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把打印机里刚吐出来的那份《品牌宣传全面加强》计划书拿在手里晃了晃,墨还没干透,蹭脏了他的大拇指。他没擦,反而笑着对小张说:“这印得越糊,说明咱们越急着往前跑。”
小张正低头看手机,头也不抬:“刘哥,迪拜那边有个客户回邮件了,说他们办公室新换的玻璃,同事都在传是‘会呼吸的建材’。”
阿芳从茶水间探出半个身子:“啥叫会呼吸?咱又不是卖空气净化器的。”
“人家意思是透亮得跟空气似的!”小张终于抬头,眼睛亮得像刚充完电,“而且他们行政主管还问,能不能来咱们厂参观?带摄影师那种。”
刘好仃一听,立马把计划书折成纸飞机,“嗖”地扔进废纸篓,正中靶心。
“行啊,说明咱们的光,不光照到沙漠,还被人当镜子用了。”
会议室顿时热闹起来,有人翻数据,有人打电话联系翻译,连平时最不爱说话的老李都掏出计算器按得噼啪响,好像数字也能跳舞。
但热闹归热闹,刘好仃知道,该冷静的时候不能跟着起哄。
“现在不是庆祝的时候,”他拍拍桌子,“是时候看看咱们这束光,到底有多亮。”
大家安静下来,等着他说重点。
“咱们得做个评估,”他拉开椅子坐下,像上课前的老教师,“不是那种随便问问‘你觉得我们品牌怎么样’的问卷,是要真刀真枪看数据——搜索量、询盘数、社媒互动率,还有,最关键的是,人家愿不愿意为‘我们是谁’多掏一分钱。”
小张立刻举手:“那要不要请个专业机构来做?听说有个叫‘全球品牌雷达’的系统,能测品牌情绪值。”
阿芳皱眉:“贵不贵?上次咱们拍视频差点超预算。”
刘好仃笑:“不贵,咱们自己也能做。你们忘了上回那个德国客户摸玻璃问SpA的事儿?说明他已经记住我们了。这种记忆,比广告值钱。”
于是,团队分头行动。小张负责线上数据追踪,阿芳盯客户反馈,老李则默默整理过去三个月的订单变化曲线,连退货率都标了颜色——绿色是正常,黄色是波动,红色是警报。
几天后,会议室又成了战场。
“我觉得不能光看总量!”小张指着屏幕,“得拆开看地区!比如阿布扎比那边突然冒出来一堆搜索,明显是那次活动视频火了,但这算不算品牌价值提升?”
阿芳摇头:“不算。得看有没有持续咨询、有没有复访。不然就是一阵风。”
老李插话:“我这边发现个小细节——最近三个礼拜,欧洲订单单价平均涨了8%,虽然量不大,但客户主动提了两次‘你们现在做得比以前细’。”
刘好仃一听就乐了:“哎哟,这是夸咱们变精致了!”
“可问题来了,”小张挠头,“有些市场数据根本拿不到,比如波兰和捷克,行业协会那边要么不回邮件,要么就说‘需要授权’。”
刘好仃没急,反而起身走到窗边。阳光正好落在他肩上,像披了件看不见的外套——只是这次没人注意这个画面,因为大家都忙着查资料。
他回头,语气轻松得像在聊晚饭吃什么:“那就换个思路呗。数据拿不到,不代表没机会。说不定人家正等着咱们主动敲门呢。”
阿芳眼睛一亮:“你是说……我们可以先派个调研员过去?”
“不用派那么正式,”刘好仃笑,“发个邮件就行,就说我们想听听你们对玻璃的看法,顺便送点样品。态度放低点,别一上来就谈生意。”
大家纷纷点头,觉得这招既省钱又聪明。
一周后,好消息陆续来了。
搜索热度整体上升42%,社媒互动涨了近三倍,最神奇的是,有个瑞典设计师居然用他们的玻璃做了个灯罩,发到Instagram上,配文:“中国制造,但手感像北欧风。”
小张激动得差点把咖啡泼键盘上:“这比我们自己吹一万句都管用!”
但也有不同声音。
“会不会只是昙花一现?”一位年轻同事小声问,“万一热度一过,大家又忘了我们呢?”
刘好仃没急着反驳,而是叫来了公司合作的数据分析师林姐。林姐戴着圆框眼镜,说话慢条斯理,但每句话都能戳中要害。
她打开ppt,指着一张趋势图说:“你们看,这不是短期高峰,而是稳步爬升。特别是中东和北欧市场,用户停留时间明显变长,说明他们不只是刷到就走,是真的在看、在想、在对比。”
她顿了顿,补充一句:“而且,你们的品牌关键词开始出现在竞品评论区了。”
全场安静了几秒。
然后阿芳忍不住问:“啥意思?”
林姐笑了:“意思是,有人开始拿你们当参照物了。比如有人说‘这家的玻璃比xx品牌便宜,但质感差不多’——这说明你们已经进入他们的认知体系了。”
刘好仃听完,没说话,只是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小小的太阳,跟上周画的那个一模一样。
小张看着那个太阳,突然问:“刘哥,你说咱们下一步是不是该让它更大一点?”
刘好仃点头,语气平静却不容置疑:“当然。不过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继续做对的事——比如盯紧质量、比如多听客户怎么说、比如别把自己当工厂,当成讲故事的人。”
他转身擦掉白板上的字,只留下那个歪歪扭扭的小太阳。
“记住,品牌不是贴在产品上的标签,是你每天醒来都想好好干活的理由。”
会议结束时,打印机又开始吱呀作响,吐出一份新的表格,标题是《品牌价值阶段性评估报告》。
阿芳顺手拿起来扫了一眼,忽然咦了一声。
“怎么了?”小张凑过去。
她指着一行数据,声音不大但足够清晰:“你看这儿——捷克那边虽然没回复我们邮件,但他们有个本地建材论坛,最近有人发帖讨论咱们的玻璃,还贴了图。”
小张瞪大眼:“啥图?”
阿芳把手机递过去,屏幕上是一张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木地板上的照片,评论区写着一句话:
“这不是普通的光,是能照进心里的那种。”
小张盯着那句话看了足足五秒,然后猛地抬头看向刘好仃:“哥,咱们是不是……真的有点东西了?”
刘好仃没回答,只是笑着摸了摸口袋里的保温杯,指尖碰到一张硬纸——是那天从地上捡起的旧样品标签,上面还沾着点灰尘。
他没扔,一直留着。
就像他们现在做的这件事,不起眼,但正在慢慢发光。
保温杯盖子没拧紧,一滴水珠顺着边缘滑下来,正好落在那份评估报告的“初步成效”四个字上,洇开一小片模糊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