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赦瞥了邢夫人一眼说:“还不是因为贾环那个不成器的东西,说什么孙家不适合二丫头,要退亲。
现在外面传得很难听,说什么荣国府看不起旧友之子故意退婚,简直荒谬至极!”
说完,他将手中的茶杯摔在地上,摔得粉碎。
邢夫人心里暗骂,但嘴上却说:“老爷别生气,这事既然环哥儿惹出来的,就让他去处理好了,您为这事生气不值得。\"
贾赦听了这话眼睛一亮,说:“夫人说得对,我这就去荣庆堂。\"
贾环被莫名其妙地叫到荣庆堂,刚进门就看到贾赦大刺刺地坐在贾母下首。
贾环向贾母行礼,问道:“不知祖母召孙儿前来所为何事?”
贾母还没开口,贾赦便抢先说道:“哼!你还好意思说,若不是你非要退了孙家的亲事,也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流言!现在外面都在传我们荣国府看不起旧友刻意毁约。\"
贾环毫不客气地回击:“不毁亲,难道让你用三万两银子把二姐姐推入火坑?你自己不思进取,还卖女儿,大老爷您哪来的脸指责我?”
贾赦被贾环说得无地自容,气得浑身发抖,手指着贾环说不出话来。
“够了!”
贾母实在看不下去,出声制止。
“环哥儿,不论过去如何,如今出了这样的事,时间久了必定影响荣国府的名声。
你有什么办法解决?”
贾环冷笑一声:“这事儿是否孙家所为一查便知,叫小吉祥去让周扬调查孙家近期的动向。\"
小吉祥兴冲冲地跑出去找周扬去了。
没过多久,周扬抵达荣庆堂,只见贾赦、贾环和贾母都在场,屋里未设屏风。
周扬向贾环行礼后说道:“侯爷,属下得到消息,孙家一直安分守己,不曾有过异常举动。
孙绍祖也在府中耐心等待吏部任命,与他们无关。
至于都中的流言,实则是大老爷行事不慎所致。\"
贾环挥挥手示意周扬退下,随后转向贾母说道:“老祖宗,既然孙家并无恶意,也不该无端受牵连。
这事儿本就是大伯父引起的,让他自行解决即可。
我还有要事要忙,先行告退。\"
贾环离开后,贾母按了按额头说:“既然是误会,过段时间自会平息。
你也先回去休息吧。
不过你还是要出来澄清一下,就说亲事是我不答应的。\"
宁安堂内。
贾环心中暗忖,既然不是孙家主动散布谣言,为何事情仍闹得满城风雨?难道有人从中推波助澜?但他不相信孙家完全与此事无关。
孙府。
孙绍祖的母亲坐在大厅中,孙家的老太太开口道:“绍祖啊,如今事情已经传开了,宁侯会不会迁怒于我们家?”
孙绍祖笑道:“母亲不必担心,这件事与我们毫无关系。
是贾赦太过愚蠢,即便宁侯有所不满又能怎样?即便最后娶不到荣国府的二 ** ,也只能说明我们与她无缘。\"
孙母道:“你能这么想就好,别再搞砸了。
宁侯可不是我们可以轻易算计的人,你可别起了不该有的念头。\"
孙绍祖恭敬地回答:“儿子明白。\"
宁安堂。
“李大人,你觉得此事背后是否有他人推波助澜?”
李大站在下首,恭敬地说:“侯爷,事情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是府上大老爷疏忽所致。
但我总觉得事情并不简单,仿佛有人在暗中推动,意图损害荣国的声誉。
但这些人行事极为谨慎,我们目前毫无头绪。\"
贾环皱眉,最近发生的事情看似偶然,却又像围绕着他编织了一张无形的大网。
于是说道:“务必仔细调查,切勿暴露我们的行动。\"
皇城,大明宫的御书房内,弘武帝看着手中的奏折,心情沉重。
近年来天灾频发,今年更是遭遇大旱,尽管有红薯作为补充,但由于种植时间尚短,粮食供应依旧紧张。
他转头对侍立一旁的戴权说:“戴权,是不是朕真的失德,不配坐这个位置?否则为何天灾连年不断,难道这是上天对朕的惩罚吗?”
戴权赶紧跪下劝道:“皇上,您千万不可这样想。
您是我们见过最勤政的皇帝,历史上也少见这样的明君!”
弘武帝闻言有些生气地笑了:“你这老奴才,我只是感慨几句,哪里需要你来安慰我。
我不过是为今年的旱灾忧心,山东、河南等地粮食短缺严重,无数百姓挨饿,即便有红薯补给,也难以解决。
而且红薯还需留作种子,不能因一时之需而毁了长远利益。
想到这些,我整夜难眠。\"
戴权深知这位皇帝对国家大事十分上心,堪称明君,于是小心翼翼地建议道:“皇上何不召见宁侯?他经商有道,或许能提供一些应对之策。\"
弘武帝眼睛一亮,正要开口时,一个小太监急匆匆跑到御书房门口,戴权喝道:“大胆奴才,什么事这么慌乱?惊扰圣驾,掉脑袋可不好。\"
小太监慌忙跪下禀报:“陛下,雁门关传来八百里加急的红翎信使!”
弘武帝大惊,红翎信使是边关将领用来传递紧急军情的,急忙吩咐道:“快传进来!”
不多时,一位风尘仆仆的校尉来到御书房,跪地叩头道:“陛下万安!”
随后双手呈上插着红翎的信筒。
戴权双手捧着奏折呈递给弘武帝。
阅后,弘武帝面色凝重,蒙古此次并非如往常般短暂侵扰,而是集结重兵于雁门关,其意图昭然若揭。
“速召张廷玉、陈廷敬、林如海、李光地以及英国公、卫国公和镇北侯入宫商议。\"
养心殿内,弘武帝沉声问道:“诸位爱卿可有应对之策?”
张廷玉出列奏道:“蒙古此次志不在劫掠,而意在占据雁门关,进而窥视中原。
我军需即刻发兵增援,否则一旦失守,后果不堪设想。\"
陈廷敬附和:“张大人所言极是,决不可让蒙古人得逞。\"
弘武帝叹道:“朕深知雁门关的战略地位,然近年连遭天灾,国库空虚,如何支撑大战所需?”
林如海直言:“即便财政困窘,也不该坐以待毙。
或许可从民间筹集粮草。\"
李光地提议:“不妨先征询武将们的意见。\"
英国公李泰站出道:“蒙古人虽骁勇,但不擅攻城。
我军只需坚守,待敌方粮尽自退。\"
镇北侯王伦眉头微蹙,说道:“老国公所提之策虽佳,但切勿忘记,蒙古人能绕过雁门关深入内地劫掠,实行以战养战。
到那时,雁门关周边的百姓便要遭难了。
不如直接围困雁门关,待城内粮草耗尽即可。\"
邓远接口道:“在蒙古人行动前,我们可以向雁门关运送大量粮草,同时让百姓撤离至内地,到时候坚壁清野,看他们如何以战养战!”
张廷玉听后叹息道:“如此一来,百姓又要受苦,一路迁移不知又会增加多少伤亡,这都是我们的失职啊!”
林如海皱眉道:“即便如此,若蒙古人长期围城又该如何应对?我们能向雁门关运送多少粮草?”
镇北侯说道:“蒙古大军来势汹汹,我大乾在雁门关的兵力仅十万,而蒙古人却有三十万,还不知后续有多少增援,我建议立即加强雁门关的防御。\"
邓达苦笑一声:“王伦,我大乾九边的驻军不能随便调动,时间也不允许,只能调地方守军或京城各营。
你清楚地方守军的实力,我朝骑兵稀缺,大多部署在北辽防备罗刹人。
若是只调地方部队,与蒙古人对抗无异于送死。\"
王伦道:“卫国公,地方军虽然战力不足,但可用来防守城池,再加上外派一股精锐骑兵不断 * 扰,定能事半功倍。\"
此刻并无军中派系之分,若大乾覆灭,他们也难逃一劫。
李泰沉吟道:“镇北侯此计可行,但不知派京城哪支部队前往,要知道孤军在外一旦被围,便是九死一生。\"
镇北侯王伦拱手对弘武帝道:“陛下,末将愿率一支偏师迎击蒙古人!”
弘武帝沉思片刻,看向张廷玉问道:“爱卿有何见解?”
张廷玉叹息道:“也只能如此,不过还是需从边军中抽调骑兵入京以防万一!”
弘武帝起身道:“戴权传旨,从直隶、山东调集十万兵马,火速奔赴雁门关,由平西伯指挥。
镇北侯率领西山十二团营三万骑兵增援雁门关。\"
转头对王伦说道:“爱卿初到京城便要承担如此重任,实在辛苦。
望爱卿保重身体,朕特赐你便宜行事之权,盼你早日取得大捷,班师回朝!”
镇北侯单膝跪地,恭敬答道:“臣领旨!”
宁国府内,周扬垂手侍立于下首,禀报道:“侯爷,陛下已从内帑拨出百万两银子,调遣十万边军及十二团营三万骑兵前往雁门关增援。\"
贾环挥挥手示意周扬退下,随后走到宁安堂门口。
他看着眼前局势,虽然表面看是内忧外患,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一旦蒙古退兵,新法推行后必定迎来盛世。
当然,前提是要确保蒙古不会攻入中原腹地。
若雁门关失守,蒙古铁骑横扫中原,必然动摇根本,新法也会前功尽弃,大乾多年努力将付诸东流。
贾环倒并不太担忧蒙古,毕竟大乾军队实力不容小觑。
况且国库虽空虚,但弘武帝的私库颇为充盈,无需担心朝廷财政问题,否则弘武帝早就召见他了。
弘武帝迟迟未起用他,贾环心里也有数。
若自己再立战功,必定会被晋封为国公,但他年岁尚轻,若因此封王,岂非过早?以前或许弘武帝有此意,但太上皇驾崩后,弘武帝独掌大权,心态难免发生变化。
加上自己的地位不再像从前那般重要,弘武帝自然不愿朝中有更多异姓王。
自己虽被赐蟒,但若无相应功绩,也难以封王。
贾环自嘲一笑:“看来是在压制我啊,伴君如伴虎,果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