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拂过,带着边关特有的豪迈与温柔。三人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的盛世图景,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这一夜,月光格外明亮,照亮了他们脚下的路,也照亮了他们携手同行的未来。
回到京城后,卫府祠堂前的百年银杏正簌簌落着金叶。卫蓁蓁身着素色长裙,跪在祖宗牌位前,手中捧着泛黄的族谱。烛火摇曳间,牌位上“精忠报国”四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卫家十二代人戍守疆土、匡扶社稷的荣光。
“蓁蓁,该将新丁记入族谱了。”卫老丞相拄着龙头拐杖踏入祠堂,白发苍苍却身姿挺拔,“你兄长的幼子已满周岁,按祖制......”话音未落,门外传来马蹄声,萧沅身着便服大步而入,怀中抱着沉甸甸的木箱:“老丞相,这是末将从边疆带回的虎符拓本,可作卫家儿郎习武的范本。”
容珩的身影紧随其后,龙袍外披着黑色大氅,手中握着一卷圣旨:“朕特赐卫府‘忠义世家’匾额,望世代承袭。”他咳嗽着将圣旨轻轻放在供桌上,苍白的手指抚过族谱边缘,“卫家满门忠烈,实乃国之栋梁。”
卫蓁蓁望着两人,心中涌起暖意。她想起萧沅曾在朝堂上力保卫家幼子承袭爵位,也记得容珩深夜与她探讨如何将卫家祖训融入新政。指尖摩挲着族谱上父亲和兄长的名字,她深知,这份荣耀的延续,早已离不开眼前这两人的支持。
三日后,卫府举行盛大的入谱仪式。府中张灯结彩,各房支脉齐聚一堂。卫蓁蓁头戴九凤衔珠冠,身着赤罗华服,端坐在祠堂主位。萧沅主动承担起护卫之责,亲自带领亲卫巡视府中,铠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容珩则以帝王之尊,破例为卫家幼童启蒙,握着孩子的小手,在宣纸上写下“忠”“义”二字。
仪式进行到“训诫”环节时,卫老丞相突然将祖传的玄铁令牌递给卫蓁蓁:“从今日起,你便是卫家新一代的掌事人。”令牌入手冰凉,上面“卫”字图腾历经百年摩挲,却依旧清晰如昨。卫蓁蓁望着满堂宗亲,又看向立于两侧的萧沅和容珩,声音坚定:“蓁蓁定当恪守祖训,不负家族荣光!”
当夜,卫蓁蓁在书房整理祖训典籍,萧沅和容珩不期而至。萧沅将一壶温热的梅子酒放在案头,粗粝的手指划过泛黄的书页:“末将记得卫家有个规矩,子弟满十岁便要入军营历练?”他目光灼灼,“若有需要,末将的虎贲军随时为卫家儿郎敞开大门。”
容珩则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折,上面密密麻麻批注着关于卫家商铺税赋优惠的条款:“朕已命户部重新拟定律法,既不损国库,又可保卫家基业长青。”他咳嗽着饮下一杯酒,烛光映得眼底波光流转,“卫家荣耀,亦是国之荣耀。”
卫蓁蓁看着两人为卫家殚精竭虑的模样,眼眶微微发热。她想起幼时父亲常说,卫家的荣耀是用鲜血和忠诚铸就的。如今,这份重担落在她肩上,而萧沅和容珩,却甘愿化身成她的羽翼,助她展翅高飞。
此后数月,卫蓁蓁在萧沅和容珩的协助下,对家族事务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她在府中设立学堂,不仅教授诗书礼仪,还引入萧沅带来的兵法课程;又依照容珩的建议,将卫家的商队与官方漕运结合,既壮大了家族产业,又便利了民生。
一日,卫府学堂内传来朗朗读书声。卫蓁蓁悄悄透过窗棂望去,只见萧沅正在教孩子们练习箭术,身姿挺拔如松,手把手纠正他们的姿势;容珩则坐在廊下,耐心解答孩子们关于治国安邦的疑问,苍白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阳光穿过廊下的紫藤花架,将三人的影子叠在一起,宛如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
然而,树大招风。卫府日益显赫的声望,引来了不少眼红之人。某夜,卫府仓库突然起火,幸得萧沅提前布下的暗哨及时发现,才未酿成大祸。容珩得知消息后,连夜下旨彻查,三日之内,将幕后黑手——几个妄图攀附权贵的小官吏尽数查办。
“卫家如今越是风光,便越要小心。”萧沅握着卫蓁蓁的手,目光坚定,“末将已安排死士暗中保护,定不让宵小之辈得逞。”容珩则将一件金丝软甲披在她身上,轻声道:“你守护家族,朕与萧将军守护你。”
卫蓁蓁靠在两人肩头,感受着截然不同却同样炽热的温度。她想起卫家祖训中“守望相助”四字,此刻竟有了更深的体悟。萧沅的铁血柔情,容珩的运筹帷幄,都让她明白,无论是谁,都能成为与她并肩守护家族荣耀的那个人。
冬至那日,卫府举行祭祖大典。卫蓁蓁带着家族子弟跪在祠堂前,萧沅和容珩也以特殊宾客的身份列席。当袅袅香烟升起,卫蓁蓁望着祖宗牌位,心中已有了答案——感情的抉择或许艰难,但只要与他们携手同行,卫家的荣耀必将世代传承,而她也终将寻得属于自己的圆满。
雪落无声,将卫府的飞檐斗拱染成一片银白。卫蓁蓁站在府门前,看着萧沅和容珩的身影渐渐融入夜色。手中的玄铁令牌传来暖意,她知道,这不仅是家族传承的信物,更是她与两人羁绊的见证。前路漫漫,无论最终情归何处,他们都已成为彼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共同书写着卫家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