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会议室门口,手里拎着那个掉漆的保温杯,杯身“劳动最光荣”几个字像是被岁月磨得发亮。他刚从车间回来,裤脚上还沾着一点玻璃碎屑,像撒了一地的星星。
“这回轮到设计了。”他自言自语了一句,推开了会议室的门。
屋子里已经坐了几个人,阿芳正拿着笔在白板上画圈圈,看见刘好仃进来,笑了一下:“刘哥,你可来了,我们都快开始头脑风暴了。”
“别急别急。”刘好仃把杯子放在桌上,拉了张椅子坐下,“这回不是技术,是设计。咱们得换个脑子。”
“消费者需求这块儿,我有点想法。”一个年轻组员举手,“我觉得咱们可以做个线上问卷,现在人都上网,数据来得快。”
“线下访谈更真实。”阿芳反驳,“面对面问,才知道他们真正想要啥。”
“哎哟,你们这是要辩论啊?”刘好仃笑出声,“要我说,都别争了,线上线下的都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那预算怎么办?”有人问。
“预算?”刘好仃挑眉,“这事儿我来想办法,你们先把方案做出来。数据多,分析准,咱们才能有的放矢。”
“刘哥,你这话说得,跟培训老师似的。”阿芳打趣。
“我这不是被逼的嘛。”刘好仃耸耸肩,“咱这玻璃厂,不能光靠质量吃饭,得靠设计抓人眼球。”
他顺手拿起桌上一个玻璃样品,透亮的,边角有些毛边,像是刚出炉的试验品。
“你们看这个。”他举起来,“它现在是个普通杯子,但要是咱们给它加个把手,加个防滑纹,再在杯底印个图案,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刘哥你这是要搞文创产品啊?”有人笑。
“文创也是品牌。”刘好仃认真地说,“咱们不是要做国际化品牌嘛,得让人记住,得让人喜欢。”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大家低头记笔记。
“行了。”刘好仃一拍桌子,“你们分头行动,问卷、访谈、资料收集,都安排上。三天后开个会,看看数据咋样。”
他起身准备走,又回头看了眼那个玻璃样品:“记住,我们要根据消费者需求,让这个玻璃变得更有吸引力。”
说完,他拎起杯子,走了出去。
几天后,会议室的白板上贴满了便利贴,像是春天开满花的墙。
“数据显示,现在的年轻人喜欢简约、环保、有个性的设计。”阿芳指着一张图表,“尤其是环保这块,很多人愿意为环保产品多花点钱。”
“这跟咱们之前的方向吻合。”刘好仃点头,“咱们的环保玻璃,得突出出来。”
“不过。”一个组员皱眉,“市场上的信息太杂了,有些数据互相矛盾,不知道哪个更真实。”
“那怎么办?”有人问。
“先筛一遍。”刘好仃说,“挑出最核心的几个维度,比如年龄、消费习惯、偏好风格。其他的先放一边。”
“还有竞争对手的设计。”阿芳补充,“有些产品设计很隐蔽,很难抓到他们的核心卖点。”
“那就从他们的用户评价入手。”刘好仃说,“用户说好,说明他们确实抓住了需求。”
“刘哥,你这思路太灵了。”阿芳笑。
“我这不是被逼的嘛。”刘好仃挠挠头,“你们也别急,慢慢来,咱们得把这事儿吃透。”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简约、环保、个性化、功能创新。
“咱们的设计,得围绕这几个点来。”
设计讨论会上,气氛热烈。
“我觉得咱们可以加个夜光涂层。”一个设计师说,“晚上喝水,杯子会发光,挺酷的。”
“成本太高。”财务那边的人摇头,“咱们现在预算有限。”
“那换个思路。”阿芳说,“咱们用环保材料做杯身,外面加个可降解的保护套,既环保又实用。”
“这个不错。”刘好仃点头,“不过得考虑生产工艺,不能太复杂。”
“我们这边也做了个模型。”另一个设计师拿出一张草图,“杯身是磨砂质感,杯口加个防烫设计,握感更好。”
“这个我喜欢。”刘好仃拿起图纸,“但得再简化一下,不然生产成本上去了。”
“刘哥,你看这个功能设计。”一个组员指着一个细节,“我们在杯底加了个小凹槽,可以放茶包,泡完茶能自动过滤。”
“这个有意思。”刘好仃眼睛一亮,“不过材料得特殊点,不然容易坏。”
“我们可以用食品级硅胶。”设计师说,“这个材料环保,也耐高温。”
“行,先记下来。”刘好仃说,“回头看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供应商。”
会议开到一半,有人递进来一份报告,是关于一款竞品的市场反馈。
“这个杯子的弧形把手设计,用户评价很高。”阿芳指着一段数据,“说是握感舒适,不容易滑手。”
“我们可以借鉴。”刘好仃说,“但得做出自己的特色。”
“那咱们在弧形把手上加点纹路?”有人建议。
“或者加个图案?”另一个组员补充。
“行,都记下来。”刘好仃翻着报告,“咱们的设计,不能只是好看,还得实用,还得让人一眼记住。”
几天后,刘好仃站在样品展示区,手里拿着那个最初的玻璃样品。
“你们看。”他举起杯子,“这还是它,但咱们给它加了把手、防滑纹、环保涂层,还有那个小凹槽。”
“现在它不光是个杯子。”阿芳笑着说,“它是个有故事的产品。”
“对。”刘好仃点头,“咱们的品牌,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刘哥,下一步咋办?”有人问。
“下一步?”刘好仃笑了笑,“咱们得把设计变成现实。”
他放下杯子,转身走向会议室。
“来吧。”他轻声说,“咱们一起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