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站在车间门口,手里拎着一叠厚厚的培训手册。阳光透过高高的玻璃顶棚洒下来,在水泥地上画出一道道光影,像是在提醒他,安全这件事,也该像这些光一样,照进每个人心里。
“今天开始,连续五天,每天中午十二点到一点半,全厂员工轮流参加安全培训。”他在晨会上宣布的时候,有人低头扒饭,有人偷偷刷手机,还有人小声嘀咕:“不是刚搞完技能竞赛吗?怎么又来?”
刘好仃没搭理这些声音,只是把手中的名单往桌上一放,清脆的“啪”一声,让整个食堂都安静了几秒。
“我知道你们觉得烦。”他说,“但前几天那几起事故,大家也都看到了。我不是要为难谁,是想让大家都能平平安安地上班、下班。”
说完,他转身就走了,留下一群还在嚼饭的人面面相觑。
午休时间一到,车间空地上已经搭起了一个简易讲台,投影仪架在几个摞起来的工具箱上,电线缠得歪七扭八的,像极了小时候奶奶织毛衣时乱成一团的线团。
“这玩意儿能撑多久?”刘好仃皱眉看着那根明显老化的电源线。
“放心吧刘哥,我检查过了,没问题。”电工老周拍着胸脯保证。
可话音刚落,投影仪屏幕“啪”地一下黑了,现场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刘好仃看了眼老周,后者立刻讪笑着跑去找备用电源去了。
等一切恢复后,培训正式开始。第一课是《安全生产制度解读》,由行政部的小王主讲。这小子以前在安监局实习过,讲起条文来一套一套的,但底下不少人听得昏昏欲睡。
尤其是几个新来的实习生,眼神飘忽不定,手还藏在桌下玩手机。刘好仃一眼就看出来了,直接点了其中一个的名字:“张强,你来读第三条。”
张强一愣,慌忙翻开手册,结结巴巴念了一段,错漏百出。
“重来一遍。”刘好仃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张强脸红了,旁边的同学也不敢再偷懒了。
“记不住就别上岗。”刘好仃环视全场,“这不是吓唬你们,是真的。”
为了加强记忆,他还临时加了个环节——随堂测验。每人发一张小卷子,答错超过三题的,必须重新听一遍录音讲解。
这一招立竿见影,原本懒散的气氛顿时紧张了起来。
张强又是答错最多的那个,名字被刘好仃默默记在了笔记本末页。
培训持续了三天,每天中午都在进行。虽然过程有些磕绊,但也逐渐显出了效果。有人开始主动提问,有人在休息时翻手册看得入神,甚至还有几个老工人悄悄问刘好仃:“有没有更详细的实操指南?我想带回家研究研究。”
刘好仃听了,心里暖洋洋的。
第四天,重点来了——应急演练。
地点定在厂区东侧的一块空地上,原本那里堆满了废弃纸箱和杂物,影响演练安全。刘好仃当场下令:“全部清空!”
后勤组立刻行动起来,不到一个小时,场地就清理干净了。
“接下来,我们模拟火灾发生后的应对流程。”刘好仃拿着灭火器站在前面,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记住,第一步是判断火势,第二步是报警,第三步才是尝试扑灭。”
然后他安排两人一组,轮流操作灭火器。
轮到一位年轻技工时,他动作生疏,喷嘴对不准火焰根部,干粉撒得满天飞。
“再来一次。”刘好仃说。
那人咬咬牙,又试了一遍,这次总算掌握了要点。
演练过程中,安全员李姐发现一只红色干粉灭火器的压力表指针卡在黄色区域不动,她皱了皱眉,悄悄记下了编号。
刘好仃注意到了她的表情,走过去看了一眼,低声问:“有问题?”
“不确定,可能是压力不足。”李姐回答。
“那就换新的。”刘好仃干脆地说,“这种关键时刻不能掉链子。”
一天下来,演练顺利完成,大家都累坏了,但脸上多了一份认真和警觉。
第五天,最后一场培训结束,刘好仃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心里踏实了不少。
“这几天辛苦大家了。”他说,“我知道有些人可能觉得麻烦,但我希望大家记住一件事——安全不是负担,是我们每个人的护身符。”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
“你们每个人背后都有家,有父母,有孩子,有爱人。我不想哪一天接到电话,说哪个兄弟姐妹出了事。咱们这个厂子不大,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能走得远,站得稳。”
台下响起掌声,不算热烈,但真实。
刘好仃点点头,收起讲稿,正准备离开,忽然听到后面传来一句轻声的问话:
“刘哥,如果我想考个安全员证,你能帮我推荐资料吗?”
他回头一看,是张强。
小伙子低着头,但声音很坚定。
刘好仃笑了,拍拍他的肩膀:“当然可以。”
夕阳从窗外斜照进来,落在讲台上,给那摞厚厚的培训手册镀上一层金色的边。
夜幕降临,厂区渐渐安静下来。
但在某个角落里,一只红色干粉灭火器静静地躺在消防柜中,它的压力表指针依旧卡在黄色区域,仿佛在等待某一天被重新审视。
而明天,又是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