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晚风轻轻拂过玻璃,带起一丝凉意。车间里依旧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金属与化学试剂混合的味道。
刘好仃站在操作台前,手里握着第六次样品失败后的检测报告,眉头微微皱起。他身后的白板上,贴满了各种数据图表和流程图,密密麻麻的标注像是一群在纸上跳探戈的蚂蚁。
“这次的问题出在哪?”小李一边翻看记录本一边问。
“还不确定。”刘好仃将报告摊开,“我们得把所有可能的原因都列出来,一个一个排查。”
“可咱们已经试了五种不同的参数组合,每回都有点问题。”阿强有些沮丧地靠在墙边,“这玩意儿到底能不能成啊?”
“当然能成。”刘好仃抬头看了他一眼,语气平静却坚定,“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找到那个‘刚刚好’的点。”
会议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有人开始回忆操作细节,有人则翻出之前的试验记录进行比对。
“我觉得是添加剂比例不对。”小林指着一份数据,“你看,第五次那次,我们加了0.3%的辅助剂,表面光滑度提升了,但结构稳定性反而下降。”
“那是因为加热顺序没调整过来。”小李立刻反驳,“我怀疑是温度梯度变化太快,导致材料内部应力不均。”
“也有可能是原材料纯度不稳定。”坐在角落的技术员突然开口,“前几天我在做预处理的时候,发现有一批原料溶解速度明显慢于其他批次。”
“嗯……”刘好仃点点头,拿起笔在白板上列出几个关键词:添加剂比例、加热顺序、温控精度、原料纯度。
“行了,大家先别争。”他环视一圈,“我们分成四个小组,每个组负责一个方向,三天后回来汇报进展。”
三天后,会议室再次坐满人。
“我们组查的是添加剂。”小林率先发言,“发现不同品牌之间的效果差异挺大,尤其是某种进口型号,虽然价格贵点,但融合效果稳定。”
“我们研究了加热顺序。”小李举起一张热力分布图,“如果我们把部分材料提前预热,再逐步升温,能有效减少内部应力。”
“我们测试了温控设备。”技术员推了推眼镜,“发现老设备的波动范围确实偏大,建议尽快更换。”
“我们分析了原料。”角落里的成员翻开笔记本,“发现某个供应商提供的基础材料纯度存在波动,尤其是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下,容易影响后续反应。”
刘好仃听完,眼神一亮:“看来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他走到白板前,将各个小组的结论整合成一套新的试验方案。
“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变量控制住,然后逐一尝试,看看哪一组参数最稳定。”
两天后,试验方案出炉。
“这次我们一共设计了九组试验。”刘好仃站在投影仪前,“每组对应不同的添加剂品牌、加热方式、温控设定和原料批次。”
“听起来像是在调鸡尾酒。”小李调侃了一句。
“没错,调配方嘛。”刘好仃笑着点头,“只不过我们调的是科技版的‘莫吉托’。”
众人哄笑。
“不过资源有限,我们必须精打细算。”他正色道,“每天最多只能做三组试验,每组都要详细记录数据。”
“明白!”团队成员齐声应道。
试验正式开始。
第一组,调整加热顺序并使用进口添加剂。结果不错,但成本太高。
第二组,换国产添加剂,保持相同加热方式。成品表面出现轻微气泡。
第三组,更换原料批次,降低添加剂比例。性能略有下降。
第四组……
第五组……
第六组……
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问题也开始显现。
设备偶尔会卡顿,数据采集有时不准,甚至有一次因为操作失误,整组数据作废。
“操!又来一遍?”小李看着被标记为“无效”的记录表,忍不住抱怨。
“再来一遍。”刘好仃拍拍他的肩膀,“咱们干的不是流水线,是科研。”
“你倒是淡定。”阿强嘟囔着,“我都快记不清自己今天吃了几顿饭了。”
“那你现在饿不饿?”刘好仃反问。
“有点。”
“那就说明你还活着。”刘好仃笑了,“活着就有希望。”
这句话让整个实验室的气氛轻松了不少。
第七天傍晚,最后一组试验完成。
“这回的数据……有点意思。”小林盯着屏幕,“有一组试验的稳定性特别高,而且添加剂用量还比之前少了一半。”
“真的假的?”小李凑过去一看,“哇,这曲线简直稳如泰山。”
刘好仃走过去仔细查看数据,眉头逐渐舒展。
“看来我们的思路是对的。”他说,“只要控制好变量,就能找到最优解。”
“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进入下一阶段了?”阿强眼睛发亮。
“不急。”刘好仃摇头,“还得再验证几次,确保这不是偶然现象。”
“哎哟喂,您这是要逼疯我们啊。”小李夸张地捂住胸口。
“科研就是这样。”刘好仃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你以为那些诺贝尔奖得主都是靠一次成功拿奖的?他们失败的次数,能把整个实验室堆满。”
夜幕降临,窗外的城市灯光闪烁,像是无数双注视的眼睛。
而车间里,依旧是那群默默奋斗的人。
刘好仃站在窗边,望着远处的霓虹,心里想着:
每一次失败,都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
他转身看向团队,轻声道:“明天继续。”
说完,他低头看了看手表,又补充一句:“哦,对了,今晚还是——加鸡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