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会议室门口,手里捏着一张写满数字的便签纸。晨光透过玻璃窗斜照进来,把桌上的文件映得一片斑驳。他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
“各位早啊。”他一边说着,一边把那张纸贴在白板上,“今天咱们不聊别的,就盯着这‘成本’两个字。”
老李和小王已经坐在桌子两侧,正低头翻看各自的资料。行政助理小周抱着笔记本电脑进来,冲刘好仃笑了笑:“我把你整理的数据图表都导进去了,还加了动画效果。”
“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刘好仃摆摆手,“能看得懂就行。”
小周撇嘴:“你不懂,现在年轻人喜欢这个,看着不累。”
会议开始没多久,气氛就变得有点紧绷。几个老员工皱着眉头,明显对改动流程不太感冒。生产组的老赵直接开口:“我们车间一直就是这么干的,也没出啥大问题,凭啥现在要改?”
“不是说你们做得不好。”刘好仃耐心解释,“是想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省点钱,多赚点利润。”
“省来省去还不是为了老板?”另一个工人嘟囔了一句。
这话一出,屋里的空气更沉了。刘好仃没有立刻反驳,而是走到白板前,拿起笔画了个柱状图:“这是过去三年的能耗数据。大家看,每年夏天用电量都飙得特别高。空调开得多,电费自然涨。但问题是,咱厂子又不是只夏天生产,其他季节也一样忙。”
他顿了顿,转过身来看着众人:“可为什么去年冬天,三号车间的碎裂率突然升到8%?谁还记得那时候发生了啥?”
没人说话。
“我记得。”小王忽然开口,“那会儿有个新来的操作员,技术不太熟。”
“对,新人培训不够。”刘好仃点头,“但这事后来没人提,也没人总结教训。咱们不能老靠运气干活儿,得靠制度。”
老李咳嗽了一声:“其实有些地方确实可以优化。比如原材料采购,有时候明明能集中买一批,非得分几次下单,物流费都快赶上材料费了。”
“这个问题我也注意到了。”小周调出她做的图表,“如果统一采购周期,至少能节省10%的运输成本。”
“那还不赶紧改?”刘好仃一拍桌子。
“哪有那么容易。”财务组的小陈皱眉,“采购那边有自己的安排,我们这边只能被动接收数据。”
“那就坐下来一起谈。”刘好仃语气坚定,“我不管是谁负责,只要是对厂子有利的事,就得有人牵头去做。”
会议持续了一个上午,争论不断,但也逐渐达成了共识。刘好仃把每个人的反馈都记在本子上,最后汇总成一个初步方案:从降低碎裂率、优化排班制、集中采购策略三方面入手,逐步推进。
散会后,刘好仃刚坐下,小周就凑过来:“你打算怎么落实这些措施?”
“先找几个愿意配合的班组做试点。”刘好仃翻着手中的记录,“等看到成效,别人自然就跟着来了。”
“那你准备找谁?”小周好奇地问。
“那个切割工,上次提到刀头寿命短的问题。”刘好仃指了指本子里的一条笔记,“我觉得他挺有想法。”
下午,刘好仃带着小王去了车间。阳光洒在金属台面上,反射出一片刺眼的光芒。他们走到一台切割机前,编号赫然是327——正是那位年轻技工提到的机器。
“师傅,借你几分钟。”刘好仃朝正在操作的工人打招呼,“我想看看你们平时是怎么换刀头的。”
那人点点头,放下工具,带他们看了更换流程。“说明书上说能用三百小时,但我们这儿最多撑两百五就得换,不然容易崩边。”
“是不是设备本身有问题?”小王问。
“不一定。”刘好仃蹲下身子仔细检查刀座,“可能是压力调节不对,也可能是冷却液没跟上。”
他掏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又做了些测量,临走时留下一句话:“这事我记下了,回头给你们配个更精准的压力表。”
回到办公室,天色已暗。窗外的城市灯火渐次亮起,像是无数双注视的眼睛。刘好仃坐在桌前,把一天收集的信息归类整理,写下几项优先级最高的任务:
1. 降低碎裂率(责任人:生产组)
2. 优化排班制(责任人:人事组)
3. 集中采购策略(责任人:采购+财务)
他刚放下笔,小周拿着一份报表走了进来:“刘哥,你看这个。”
他接过一看,是一份旧报表,标注着“某月碎裂率异常”,地点是三号车间,时间正好是去年冬季。
“这张表你怎么找到的?”刘好仃抬头。
“在档案室最底下一层抽屉里。”小周耸肩,“我看它和其他报表格式不一样,就拿来看看。”
刘好仃盯着那行字,眉头慢慢皱了起来。
打印机仍在嗡嗡作响,窗外的风穿过缝隙,在屋里掀起一角窗帘,像一只探头探脑的手。
他伸手将那张旧报表夹进文件夹,低声说:“明天,去三号车间,我要亲自查查这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