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一早就在厂区转悠,手里还拎着个保温杯,里面泡的是昨天刚买的枸杞菊花茶。他边走边看地上的玻璃残片,像在找什么宝贝似的。
天还没完全亮透,空气里带着点湿气,脚下的水泥地上已经凝了一些露水。他蹲下来,用放大镜凑近观察一块碎玻璃上的水珠——这已经是他连续第三天这么干了。
“你看你这老头,大清早的不睡觉,跑这儿研究露珠去了。”王海从旁边路过,忍不住笑出声来。
刘好仃头也不抬:“你不懂,这露珠可有意思了。”
“咋?你要拿它当原料做玻璃?”
“说不定还真能成。”刘好仃站起身,把放大镜往兜里一塞,“走吧,开会去。”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几个人,老李正在翻资料,小张拿着笔记本电脑调试投影仪,实习生们围在一起低声讨论着什么。见刘好仃进来,大家纷纷抬头打招呼。
“今天咱们得确定新方案的方向。”刘好仃一边说话,一边把昨晚整理好的笔记摊开,“我这几天一直在想,如果我们能让玻璃对环境有反应,比如温度、光线或者湿度变化,会不会做出更有意思的产品?”
王海皱眉:“你是说……智能玻璃?我们之前不是做过类似的东西吗?”
“但这次我想做得更‘活’一点。”刘好仃在纸上画了个示意图,“比如,玻璃表面能根据光照角度自动调整反射率,或者在下雨时自动变得疏水。”
“听起来像是变色龙和荷叶的结合体。”小张插嘴道。
“没错。”刘好仃眼睛一亮,“你们还记得我前两天拍的照片吗?那块旧玻璃上水珠分布特别均匀,边缘清晰,不像其他玻璃那样乱七八糟。我觉得我们可以从那块玻璃入手。”
老李推了推眼镜:“问题是,那块玻璃是哪来的?我记得好像是一次失败品。”
“t-03号样品。”刘好仃指着笔记本上的记录,“我查过车间角落的档案箱,找到一份手写的实验日志残页,上面提到过这个编号的处理方式。”
“什么处理方式?”王海问。
“纳米涂层加静电喷涂。”刘好仃翻开一页,“不过材料已经停产了,批次号是NANo-2018-A3。”
会议室里安静了一会儿。
“也就是说,我们要复现一个已经断货的工艺?”小张挠头。
“先别急。”刘好仃笑了笑,“我们可以试试不同的组合,看看能不能模拟出类似的表面效果。关键是让玻璃表面形成一种特殊的微观结构,让水珠能均匀附着。”
王海点点头:“那我们就从这点开始试。”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团队都投入到了这项任务中。实验室里灯光彻夜未熄,白天晚上轮班倒,设备几乎没停过。
刘好仃亲自守在实验台前,盯着每一次喷涂的效果。他甚至自己动手做了个简易热循环装置,用来测试玻璃在不同温度下的表现。
“你这老头,真是拼。”王海看着他一边喝枸杞茶,一边对着数据表写写画画。
“这不是没办法嘛。”刘好仃苦笑,“咱们资源有限,只能靠多试几次来找感觉。”
“那你打算怎么安排测试?”老李问道。
“分三轮。”刘好仃把表格贴到白板上,“第一轮测光学性能,第二轮测耐久性,第三轮测响应速度。每轮四小时,设备每天能跑两次,所以得排班。”
“那就我和小张值夜班。”王海自告奋勇,“你们白天继续优化参数。”
“行。”刘好仃点头,“记住,每次测试完记得拍照记录,特别是边缘部分的变化。”
随着实验的推进,问题也越来越多。有些参数调不好,玻璃表面会出现雾化痕迹;有些涂层太薄,水珠根本聚不起来;还有一次喷得太厚,直接结成了小水滴,滑不下去。
但团队没有一个人喊累,反而越挫越勇。尤其是实习生们,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似的,连吃饭都在讨论数据。
“你们这群年轻人啊。”刘好仃看着他们熬夜的样子,忍不住摇头,“我年轻的时候也是这样,总觉得只要努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现在不也一样吗?”小张笑着递给他一杯热咖啡,“您不是还在前线奋战呢嘛。”
刘好仃接过咖啡,轻轻吹了口气:“不一样了,那时候是热血,现在是责任。”
话音刚落,会议室门被推开,王海冲了进来:“快来看!第三次测试的结果出来了!”
众人立刻围了上去。
屏幕上显示的是一组数据和几张照片。玻璃表面的水珠分布均匀,边缘清晰,最重要的是,在强光照射下,折射角度明显发生了变化!
“这……这是真的!”小张激动得差点打翻杯子。
“看来我们找到了方向。”刘好仃深吸一口气,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笑意。
“下一步呢?”老李问。
“下一步,就是确定最终方案。”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环境响应、动态调节、多层结构……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改进玻璃,而是让它变得更聪明,更贴近使用者的需求。”他说着,目光扫过每一个人,“你们觉得,我们能做到吗?”
沉默片刻后,王海第一个举起手:“能!”
紧接着,其他人也纷纷举手,气氛热烈得像是回到了庆功宴那天。
刘好仃看着这一幕,心里忽然踏实了许多。
他知道,这条路不会轻松,但至少,他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照在白板上那几个字上,闪着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