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薄派出的求援亲卫,虽然是趁夜色而出,但仍被在南门警戒的护民军斥候发现。
不过斥候也没有追赶或截杀,而是迅速将这个消息报给了城东的何曼。
何曼一听到有3匹快马出南门向南而去,就对着钟矛轻松地说道:\"钟司马,看来,今日我等不惜伤亡猛攻上蔡城,确实给了雷薄极大的压力。
这3匹快马,估计是到平舆县求援去了。\"
刚刚因为盘点损失而心疼的钟矛,此时也露出了一丝放松,回答道:\"我等总算完成张元帅交代的任务了。\"
随后又问道:\"何帅,明日我等是否还要继续攻城?
毕竟两日攻城,我军已经损失了1500余人。\"
在钟矛的想法中,既然完成了任务,那就没必要再做无谓的牺牲,明天休息一天,后天清晨,让都督的亲卫用轰天雷炸开城门,就可以拿下上蔡县了。
谁知何曼这位悍勇的猛将却毫不犹豫地说道:\"明日继续攻城,还要按今日攻城的强度进行。\"
钟矛不解地问道:\"何帅,都督给了我等破城之妙法,仅需极小的代价就能攻破上蔡城。
这两日所以进行如此强度的攻城战,只是为了给雷薄压力,让其求援。
现在目标已达到,为何明日还要继续如此攻城?\"
只见雄壮的何曼咧嘴一笑道:“我等不继续给雷薄施加压力,他就不会连续不断地向桥蕤求援。
如果桥蕤不慌,如何能仓促出兵,给张元帅野外伏击制造机会?!\"
何曼这个大老粗理由给得极其充分,实际的想法却是:既然加入了杨都督的护民军,那肯定要打出点儿能拿得出手的战绩,好好地露个脸,不能让何仪专美于前!
与何曼有同样想法的,还有攻击西门的黄邵。
其实今日攻城,对雷薄来说,最危险的还真不是北城墙,而是西城墙——
在最后一次攻击中,眼看已有士兵上了城头,黄邵身披全身铠甲,胸前还挂着一副护民军的板甲,手持斩马刀,带着亲卫冲上了上蔡县西城墙。
当时正是傍晚时分,刺眼的阳光极为不利于守城士兵。
上到城墙的黄邵勇不可挡,刀锋扫过,一片残肢断臂!
而城头士卒的刀剑,砍在黄邵的板甲上只是冒出一层火花,无法破防。
即便是被士卒用长枪顶住,那个坚韧的板甲被刺穿以后,也紧紧地卡住了枪头,再加上身上穿的二层甲,黄邵就跟没事人一样,在城墙上横冲直撞!
虽然黄邵没有许褚、典韦那么强的离谱,但在这个时代也算是人中豪杰了。雷薄在守住了北城门后,见西城墙遭遇如此重创,
顾不上疲惫,带着亲卫杀了过来。再加上城墙下当做预备队的一个校尉部500余人。也在其校尉的带领下杀了上来,不断从两侧挤压黄邵登城士兵的活动空间。
最后见势不可违,黄邵亲自断后,带着所部士兵安然下了城头。
然后,部署在城墙外的16部三弓床弩和16台轻型弩炮,一阵密集的覆盖,让刚刚赶走黄邵的雷薄所部瞬间倒下一片!
甚至,如果不是亲卫反应迅速,将雷薄压倒在地,一支儿臂粗的弩箭就会将雷薄洞穿。
收兵以后的黄邵,在与其他两面城墙汇总后发现,只有自己的损失最大,伤亡700余人!
而北城墙的护民军后勤营,却只损失了不到300人。
这一比较,本来十分自信的黄邵,却有了一丝沮丧——北城墙的3000护民军后勤营是什么成色,他黄邵一清二楚,只是临时调配的新兵和一些民众,
这些人只是经过杨都督初步的训练,就能在那位只经历过一场守城战的营长路大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和守军打出一比一的伤亡比。
这一比较,更加坚定了黄邵要打一个出彩仗、在杨都督面前露脸的想法。
所以,在黄邵得到了何曼明日继续强攻上蔡城的命令后,
拖着疲惫的身体,召集手下军官准备攻城物资。
天亮以后,东、北两面还没有行动的时候,黄邵所部就在吃了一顿丰盛的早餐后,擂响了战鼓。
2000多人开始缓缓地向城墙压去,距离城墙百步外时,后勤营给他们配备的16部三弓床弩和16部投石机,就开始向城头进行攻击。
十多部加了轮子的云梯,被辅兵们推着缓缓向城墙靠近。
在这些辅兵们旁边,是举着大盾、木板的战兵。
等靠近城头30步,这些战兵们就开始向城头进行零星的弩箭射击。
从低处往高处射箭,无论是箭矢的准度、还是威力,都是差强人意的,几轮射击对城头造成的伤亡寥寥无几。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压制城头上的弓弩手,让12部云梯挂上了城墙。
随着隆隆的战鼓敲响,手持圆盾、环首刀的精锐青壮,开始攀爬云梯。
城头上不断有滚木礌石、标枪箭矢向下杀去,攀爬的士兵们就如爬墙的蚂蚁一样,不时就有人惨叫着摔下来……
一般来说,攻城战的第一波攻击,城墙上的守军是精力最充沛的,攻城者成功几率也不高。
见能登上城墙者寥寥无几,而且还很快被城上守军反杀,黄邵敲响了铜锣,鸣金收兵。
稍事休息后,便开始组织第二波攻击……
3月11日这一天,黄邵的西城墙进行了5次攻击,最后两次几乎都快成功了,却被雷薄——这位放眼三国时代,也能称得上二流顶尖的武将,率领亲卫给打了下去。
天色将黑时,这一场惨烈的攻城战结束了。
黄邵清点损失,心疼得牙关紧咬——自己带来的3000余部众,已经伤亡了将近一半。
不过好在,那位后勤营的路大营长表示,受伤的700多人大都能救过来。
天黑后,上蔡城里的雷薄,又连夜发出了第二波求援亲卫。
这次的求援措辞更加急促,大有上蔡县城朝不保夕的感觉。
甚至,这次派出的亲卫是一人双马,几乎把马速提到了极限。
从上蔡城到平舆县城距离只有不到130里,一人双马即便是在夜间,3个时辰也就足够了。
确实,平舆县的桥蕤,在3月12日五更时分,接到了雷薄的第二波求援信使。
同样是3名亲卫,不过这3名亲卫,相比于昨天清早他接到的那3名亲卫,要狼狈得多。
雷薄的亲卫,上气不接下气地从怀中取出了雷薄的求援书信,只说了一句\"上蔡城中能战之兵不足800\",就晕了过去。
桥蕤急忙命手下亲兵,带着几位信使前去休息,自己则命令传令兵,去叫召集手下的十余名校尉。
不多时,十余名校尉纷纷赶到了平舆县衙。
桥蕤,这位三国时期的准一流名将,此时也没有昨天召集众校尉时那种风轻云淡了,
言语有些急切地问道:\"昨日,本将军让尔等准备出兵救援上蔡县,所做之准备可曾完备?\"
乔蕊的副将孙晨(此为虚构人物)起身答道:\"禀报将军,4000精锐、1000民夫已于昨晚集结完毕,携带5日粮草轻装疾行,两日便可到达上蔡县,定能解上蔡县黄巾贼之围。\"
桥蕤起身夸赞了一下孙晨,然后说道:\"前日,本将军便接到了雷副将的通报,说是有万余黄巾贼围攻上蔡县。
但无论是雷副将,还是本将军,都未曾上心,毕竟雷副将有2500余精锐,守着城坚池固的上蔡城,这些打个坞堡都费劲的黄巾流寇如何能攻破?
然昨日清晨,本将军接到雷副将求援,言说此股黄巾贼极为善战,兼攻城器械犀利,只一日,雷副将便伤800余人。
刚刚,雷副将第二波求援信使赶到,言说上蔡城现只有800能战之兵,已是朝不保夕。
本将军决定,即刻率领4000精锐,1000民夫,火速前去救援上蔡城。\"
乔蕊刚刚说完,副将孙晨恭敬地问道:\"将军,既然上蔡城已只有800能战之兵,为何不传讯雷将军突围、撤兵,而让我等劳师前去救援?\"
这位副将言外之意就是,只有800能战之兵,黄巾贼可能在今日就能攻破上蔡城,上蔡城还有无救援的必要?
谁知桥蕤却严肃地说道:\"尔等也知道,左将军(袁术)对丢失城池之人,处罚何等严厉!再者,吾等袍泽又岂有不救之理?!\"
桥蕤这话说完,在座的十余位校尉也都明白了——袁术这人确实刻薄寡恩,哪怕有一丝希望,雷薄都不想背着一个丢掉城池的罪名。
最重要的是,雷薄是桥蕤的副将,如果雷薄丢了上蔡城,桥蕤也要跟着吃瓜落。
况且,雷薄昨日已经向桥蕤求援了,而桥蕤因为思量着西部60里外汝阳城的变故,故而有些疑虑,出兵不够迅速,致使上蔡城陷入危局。
到现在,桥蕤即使心里知道:去救援上蔡城,至少要明天傍晚才能抵达,根据黄巾贼这两日的攻击势头,雷薄估计撑不到自己援兵到达了。
但那句话怎么说的——你能不能办到不要紧,我要的是态度!
桥蕤必须得做出出兵的态度,即便是我走到半路,雷薄已经把上蔡城丢了,那也是雷薄无能!
他桥蕤在袁术面前也有说法了。
但是这些,却是不能对手下明说的,只能打着冠冕堂皇的袍泽之情。
众校尉见主帅出兵之心坚决,于是纷纷起身应和道:\"我等愿随将军前去救援上蔡,救出我等袍泽。\"
桥蕤见状,起身命令道:\"吴则,令你率本部500人为先锋,迅速渡过汝河桥,在北岸警戒,为大军开路。\"
一名校尉起身应诺。
\"牛正,命你为后卫,率本部500兵马,会同1000民夫为后军。\"
校尉牛正起身领命。
桥蕤又命令道:\"其余人等,迅速回营,安排手下兵卒饱食餐饭,随本将军火速北上,救援上蔡。\"
众校尉纷纷应诺。
桥蕤又对副将孙晨说道:\"汝率1000精锐留守平舆县。
本将军料定,只需小心防范,汝阳县之贼寇,定无法攻破城坚池固的平舆城。\"
副将孙晨躬身应诺。
散会后没多久,平舆县各部兵马,便纷纷动了起来。
等天光大亮时,一队队兵马,只携带了一天干粮,便轻装列队出了平舆县北门。
没走几里便是汝河,确实如张辽所所想,桥蕤在过汝河时极为小心——等到前锋和中军3500余精锐,过汝河桥,到达北岸时,已经是日上三竿。
桥蕤带着十几名骑马的亲卫,看着麾下这支皮甲率达到两成的精锐之师,心中不屑地想到:
\"只要雷薄能坚持到明日傍晚,待本将这3500余精锐杀到,区区万余黄巾贼寇,只是土鸡瓦犬尔!\"
只是桥蕤不知道,在前方不远处,张辽早已率领精锐之兵等候多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