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阴转小雨
一早醒来,天色还没亮透,窗外是一片灰白,像是布满铅粉的天空。不知是不是昨晚失眠太久,早上起床时脑袋还有点昏沉,魏鹏还在被窝里呼噜打得响亮,我刷牙洗脸的动静都没把他吵醒。
李倩昨天晚上发那条“明天带你一起跟进客户答疑”的微信我看了好多遍,每次看完心里都泛起点不一样的滋味。
八点不到我就到了公司。李倩也刚来,穿了一件深蓝色羊毛大衣,头发随意挽着,妆很淡,看上去比平时多了几分温和。她看了我一眼,没说什么,只是点了下头,指了指她桌上的一叠文件:“先看这些,客户的提问大概有这几个方向,一会儿我说前半段,你来补充数据部分。”
我点头接过资料,坐下翻阅时她递了一杯热咖啡给我:“今天别紧张,你就当复述资料里的内容就行,我会在边上。”
她这句“我会在边上”,听起来平静,我却觉得像一句“别怕,有我在”的变体。
九点多我们一起去了客户公司。
这是一家在高新区的中型科技企业,楼不高,但装修精致,一楼大厅挂着各种年度奖项和创业团队的合影。我们被引入会议室时,对方已经有三位代表坐在那儿了,一位是市场部主管,另两位是产品和运营的中层。场面不大,但气场不小。
李倩一开口就是熟练的业务介绍,语速不快,却句句精准,连客户原本打算提出的异议都提前说在了前面。我坐在一侧听她讲,忽然觉得有点骄傲——她不是那种靠“美貌混职场”的女性,她是真的强。
轮到我发言时,我脑子其实有些空白,只能死记硬背资料中的数据逻辑,试图显得自然一些。刚开始我声音有些发虚,说到第二段时,李倩突然轻轻在我桌下碰了一下我脚踝,然后冲我一点头。
那一下点头,好像瞬间把我从水里拉了上来。
我开始放慢语速,清晰表达自己整理的数据逻辑,甚至在最后一段总结时加入了我昨晚自己多想出来的一种分析可能。客户那位运营中层听完后点了点头,说:“这个思路我们之前还真没想过,可以补充到后期测试阶段。”
我看向李倩,她嘴角勾了一下,没说话。
会议结束后,客户送我们出楼时,李倩忽然转过头问我:“感觉怎么样?”
我说:“还行,就是开始那段差点卡壳了。”
她笑了一下,语气轻松:“你今天表现不错,比我预想的好。”
我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只觉得这句话像一记钩子,勾得我心里暖洋洋的。
中午我们没回公司,而是就在附近的简餐店吃了饭。她点了一个意面,我点了米饭套餐。吃着吃着,她忽然问我:“你之前在学校有没有参加过辩论或者主持?”
我摇头:“没有啊,我话都不太多。”
她点了点头:“那你算是潜力股了。”
我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笑:“谢谢夸奖。”
她却突然换了种语气,说:“你应该多试着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不然别人会误会你没想法。”
这句话说得不轻不重,却让我陷入沉思。
回到公司已经是下午两点,李倩在办公室对着电脑修改会议纪要,我把资料整理好后给她发了过去。她回了个然后在群里艾特我和产品部,说客户反馈不错,让我们后续按照今天定下的方向推进。
到了晚上下班前,魏鹏照例过来串门,蹲在我桌边小声说:“你今天风头好足啊,倩姐开会都带你去了,听说你还发言了?牛逼啊,咱们这帮做了一年多的都没这个待遇。”
我笑笑:“就是刚好赶上需要数据解释,其他人不熟我那部分内容。”
魏鹏眯眼:“行吧,那我也该去搞点‘熟’内容了,哪天也混个风头。”
说完他走时还拍了我一下肩膀,笑得意味深长。
晚上快六点的时候,我正准备关电脑,李倩忽然从办公室走出来,站在门口问我:“你晚上有事吗?”
我一愣,回头说:“暂时没有。”
她说:“我刚做了一版项目收尾的流程图,有些地方想找人一起推敲一下,你要不留下来看看?”
我心跳顿了一下,装作镇定点点头:“好啊。”
这一晚我们在会议室待到八点多,她拉着投影一页页讲她的规划,标记每一阶段的负责人、时间点,还列了几个可能的风险节点。
我说:“你是不是准备一个人把这项目后续包完了?”
她回头看看我:“要有人愿意搭把手,我当然不拒绝。”
我鼓起勇气看着她:“我愿意。”
她盯了我几秒,眼神没什么波动,却轻轻说了一句:“你愿意,是我高兴的事。”
这话不轻不重,却像石头丢进水塘,我心里一圈一圈荡开去。
走出公司时,外面开始飘小雨,我撑着伞站在楼下,看她撑伞走向地铁口,背影纤细,消失在远处灯光下的雨幕中。
我忽然有一种冲动,想快点走到她身边,和她一起撑一把伞——但我终究没有动。
回到宿舍时魏鹏还没回来,手机里李倩发来一条新消息:“今天谢谢你,早点休息,别感冒。”
我盯着这句话看了很久,才回了一句:“嗯,你也早些休息。”
然后我靠在床上,听着窗外雨滴敲打玻璃的声音,心里像开了盏灯。
这盏灯,很温暖,很久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