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金陵。
作为大明王朝的心脏,这座雄城在洪武年间的铁腕治理下,早已不见了六朝金粉的靡靡之音,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庄重而森严的秩序。然而,初秋的这一日,一股源自海洋的惊涛,却猛烈地冲击了这份沉稳。
长江之上,龙江关水师码头人声鼎沸。
一支由十余艘福船组成的庞大船队,在南洋舰队战船的护卫下,逆流而上,缓缓靠岸。这些福船,船身饱满,吃水极深,显然是满载而来。与其他商船或贡船不同,它们的船首高悬着大明龙旗与一面绣着“徐”字的将旗,彰显着其官方与军事背景。
“看呐!那是从台湾回来的船!”
“台湾?就是那个前阵子皇太孙殿下派兵拿下的蛮荒岛屿?”
“我的天,快看卸下来的是什么!是粮食!是雪白的大米!”
码头上,无数百姓和闻讯而来的商贾伸长了脖子,议论声汇成一片嗡鸣。当船舱打开,码头工人们将一袋袋沉甸甸的麻袋扛下船时,人群彻底沸腾了。麻袋上,赫然印着“台湾总督府·官屯”的红色戳记。一些袋口不慎破开,饱满圆润、光泽如玉的米粒倾泻而出,那浓郁的米香,让每一个经历过元末战乱与饥荒的人都感到一阵心安。
紧随其后的,是一桶桶密封严实的深褐色膏状物。有识货的商人凑上前去,只闻到空气中弥漫开来的甜香,便失声惊呼:“是糖!是上等的蔗糖!这成色,比从南洋泊来的还好!”
粮食与糖,这两样关乎国计民生的硬通货,如同一座座小山般在码头上堆积起来。消息如长了翅膀,从码头飞入市井,再由市井冲向一座座官邸府衙,最后汇成一股洪流,涌入了紫禁城的宫门。
---
奉天殿。
朝会的气氛肃穆依旧,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垂首静立。然而,许多官员的眼神中都带着一丝掩饰不住的惊奇与探究,目光不时飘向站在武将班列前方的皇太孙朱雄英。他今日一身赤色常服,身姿挺拔如松,神情平静无波,仿佛外界的喧嚣与他无关。
御座之上,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面沉如水,看不出喜怒。他的一生都在与饥饿和战乱搏斗,深知“粮食”二字对一个王朝的分量。对于朱雄英倾注了大量资源、力排众议的台湾方略,他内心深处既有期许,也有一丝不易察arle的忧虑。毕竟,那是一片从未被纳入中原王朝有效管辖的化外之地。
“启奏陛下!”一名内侍手捧一份用黄绫包裹的奏报,快步入殿,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台湾总督、魏国公徐辉祖八百里加急奏报抵京!”
“念!”朱元璋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只有一个字。
“臣,大明台湾总督徐辉祖,叩请圣安、皇太孙殿下安……”内侍清了清嗓子,展开奏报,朗声宣读。
奏报先是详述了台湾全岛的平定过程,随后笔锋一转,重点描述了新政的推行。
“……遵殿下之策,设总督府,下辖四司。民政司清查户口,授田于民,汉番一体,已有归附土着万余户;屯垦司兴修水利,改良稻种,开辟官屯、军屯良田三十余万亩;市舶司设公平互市,以盐铁布匹换取山货特产,贸易流通,土着归心;防务司与南洋舰队联手,肃清海疆,保境安民……”
听到这里,殿内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那些曾对“教化蛮夷”持怀疑态度的文官们,脸上露出了难以置信的神色。在他们看来,这等雷厉风行又井井有条的治理手段,简直是神来之笔。
内侍的声音陡然拔高:“……今岁秋收,仅安平一地,官屯、军屯共收稻米六十万石,蔗糖二十万斤!此为第一批漕运回京之数,后续尚有源源不断之粮货可期!台湾一地,如今仓廪充实,民心安定,已然成为我大明东南之海上粮仓!”
“轰!”
“六十万石!”户部尚书下意识地惊呼出声,他那双掌管着帝国钱粮的手都开始哆嗦了。六十万石粮食,足以供养一支五万人的大军一年有余!而这,仅仅是台湾一地、第一年的收成!
“台湾,已非海外孤悬之岛,实为我大明镇抚南洋之不沉基石也!臣在此,为殿下贺,为大明贺!”
奏报读毕,奉天殿内鸦雀无声。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御座之上的皇帝身上。
只见朱元璋缓缓从龙椅上站起,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沟壑纵横的线条似乎都在一瞬间舒展开来。他先是低声重复了一遍“海上粮仓”,随即,一阵压抑不住的、发自肺腑的大笑声,响彻了整座奉天殿。
“哈哈哈哈!好!好一个海上粮仓!好一个不沉基石!”
朱元璋走下御阶,亲自来到朱雄英面前,那双锐利如鹰的眼睛里,此刻满是赞许与骄傲。他用力拍了拍自己长孙的肩膀,一字一句地说道:“雄英,你没让咱失望!你给咱,给大明,挣来了一片天赐的基业!”
他转过身,面对满朝文武,声如洪钟:“传咱旨意!皇太孙朱雄英,高瞻远瞩,经略台湾,开疆拓土,功在社稷,利在千秋!赐金千两,锦缎万匹!东宫属官,一体加官一级!台湾总督徐辉祖,忠勇任事,加封太子太保!”
空前的嘉奖,更是空前的政治肯定。朱元璋用最直接的方式,向整个帝国宣告:他对朱雄英的信任与支持,已再无任何保留。海外开拓,自此不再是东宫的“一家之言”,而是大明王朝的煌煌国策!
朱雄英躬身行礼,面色依然平静,只道:“此皆皇爷爷天威所致,孙臣不敢居功。”
他越是谦逊,朱元璋眼中的欣赏就越是浓厚。他知道,这个孙儿的心中,装着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台湾。
---
皇城的风,总是最先吹遍王公府邸。
消息传到燕王朱棣的耳中时,他正在北平的王府内,与他的心腹谋士,僧人道衍(姚广孝)对弈。
“六十万石粮食……一座不沉的基石……”
朱棣手执一枚黑子,悬在棋盘上空,久久没有落下。他的手指骨节粗大,充满了力量,但此刻却微微有些颤抖。窗外的秋风卷起落叶,发出萧瑟的声响,像极了他此刻的心境。
“殿下,”道衍那双深邃的眼睛仿佛能看透人心,“您在怕什么?”
“怕?”朱棣冷笑一声,将棋子重重拍下,棋盘发出一声闷响,“本王何曾怕过?本王只是在想,我这位好侄儿,他的手段,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他站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舆图前。那是一幅传统的《大明混一图》,世界的中心是广袤的中华大地,四周则是模糊不清的蛮夷之国。
“我们都以为,开疆拓土,靠的是铁骑与刀枪。可他呢?”朱棣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图上“台湾”那两个小字上,“他用粮食、用贸易、用教化,在短短数月之内,就让一座蛮荒岛屿归心。这种手段,比十万大军更可怕。它征服的不是土地,而是人心。”
道衍缓缓道:“这正是皇太孙殿下最令人忌惮之处。他已然证明,他不仅能守成,更能开创。一个台湾的成功,让他获得了皇上毫无保留的信任,更让他在朝野上下,拥有了无可比拟的声望。”
朱棣的眼神变得无比复杂,既有对朱雄英能力的惊叹,更有被压抑许久的野心,如同被投入火油的炭火,重新熊熊燃烧起来。
“是啊,”他喃喃自语,“一个台湾尚且如此,那……图上这些更广阔的地方呢?”他的目光扫过朝鲜、日本,越过南海,投向了那片名为“南洋”的富庶之地。“如果……本王也能拥有一片这样的海外基业,远离京师的猜忌,建立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王国……”
这个念头,如同闪电,照亮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但随即,他又感到了深深的忌惮。朱雄英既然能想到台湾,自然也能想到别处。这条路,究竟是自己的机遇,还是朱雄英为他们这些藩王设下的另一个“阳谋”?
---
与朱棣的深沉与忌惮不同,其他藩王在得到消息后,反应则要直接得多。
秦王府内,素来骄横的秦王朱樉将手中的酒杯重重顿在桌上,眼中放光:“好个台湾!本以为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没想到竟是块流油的肥肉!海外建国……若是我能有这么一块封地,天高皇帝远,岂不比在这西安城里处处受节制要快活百倍?”
晋王朱棡、楚王朱桢等人,也纷纷被这个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所吸引。他们是大明的皇子,身份尊贵,但也正因如此,他们被牢牢地禁锢在自己的封地之内,一举一动都受到朝廷的严密监视。朱元璋对儿子的严苛是出了名的。现在,朱雄英似乎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自由与权势的新大门。
“独立王国”、“海外之君”、“万世基业”,这些充满诱惑的词汇,开始在诸位藩王的心中生根发芽,迅速长成参天大树。他们对朱雄英的观感,也从最初的提防与排斥,转变成了一种夹杂着羡慕、嫉妒与期盼的复杂情绪。
---
奉天殿,又一次大朝会。
殿内的气氛比上一次更加炽热。台湾的成功,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每一个人的血脉。藩王们的异动与心思,早已通过锦衣卫的渠道,一丝不漏地摆在了朱元璋和朱雄英的案头。
朱雄英知道,时机已然成熟。
当朝会议题进行到中段时,他迈步出列,声音清朗而坚定:
“启禀皇爷爷,孙臣有本要奏。”
“讲。”
“台湾之成,已证明我大明有足够的能力,向海洋求取生存与发展之空间。然台湾,放眼世界,不过是沧海一粟。”
说罢,他向身后的两名东宫侍卫示意。侍卫抬着一个巨大的卷轴,走到大殿中央,缓缓展开。
“哗——”
当那幅巨大的舆图完全展现在众人面前时,整个奉天殿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这并非他们熟悉的《大明混一图》。这是一幅前所未有的世界地图——《万国舆图》!
它以大明为中心,但疆域的描绘远超前代。东面,是清晰的朝鲜半岛与日本列岛;南面,整个南洋群岛被详细地标注出来,吕宋、苏门答腊、爪哇,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跃然纸上;再向西,是印度次大陆、波斯、阿拉伯,甚至遥远的非洲东岸与一个被标注为“欧罗巴”的大陆轮廓。
整个世界的面貌,以前所未有的宏大与清晰,冲击着殿内每一个人的认知。他们仿佛第一次看到,自己所处的“天下”,原来是如此的广阔无垠。
朱雄英走到舆图前,手持一根长杆,指向那片蔚蓝的海洋与星罗棋布的岛屿。
“皇爷爷,诸位皇叔,请看!”
“这里,是物产丰饶的黄金半岛;这里,是遍地香料的东方群岛;还有更远的地方,有着数不尽的土地与财富。这些地方,或尚未开化,或国小力弱,正是我大明子孙建功立业的舞台!”
他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中,充满了力量与诱惑。
“孙臣恳请皇爷爷恩准,正式推行‘藩王出海’之策!”
他从袖中取出第二份奏书,高声呈上。
“此乃孙臣拟定的《宗藩海外开拓条例》。其中详述了分封海外藩国的具体方案。朝廷可为诸位皇叔提供船队、兵士、工匠与前期物资,助皇叔们远赴海外,建立邦国。海外藩国,对内自治,对外则为我大明屏障,永镇四方,与国同休!”
话音落下,殿内炸开了锅。
文官集团目瞪口呆,惊呼“祖宗之地不可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认为这是动摇国本的疯狂之举。
而那些在京的藩王们,呼吸则瞬间变得急促起来。他们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那幅巨大的《万国舆图》,仿佛在看自己未来的王国疆域。朱雄英所说的每一个字,都精准地敲打在他们内心最渴望的地方。
御座之上,朱元璋的目光扫过舆图,又缓缓扫过自己那些眼神炙热、野心勃勃的儿子们。他的脸上,浮现出一抹谁也看不透的深意。他看到了一个解决宗室藩王威胁的终极方案,一个将大明内部的矛盾与野心引向外部广阔天地的千古阳谋。
他没有立刻表态,但所有人都知道,潘多拉的魔盒,已经被打开了。
奉天殿内,那幅巨大的舆图,如同一面映照人心的镜子,照出了所有人的欲望、野心、恐惧与期盼。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航海时代,在所有人的注视下,被皇太孙朱雄英亲手,揭开了波澜壮阔的序幕。
山雨欲来风满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