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把那份贴满资料的报告合上时,阳光刚好从窗缝里溜进来,在桌面划出一道金线,像谁用尺子量过似的。他没急着起身,而是把马克笔从裤兜掏出来,轻轻放在文件夹旁边——不是插兜也不是甩手,就是那么一放,仿佛这支笔现在是个正式员工,得坐椅子。
昨天会议室吵完文化差异的事,今天一早大家居然都来了,没人请假,也没人迟到。小张甚至带了自家泡的柠檬水,说是“提神醒脑不伤胃”,老李哼了一声:“你小子是不是怕方案写不好挨骂?”阿芳笑得差点呛到:“那你还不是坐第一排?”
刘好仃没接话,只把前两天整理的文化差异笔记摊开,纸张边缘还带着咖啡渍和铅笔划痕,一看就是被翻烂了的那种。“咱们不搞玄学融合,”他说,“要落地,得靠方案。”
“方案?”小张眨眨眼,“听着像考试前临时抱佛脚。”
“没错,”刘好仃点头,“但这次我们是出题老师。”
大家哄笑起来,气氛松了。
第一步很简单:谁先说?
没人举手。
刘好仃也不催,自己先开口:“我有个想法——文化交流活动不能一上来就办全球文化节,那不是融合,是表演。”
“对!”阿芳抢着说,“上次我看德国同事参加团建,全程站得笔直,笑都不带露齿的,明显不自在。”
“巴西那边更惨,”老李插嘴,“人家喜欢边喝咖啡边聊,咱非得坐会议室念ppt,这不是逼他们演职场剧吗?”
笑声又起。
小张突然举手:“那……小型研讨会行不行?比如每月一次,一个国家主题,大家轮流讲讲那边的工作习惯、沟通方式,顺便吃点对应国家的小零食?”
“哎哟,你是想借机蹭饭吧?”阿芳戳他。
“我不是!”小张急了,“我是认真的!你知道巴西人开会前必喝咖啡吗?德国人开会前必看天气预报——不是为了穿衣,是为了判断对方心情!”
刘好仃没笑,反而点头:“挺好,先从小范围开始,让人家觉得这不是任务,是好奇。”
讨论热起来,有人提议加个“文化盲盒”环节,随机抽签扮演不同国家角色模拟谈判;还有人建议收集外派员工的真实故事做成音频分享。
“等等。”老李突然按住桌子,“别光热闹,得有用。不然搞完一轮没人记得,白忙。”
刘好仃看着他,笑了:“所以接下来——本土化策略。”
这个词一出,空气微妙地安静了半秒。
果然,小张马上皱眉:“本土化会不会把自己弄丢了?咱企业文化不是讲究‘玻璃一样透明’吗?要是为了迎合别人改来改去,最后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
阿芳也点头:“我查过数据,有些企业就是因为过度本土化,品牌调性全乱了,客户都懵。”
“反过来呢?”刘好仃问,“一点不本土化,产品包装全是中文,营销文案还用咱们这边的梗,国外客户看得一头雾水,订单跑光。”
“那怎么办?”老李摊手,“夹中间最难搞。”
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圈,中间写“核心价值观”,外面画三个小圈:“德国讲效率,日本重细节,巴西爱氛围——这些都能融入,但前提是不碰这个中心。”
“哦!”小张拍腿,“就像做菜,盐不能少也不能多,多了齁,少了淡。”
“对。”刘好仃点头,“比如产品说明书翻译,可以保留我们简洁直给的风格,但排版要符合当地阅读习惯;广告语可以保留品牌口号,但背景音乐换成当地民谣。”
阿芳翻出一张调研图:“这是我前阵子做的,显示本地消费者对我们‘透明沟通’的理念接受度很高,但如果配上他们熟悉的视觉元素,好感度直接涨15%。”
“这图留着。”刘好仃指了指,“以后每步策略落地都得看它。”
方案雏形渐渐清晰:文化交流活动分阶段推进,先小型再扩大;本土化策略以“核心不变、表达可调”为原则,逐步细化到产品、营销、沟通各环节。
眼看快成型,小张又卡壳了:“哥,你说这些……真能行吗?万一国外那边压根不在乎咱的文化融合呢?”
刘好仃没立刻答,而是打开文件夹,抽出一张纸——上面是上次模拟危机时拍的照片,一群人围坐讨论,有人皱眉有人笑,背景白板上全是字迹和涂鸦。
“你看这张照片像啥?”他问。
“像加班?”
“像吵架?”
“像……一群人在努力听懂彼此。”阿芳轻声说。
刘好仃点头:“文化融合不是让谁变成谁,是让彼此愿意坐下来,听对方说话。哪怕听不懂,也别急着打断。”
他合上文件夹,把马克笔塞回口袋,动作比昨天稳多了。
“方案定了,下一步就是试。”他说,“谁怕试?”
没人说话。
只有小张低头咕哝了一句:“我只是在想……要是他们看到我们这么认真设计融合方案,会不会也画个笑脸?”
刘好仃没回答,只是站起身,拉开窗帘。
阳光猛地涌进来,照在文件夹封面上,那上面刚贴好的标签写着:“国际化企业文化融合方案(初稿)”。
阿芳凑近一看,愣住:“哎?你啥时候写的?”
刘好仃嘴角一扬,转身走向门口,留下一句话:
“不是写的,是聊出来的。”
门关上前,老李忽然喊了一声:
“喂!你那支笔——”
话音未落,门已合拢。
笔还在桌上,帽儿朝上,像在等人把它重新握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