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的窗帘被风吹得轻轻晃动,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白板上,照得“趋势判断模型”几个字闪闪发亮。小李的咖啡杯已经见底,阿芳正用红色记号笔在纸上圈出几个关键词,刘好仃站在白板前,手里握着一支半旧的马克笔,像在等什么信号。
“趋势判断,听起来挺玄的。”小李揉了揉眼睛,“我们不是已经在看数据了吗?”
“看数据是第一步,判断趋势是第二步。”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个圈,“就像玻璃的透光率,你得先测,再判断它是不是符合标准。”
阿芳点点头:“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看到的信号太散了,就像阳光穿过棱镜,颜色都分开了,但不知道哪一道是主线。”
“那我们就得先统一标准。”刘好仃说,“比如,环保认证到底是不是一个趋势,还是只是个别客户的偏好?”
“那自然融合设计呢?”小李问。
“同样。”刘好仃用笔点了点白板,“我们得建立一套标准,让主观判断有据可依。”
“听起来像是要建个评分系统。”阿芳拿起笔记本,“我们可以从频率、相关性、外部数据匹配度这几个维度入手。”
“频率就是它出现的次数,相关性是指它和客户满意度的关系,外部数据匹配度就是看有没有第三方数据支持。”小李一边说一边在电脑上敲字,“听起来像是给趋势打分。”
“没错。”刘好仃点头,“趋势不是风,它得有根,得能站得住。”
阿芳翻着笔记本:“其实有些客户反馈,我们根本没归类进去,比如‘产品故事’和‘品牌价值观’。”
“这些软性因素也不能忽视。”刘好仃说,“趋势有时候不只是数据,它也可能是情绪。”
小李抬头:“那我们是不是该加个维度?比如‘情感共鸣度’?”
“可以。”刘好仃笑了笑,“但得先从硬数据开始,不然容易跑偏。”
阿芳在纸上写下几个关键词:“趋势强度、趋势持续性、客户相关性、外部数据匹配……”
“还差一个。”小李插话,“趋势信号强度。”
“对。”刘好仃接过她手中的笔,在白板上写下了“趋势信号强度”几个字,然后在“自然融合设计”旁边画了个红圈,“这个我们得重点关注。”
“那我们怎么给它打分?”阿芳问。
“频率高、相关性强、外部数据匹配度高,那就得分高。”小李一边说一边打开数据表,“比如环保认证,南美那边客户满意度曲线和它几乎是同步的。”
“那自然融合设计呢?”阿芳翻着东南亚的访谈记录,“它出现的频率没那么高,但客户反馈里提到‘柔和’‘自然’这些词的满意度也不低。”
“那就得拆解。”刘好仃说,“把自然融合设计拆成几个子项,比如木纹、光影协调、环境适配……”
“我来。”小李立刻开始调整数据模型,“我得给这些关键词加权。”
“趋势判断模型,其实就是一个评分系统。”阿芳一边整理一边说,“但得先统一标准,不然每个人打分都不一样。”
“那就从环保认证开始。”刘好仃说,“它出现的频率、相关性、外部数据都比较清晰,可以作为一个基准。”
“那我们是不是该引入外部数据源?”小李问,“比如社交媒体、行业报告这些?”
“没错。”刘好仃点头,“内部数据是基础,外部数据是验证。”
“问题是,外部数据格式不统一,获取难度也大。”阿芳皱眉,“有些数据还滞后。”
“那就得做数据融合。”刘好仃说,“把不同来源的数据整合起来,看看能不能找到共同信号。”
小李立刻开始操作:“我可以试着接入几个ApI,看看能不能抓取社交媒体上的相关话题。”
“我来筛选行业报告。”阿芳说,“有些报告虽然旧,但里面的数据可能能帮我们验证趋势。”
“趋势判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刘好仃看着白板上的模型,“它得一步步来,像玻璃一样,一点一点成型。”
阿芳在文档里加了一行备注:“趋势判断模型 = 数据分类 + 评分标准 + 外部验证”。
“那我们先从环保认证开始。”小李调出数据,“我先把它的频率、相关性、外部数据都跑一遍。”
“我也开始整理行业报告。”阿芳打开一堆pdF文件,“看看有没有关于环保认证的趋势分析。”
刘好仃站在白板前,看着那几个红圈:“趋势判断模型,不只是为了确认趋势,更是为了让我们不被假信号带偏。”
“就像玻璃的折射率。”小李笑着说,“你得知道它怎么偏,才能调回来。”
“说得对。”刘好仃点头,“数据也一样,得知道它怎么偏,才能校准。”
会议室里,键盘声、鼠标点击声、偶尔的讨论声,像是某种节奏感极强的背景音乐。
阿芳忽然停下笔:“刘哥,你说,自然融合设计会不会也变成下一个环保认证?”
刘好仃没有立刻回答,他只是拿起笔,在那个红圈旁边,轻轻画了一条曲线。
那曲线,像是心跳的波纹。
窗外的风又大了一些,窗帘轻轻晃动,阳光依旧洒在白板上,照得那几个红字闪闪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