反馈。”刘好仃补充,“还有他们希望我们是什么样子。”
小李调出模型界面,输入关键词:“品牌认知、调性、形象标签……”
屏幕开始滚动数据,一行行反馈被归类、分析、打标签。
“自然融合设计在品牌形象关键词里也有负面评价。”小李忽然说,“有些客户觉得它‘太柔和’‘不够现代’。”
“看来风格取舍也得考虑。”阿芳记下。
刘好仃站在白板前,看着“趋势判断模型”和“品牌认知模型”并列在一起,像是两个方向的指南针。
他拿起笔,在“趋势判断”后面划掉,写下“品牌重塑模型”。
“方向找到了。”他说,“接下来,是走哪条路。”
窗外,阳光依旧明媚,风轻轻吹过,墙上的广告布晃动了一下,露出一角崭新的LoGo草稿。
小李忽然抬头:“刘哥,你说我们这次改品牌,会不会像换脸一样,别人认不出来了?”
刘好仃没回答,只是看着白板上的两个模型,眼神坚定。
“认不认得出,不重要。”他说,“重要的是,他们愿不愿意重新认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