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二年(公元173年,癸丑年)
春天,正月,发生大规模瘟疫。
丁丑日,司空宗俱去世。
二月壬午日,大赦天下。
任命光禄勋杨赐为司空。
三月,太尉李咸被免职。
夏天,五月,任命司隶校尉段颎为太尉。
六月,北海发生地震。
秋天,七月,司空杨赐被免职;任命太常颍川人唐珍为司空。唐珍是唐衡的弟弟。
冬天,十二月,太尉段颎被罢免。
鲜卑侵犯幽州和并州。
癸酉日月底,发生日食。
熹平三年(公元174年,甲寅年)
春天,二月己巳日,大赦天下。
任命太常东海人陈耽为太尉。
三月,中山穆王刘畅去世,他没有儿子,封国被撤销。
夏天,六月,封河间王刘利的儿子刘康为济南王,让他供奉孝仁皇的祭祀。
吴郡司马富春人孙坚招募了一千多精锐勇敢的士兵,协助州郡讨伐许生。冬天,十一月,臧旻、陈寅在会稽把许生打得大败,还斩杀了他。任城王刘博去世,没有儿子,封国断绝。
十二月,鲜卑进入北地,太守夏育率领屠各部落追击,打败了鲜卑。夏育因此升任护乌桓校尉。鲜卑又来侵犯并州。
司空唐珍被免职,任命永乐少府许训为司空。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乙卯年)
春天,三月,皇帝下诏让各位儒者校正《五经》的文字,命令议郎蔡邕用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书写,然后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学门外,让后来的儒者和学子都有标准可依。石碑刚立起来的时候,每天来看和临摹的人,车辆就有一千多辆,把街道都堵得严严实实。
当初,朝廷讨论后认为,州郡官员容易结党营私,人情关系复杂,于是规定有婚姻关系的家庭以及两个州的人,不能互相担任监察对方的官职。到这时又出台了三互法,禁忌变得更加严密,官员选拔任用变得很困难,幽州、冀州两个州的官职空缺了很久都没能补上。蔡邕上疏说:“我看到幽州、冀州这两个地方,向来是铠甲、战马的出产地,近年来又遭遇战乱和饥荒,逐渐变得空虚贫困。现在这两个州的官职空缺了很长时间,当地的官吏和百姓都在盼着有人来任职,可三公府选拔官员,过了一个月还定不下来。我很奇怪,就问是什么原因,说是为了避开三互法。其实十一个州都有这样的禁令,涉及到的主要就是这两个州而已。而且,这两个州的人任职有时还会受到时间限制,大家犹豫不决,拖拖拉拉,导致这两个州的职位一直空着,方圆万里一片萧条,没人管理。我觉得三互法这样的禁令,其实是没太大必要的。现在只要朝廷树立威严,明确法令,让官员们互相监督,他们就会因为害怕而不敢营私舞弊;更何况还有三互法,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以前韩安国是从刑徒中被启用的,朱买臣出身卑微,他们都凭借自己的才能,回去管理自己家乡所在的地区,哪会顾及三互法这种细枝末节的规定呢!我希望陛下向上效法先帝,废除最近这些不合理的禁令,对于各个州刺史中能力可以互相调换的,不要受时间和三互法的限制,以求做到适中合理。”但朝廷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司马光评论说:叔向说过:“国家快要灭亡的时候,一定会制定很多制度。”英明的君主治理国家,会谨慎地挑选忠诚贤能的人来任用,对于朝廷内外的大臣,有功劳就奖赏,有罪过就惩罚,没有偏袒私心,法律制度不繁杂,天下就能治理得很好。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抓住了治理国家的根本。等到国家衰落的时候,选拔官员不能做到任人唯贤,禁令却越来越多,防范越来越严密,有功劳的人因为条文限制得不到奖赏,作恶的人却能通过巧妙钻法律空子免于惩罚,上下都疲惫不堪,天下就大乱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只追求细枝末节。汉灵帝的时候,刺史、郡守贪婪得像豺狼老虎,残害百姓,而朝廷还在坚持三互法这样的禁令。从现在来看,这难道不是很可笑,而且很值得引以为戒吗!
封河间王刘建的孙子刘佗为任城王。
夏天,四月,有七个郡和封国发大水。
五月丁卯日,大赦天下。
延陵园发生火灾。
鲜卑侵犯幽州。
六月,弘农和三辅地区发生螟灾。
于窴王安国攻打拘弥,把拘弥打得大败,还杀了拘弥王。戊己校尉和西域长史各自发兵,辅佐拥立拘弥的侍子定兴为王,定兴手下人口才一千左右。
熹平五年(公元176年,丙辰年)
夏天,四月癸亥日,大赦天下。
益州郡的夷人反叛,太守李颙出兵讨伐并平定了叛乱。
举行盛大的求雨祭祀仪式。
五月,太尉陈耽被罢免,任命司空许训为太尉。
闰月,永昌太守曹鸾上书说:“那些党人,有的是德高望重的老者,有的是杰出的贤才,都应该是辅佐朝廷、参与国家大事的人;可他们却长期被禁锢,遭受屈辱。那些犯了谋反大罪的人都能得到赦免,党人又有什么罪,唯独不能被宽恕呢!之所以灾异现象频繁出现,水灾旱灾接连发生,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应该对他们宽大处理,以顺应天意。”皇帝看了奏章后,非常生气,马上诏令司隶和益州用囚车把曹鸾抓起来,送到槐里监狱,严刑拷打后将他杀害。于是又下诏让州郡进一步审查党人的门生、旧部、父子、兄弟中在官位的人,全部免去官职并禁锢,甚至连五服之内的亲属也受到牵连。
六月壬戌日,任命太常南阳人刘逸为司空。
秋天,七月,太尉许训被罢免。任命光禄勋刘宽为太尉。
冬天,十月,司徒袁隗被罢免;十一月丙戌日,任命光禄大夫杨赐为司徒。
这一年,鲜卑侵犯幽州。
评论
这段史料记载了熹平二年至五年的史事,集中展现了东汉末年统治危机持续加深的态势,可从以下几方面解读:
天灾人祸交织,社会根基动摇
自然灾害频发:这四年间,大疫、地震、大水、螟灾、旱灾等接连发生,尤其是熹平二年的“大疫”和四年“郡国七大水”,对底层民众生计造成毁灭性打击。灾害频发不仅加剧了粮食短缺,更削弱了朝廷的统治公信力,为社会动荡埋下隐患。
边疆危机加剧:鲜卑持续寇掠幽、并二州,成为北方边境的长期威胁;西域于窴国攻灭拘弥,反映出朝廷对西域的控制力下降。边疆不稳与内地灾荒形成呼应,凸显东汉国力的衰退。
政治机制僵化,治理效能低下
官员任免频繁且无实效:短短四年间,太尉、司空等三公职位多次更迭(如段颎、李咸、陈耽、许训等先后担任太尉),官员任期短暂,难以推行长期政策。这种频繁变动既反映了朝廷内部权力博弈的混乱,也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三互法”暴露制度弊端:为防止官员结党而设的“三互法”,因规定过细(如禁止婚姻之家、两州人士相互监临),导致幽、冀二州长期缺官,地方治理瘫痪。蔡邕虽指出其“逐末舍本”,但朝廷拒不调整,可见僵化的制度已成为统治阻碍。司马光对此批评“国将亡,必多制”,直击东汉末年舍本逐末的治理困境。
党锢之祸升级,统治阶级失道
曹鸾之死与党锢扩大化:熹平五年,永昌太守曹鸾为党人鸣冤,却被灵帝下令掠杀,随后朝廷进一步扩大党锢范围,将党人门生、故吏及亲属五属全部禁锢。这一事件标志着宦官集团对士大夫阶层的镇压达到新高度,也彻底暴露了皇权的昏聩——宁可牺牲人才、激化矛盾,也要维护腐朽的统治秩序。党锢之祸的延续,使得原本可支撑王朝的精英阶层与朝廷彻底对立,加速了统治基础的崩塌。
文化举措的有限意义
熹平石经的刻立:朝廷命蔡邕校订《五经》并刻石于太学,客观上统一了经典文本,有利于儒学传承。但这一文化工程未能解决当时的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其意义被时代的整体颓势所淹没,难以挽回东汉王朝的衰落趋势。
总体来看,熹平二年至五年的史事,呈现出东汉末年“天灾频仍、边患不止、政治僵化、党争加剧”的恶性循环。统治阶层既无力解决实际问题,又以严苛制度维护自身利益,最终将更多力量推向对立面,为黄巾起义的爆发和王朝的崩溃积蓄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