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黄门侍郎荀攸和尚书郑泰、侍中种辑等人商量说:“董卓这人又骄横又残忍,还没什么亲信,虽说他手里有强大的军队,但本质上就是个莽夫,咱们可以直接找机会把他刺杀了。”这事儿都快成了,结果被发现了,荀攸被抓进了监狱,郑泰则逃去投奔袁术。荀攸在监狱里该吃吃该喝喝,跟没事儿人似的,正巧赶上董卓死了,他这才被放了出来。
青州的黄巾军来攻打兖州,兖州刺史刘岱想带兵去迎击,济北相鲍信劝他说:“现在黄巾军有上百万,老百姓都吓得不轻,咱们的士兵也没什么斗志,根本打不过啊。而且黄巾军没有粮草辎重,就靠到处抢掠维持。咱们不如先养精蓄锐,坚守城池。他们想打打不了,想攻又攻不下,时间一长肯定会军心涣散。然后咱们挑选精锐部队,占据要害之地,再出击就能打败他们。”刘岱不听,还是去和黄巾军交战,结果真的被黄巾军给杀了。曹操的部将,东郡的陈宫对曹操说:“现在兖州没了刺史,朝廷的命令也传达不到这儿,我去劝说兖州的官员,您赶紧去接管兖州,以此为根基来谋取天下,这可是成就霸业的好机会啊。”于是陈宫就去劝兖州的别驾、治中,说:“如今天下大乱,兖州没有主心骨,曹东郡可是当世难得的人才,如果把他请来当兖州刺史,一定能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鲍信等人也觉得有道理,就和兖州的官员万潜等人一起到东郡,迎接曹操来担任兖州刺史。曹操于是带兵在寿张东边攻打黄巾军,但战事进展不顺利。黄巾军又精锐又强悍,曹操的兵力却又少又弱。不过曹操不断安抚激励士兵,明确赏罚制度,抓住机会用奇谋,日夜和黄巾军交战,每次战斗都能有所斩获,黄巾军这才慢慢退走。鲍信在战斗中不幸战死,曹操悬赏寻找他的尸体,却怎么也找不到,只好用木头刻了个鲍信的样子,对着它祭祀痛哭。朝廷下诏任命京兆人金尚为兖州刺史,金尚正准备去上任,曹操半路截击他,金尚没办法,只能逃去投奔袁术。
五月,朝廷任命征西将军皇甫嵩为车骑将军。
当初,吕布劝王允把董卓的部下全都杀了,王允说:“这些人又没犯罪,不能杀。”吕布又想把董卓的财物赏赐给公卿大臣和将领校尉们,王允还是不同意。王允一直把吕布当成一般的剑客看待,吕布觉得自己功劳很大,经常自我夸耀,现在愿望没实现,心里就越来越不平衡。王允性格刚直,痛恨邪恶,一开始因为害怕董卓,所以对他低声下气。董卓被杀后,王允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忧患了,就变得很骄傲,因此下属们对他也不太亲近。王允一开始和士孙瑞商量,打算专门下诏赦免董卓的部下,可后来又犹豫了,说:“这些部下都是听从他们主公的命令。现在如果把他们定性为恶逆之人,却又赦免他们,恐怕反而会让他们更加怀疑自己,这可不是安抚他们的好办法。”于是就没这么做。接着又有人提议干脆解散董卓的军队,有人劝王允说:“凉州人一直害怕袁绍,又忌惮关东的军队,如果现在一下子解除他们的武装,打开函谷关,他们肯定人人自危。可以让皇甫嵩当将军,统领他们的军队,让他们留在陕县,以此安抚他们。”王允说:“不行。关东起兵的那些人,都是我们这边的。现在如果让他们占据险要之地,屯兵陕县,虽然能安抚凉州人,却会让关东的人起疑心,这可不行。”
当时民间传言说要把凉州人全都杀掉,董卓原来的将领和校尉们听到后,都人心惶惶,互相惊恐煽动,纷纷拥兵自保,还互相说:“蔡邕就因为和董公关系好,都受牵连被杀了。现在不但不赦免我们,还想解散我们的军队,今天解散军队,明天我们就会像鱼肉一样任人宰割!”吕布派李肃到陕县,拿着诏书去杀牛辅,牛辅等人反过来和李肃交战,李肃战败,逃到弘农,吕布把他杀了。牛辅这人胆小,没守住阵地,正好军营里无缘无故自己惊扰起来,牛辅想逃跑,被身边的人给杀了。李傕等人回来的时候,牛辅已经死了,李傕等人没了依靠,就派使者到长安请求赦免。王允说:“一年之内不能赦免两次。”拒绝了他们。李傕等人更加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打算各自解散队伍,偷偷跑回故乡。讨虏校尉,武威人贾诩说:“各位要是抛弃军队独自逃跑,随便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大家一起往西去,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要是事情成功了,就可以尊奉朝廷来匡正天下;要是没成功,再逃跑也不迟。”李傕等人觉得有道理,就一起结盟,率领几千人,日夜往西赶路。王允因为胡文才、杨整修都是凉州有头有脸的人物,就把他们叫来,派他们往东去,想让他们去劝李傕等人罢兵,而且对他们脸色也不好,还说:“关东那些家伙,想干什么?你们去把他们叫回来!”于是这两人去了,其实是把李傕的军队召了回来。李傕一路上不断收拢士兵,等到达长安的时候,已经有十多万人了。他们和董卓原来的部曲樊稠、李蒙等人一起包围了长安城。长安城城墙高大险峻,不好攻打,他们围攻了八天。
吕布的军队里有叟兵叛变,六月戊午日,这些叟兵把李傕的军队引进城,李傕的士兵进城后就到处烧杀抢掠。吕布在城里和他们交战,没打赢,就带着几百骑兵,把董卓的脑袋系在马鞍上逃走了。他在青琐门外停下马,招呼王允一起走。王允说:“如果能仰仗国家的神灵保佑,让国家安定,这是我的心愿;如果不能实现,我就以身殉国。现在皇帝还年幼,只能依靠我,我不能在危难时刻苟且偷生,实在不忍心这么做。你替我向关东的各位诸侯问好,希望他们能时刻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太常种拂说:“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制止暴乱,抵御外侮,让敌人的刀剑指向皇宫,就算逃走又能去哪里呢!”于是冲上去和敌人战斗,最后战死了。李傕、郭汜驻扎在南宫掖门,杀了太仆鲁馗、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官吏和百姓死了一万多人,尸体横七竖八地堆满了道路。
王允扶着皇帝登上宣平门躲避乱兵,李傕等人在城楼下伏地叩头,皇帝对李傕等人说:“你们放纵士兵到处胡作非为,到底想干什么?”李傕等人说:“董卓对陛下忠心耿耿,却无缘无故被吕布杀了,我们是为董卓报仇,不敢造反啊。等事情办完,我们愿意到廷尉那里去领罪。”李傕等人包围了门楼,一起上表请求司徒王允出来,还问:“太师董卓犯了什么罪?”王允走投无路,只好下楼去见他们。己未日,朝廷大赦天下,任命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等人都为中郎将。李傕等人抓住司隶校尉黄琬,关进监狱,然后把他杀了。
评论
这段史料生动展现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政权动荡的复杂局面,其中人物决策与局势演变的关联极具历史启示性,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现代视角的评价:
刺杀董卓与权力真空的连锁反应
荀攸、郑泰等人策划刺杀董卓,虽因事泄失败,却反映出董卓专权下的普遍不满。而董卓死后,王允的执政失误成为局势失控的关键:他拒绝赦免董卓部曲、反对吕布封赏将校,既失去了安抚军心的机会,又激化了与吕布的矛盾。这种“刚棱疾恶”的性格在权力真空期显得尤为危险——缺乏对潜在威胁的妥协与平衡,最终引发凉州军事集团的反扑。
对比曹操后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王允的失败在于:他仅着眼于“除恶”,却未建立新的权力秩序,更忽视了军事力量与利益分配在乱世中的决定性作用。
曹操崛起的关键节点:兖州争夺战
刘岱不听鲍信“固守疲敌”的建议,贸然进攻青州黄巾而身死,反衬出曹操的军事素养:面对“百万黄巾”,他以“抚循激励”稳定军心,用“承间设奇”的灵活战术打破兵力劣势,最终扭转战局。这种“务实应变”的风格,与王允的固执形成鲜明对比,也为他后来割据兖州奠定基础。
鲍信战死、曹操“刻木祭祀”的细节,既体现乱世中人才的珍贵,也凸显曹操“收揽人心”的政治智慧——通过情感表达强化部众的归属感,这与他后来“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一脉相承。
凉州集团反扑:王允的战略误判与贾诩的“破局”
王允对凉州兵的处理堪称典型的“政策摇摆症”:先议赦免又中止,想解散军队又拒绝用皇甫嵩安抚,最终逼反李傕、郭汜。他的核心错误在于:将“道德正义”(诛杀董卓余党)置于“现实稳定”之上,忽视了凉州兵“自危心理”的传染性——当蔡邕因“附董”被杀时,凉州兵已意识到“解兵即任人宰割”,王允的“强硬”实则加速了叛乱。
贾诩的建议成为转折点:他精准抓住凉州兵“弃军则易被擒”的恐惧,以“为董卓报仇”为旗帜凝聚力量,将分散的个体危机转化为集体行动。这一策略揭示了乱世生存的法则:恐惧比正义更能驱动群体,而引导恐惧的方向即可掌控局势。李傕等从“求赦不得”到“聚众十万”,印证了贾诩对人性与权力的深刻洞察。
乱世中的权力逻辑:实力至上与信任崩塌
史料中反复出现“逆击”“奔逃”“自立”等情节(如曹操击退金尚、吕布败走、金尚投袁术),凸显东汉朝廷权威的彻底瓦解:地方官员的任命已无法通过“王命”实现,而是取决于军事力量——曹操“领兖州刺史”靠的是鲍信等地方势力的支持,而非朝廷诏书;李傕、郭汜能围攻长安,本质是武力对皇权的碾压。
人际关系的脆弱性同样显着:吕布与王允从盟友到“不相平”,源于利益分配不均;王允对凉州兵的“疑而不赦”,源于对“忠诚度”的极端不信任。这种“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正是乱世的典型特征——当秩序崩塌,“契约”让位于“实力”,“合作”随时可能因微小猜忌破裂。
总结:乱世的生存密码
这段史料浓缩了东汉末年的核心矛盾:旧秩序(皇权、道德)瓦解,新秩序(武力、权谋)尚未建立。曹操的崛起、王允的败亡、贾诩的献策,共同指向一个结论:在“兵荒马乱”的时代,成功的关键不在于坚守传统伦理,而在于精准把握人心(恐惧与欲望)、灵活调整策略(妥协与强硬)、快速整合力量(军事与人心)。王允的悲剧警示后人:空谈正义而脱离现实,终将被乱世吞噬;而曹操、贾诩的“务实”,虽未必符合道德完美,却成为乱世中存续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