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军拔营向西时,睡了一场好觉的杨平,随着士兵们操练的号角声起床,也开始了他的日常锻炼:俯卧撑、仰卧起坐,在县衙内晨跑。
热身之后,他带着亲卫去视察一个个训练场,早饭就在所在的训练场上和士兵们一起吃大锅饭。
来自现代的杨平没在军营待过,也不知道该怎么和士兵们相处。
于是,这位穿越者就用起了古代主将们与士兵最好的交流方法——同甘共苦,和士兵们打成一片。
这效果确实好——他训练的这8000多士兵和伤兵,每个人都记住了他的长相。
而凭借着自己“双核内存”的大脑,杨平竟然能清晰地记住每一个和他交谈过的士兵,这就更拉近了他和士兵们的关系。
早饭过后,杨平来到了县衙门前的广场上。
这里聚集着3800多从郑、陈两家坞堡迁过来的民众。
杨平还是老一套,先问有没有吃饱饭,然后承诺进到临颍县城以后,所有人都是一天三顿饭。
大家需要干的事情,就是听从他身边的齐峰——这位临时的临颍县令的安排:
加固城墙,修缮、建设临时的住所,平整路面,帮助大军制造衣服、甲具、武器。
这3000多人一听,还有这好事,能吃饱饭,干的活还这么轻松,于是也就安稳下来了。
杨平特地从伤兵站调了800多已经恢复行动能力的伤兵,混编进这3800多人里,美其名曰“帮助其熟悉环境”。
实际上,这800多伤兵无一不是杨平忠实的拥趸。杨平估计最多3天,这些社会最底层的百姓们,就能融入到护民军团这个大家庭。
安置了这近4000民众后,杨平带着亲卫以及一些军官,来到了城南的一座大院里。
这座大院之前是一户大户人家的,如今主人已不知逃难到哪里去了。
大院的正中间,矗立着一个直径达到一丈、高度两丈半(一丈约2.3m)的圆柱形物体。
没错,这就是杨平利用他脑子中储存的知识,建立的一个小型土高炉。
上一个土高炉,因为是第一次建造,做得不太完美,用了两次就报废了。
这一次,是他选了十多名工匠,精益求精建造出来的。
别的不说,就那光滑的外观以及光滑的内壁,看着就让人心里踏实。
作为杨平军中手艺第二好的老铁匠梁锤,自豪地给杨平介绍道:
“首领你看,这次咱建造的高炉,那是精工细作:
内径3尺,炉壁厚度也是3尺,用的是精选的耐火砖和精心筛选的黄泥浆垒积而成,保证里边没有任何缝隙。
这几日已经进行了烘干和试火,没有任何细小的炸裂。”
看着杨平满意的表情,梁锤再次指着高炉下边的一个炉灶说道:“首领你看,咱们这次改进了鼓风设备,配置了预热炉。
六部手拉风箱吹进去的冷风,经过预热炉以后就会变成炽热的高温风。小老儿估计,咱这个高炉,这次绝对能烧出,首领说的1200°的高温。”
杨平围着高炉仔细地观察了一圈,发现这次做工确实精细,就对梁锤和十多个建筑工说道:“你们这次做的很好。
按照咱们太平民团的规矩,有功必赏。在军中也不给你们来虚的发钱了,你们每人奖励一块腊肉。
记住,这是你们的奖品,只能你们自己享用,可不能送人。”
十几个人一听到有肉吃,齐齐对杨平行礼:“多谢都督!”
从他们的反应就能看出,在乱世中,一块腊肉是多么珍贵。再看看跟着杨平的那十几位军官羡慕的眼光,就更清楚了。
随后,杨平又进到一个巨大的工棚里。这个工棚其实就是个茅草棚子,全部通透。
里边有四个边长一丈的方形冷却池,以及数十个各种形状武器的模具。
最吸引人的,是工棚外被两根粗壮的柱子架起来的一个吊塔。
吊塔上面,是一个直径两尺多的圆柱形铁块,铁块上面是一个巨大的石块,其实就是一个圆柱形的大碾子。
这个大碾子被一层皮革包围着,外面一圈一圈地缠着结实的麻绳,和圆形铁块捆在一起充当重锤。
梁锤向杨平解释道:“首领,这个重锤是按照您说的要求置办的,重量最起码1500斤。
上面使用的是您交代的滑轮组,两个壮汉就可以轻松地把它拉起来。松开顶部的卡钩以后,重锤会顺着固定在旁边两个大梁上的轨道快速砸下,用来精炼钢铁,可比小铁锤,一锤锤敲强得多了。”
杨平认真地观察了一下自己的武器作坊后,梁锤的徒弟快步走来说道:“所有的铁料、铜料已经准备完毕,请都督过去观看。”
杨平走到土制小高炉前,只见在前边已经堆放了一堆各种各样的废铁,包括断裂的刀、歪掉的枪头、不堪使用的农具、铠甲上的铁片,在其旁边是一堆泛着历史厚重感的五铢铜钱。
在土高炉前,有一个用直径一尺的木梁做成的天平。
士兵们不断地把铜钱和铁料扔到两侧的竹篓里,当两侧重量一致时,就要开始通过进料口向土高炉里放置物料:
铁料放置于最下方,上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木炭,之后再放置铜料、铜钱,一层一层地摆起来,直至将整个高炉全部装满。
随着梁锤一声令下,早就被点燃的木炭被放进土高炉里,6个身体还算强壮的壮汉开始拉动风箱。
经过预热炉加热的高温气体急速地吹进土高炉里,引燃高炉里面的木炭……
(作者比较讨厌水字数,土高炉炼铁的过程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看官可以搜索一下视频,仔细研究一下,说不定能用得上呢,哈哈。)
趁着高炉炼制合金的时间,杨平请郑春、何冬两人来到了武器作坊的休息室里。
郑春、何冬两人也不知道杨平找他们干什么,但作为下属,还是主动开口询问道:“不知都督叫我等二人,有何要事?”
杨平示意二人坐下后,温和地说道:“本都督准备改组护民军团,成立教导旅,
编制和警卫旅一样2000人。器械团配备16部三弓床弩和16部投射机,后勤团配备100辆双轮板车,武器装备也将使用我们自己锻造的全新装备。”
杨平也没吊着他们,继续温和地说道:“何冬兄弟,你是何帅(何仪)的亲卫,也是侄子。
之前,何帅派你过来传讯,只因当时我这里兵微将寡,只能厚颜请你留在临颍城助我守城。
郑春兄弟以及部下,奉何帅的命令交与本都督使用,守卫临颍城。
此时,曹军对我等已无威胁,何帅等人预计已率部抵达了汝南,我等在许县制定的南撤计划已经成功了。
本都督就明说了,二位兄弟陪着我们护民军团一起浴血奋战过,本都督也很欣赏二位兄弟的才干。
此次护民军团整编,近卫旅有一个副旅长职位,教导旅有一个副旅长职位、一个军司马之位,另外还将组建两个新兵营,两个新兵营主将职位也还未确定。
本都督想问一下二位兄弟,是否有意留在护民军团发展?若有意,上述职位二位兄弟可自选一个。
若是无意,本都督即刻给二位准备部下、粮草。现今,曹操已无兵力追击我们,二位可放心南下。”
杨平说完,留着大胡子、身体相当精壮的郑春急了,站起来拱手道:“都督说哪里话?
郑春奉何帅之命,归杨都督调遣,同心守卫临颍城,已是都督属下。
都督有令,直接给郑春下命令就可,何须与我商议!
更何况,授予何种职位,都督一言而决便可,哪有做属下的挑三拣四的道理?!”
郑春这个12年前就参加黄巾起义的老兵,能在当时朝廷的绞杀下活下来,并且一步步从一个小兵走到校尉之位,无论是运气、能力、还是心思都是相当不错的,要不然他早就成了路边的一堆枯骨了!
跟着杨平这十来天,算是郑春这十多年以来活得最自在的十来天——别的不说,这位杨都督绝对尊重他人,这种尊重不是流于表面的,而是刻在骨子里的。
就像他请郑春和何冬二人来谈话,就先请两人坐下。在郑春的印象中,只要进了杨平的屋子,所有人都有座位,他不会为了显摆自己的威风而故意让人站着。
还有就是,跟着杨平真的很心安,简而言之就是能活下去,而且这位杨都督志向远大,能力也是超人。
郑春才不愿意回去伺候那位算计太多的何渠帅,他是打定主意跟定杨平了。
听了郑春的话,杨平也没有表态,只是起身扶他坐下。
刚转向何冬,就见何冬也起身对着杨平深深一礼道:“都督,冬,奉命前来临颍城传令,又随都督守城十余日。
冬深知都督胸怀大志,且能力超群。如此乱世,正是都督逐鹿之时。
冬虽不才,亦愿助都督之伟绩。然,叔父(何仪)对冬有教养之恩,冬不敢轻弃。”
何冬说到这里,杨平大概明白,这位懂文字、有武艺、通谋略的青年人要离他而去了。
谁知,何冬又话锋一转,说道:“叔父自随大贤良师起兵以来,四处流浪,奋战十余年,仍不知明日何往?
今,都督雄才大略,冬愿回汝南,劝叔父率部加入护民军团,与都督一起共同平定乱世,建立大同世界。”
相对于郑春这位真正出身草莽的军汉,何仪虽然也是流寇,但也是有文化的流寇,对他这位唯一的侄子也是当亲儿子养。
所以,何冬要比郑春看得更远——
首先是世家大族,如果何仪去投靠,那不好意思,就会像茅厕里的厕畴,用完就会被扔掉!
自己单干,何冬也知道自己叔父的本事,折腾十多年,也就是个大一点的流寇。
据他这十余日的观察,在杨平把曹操都弄得没脾气后,何冬就知道,这乱世,肯定有杨平的一席之地,
说不好还真能像当年汉高祖刘邦一样一统天下!
何冬急切地想让叔父何仪投资这支潜力股。
杨平听了何冬的话,对眼前这个20多岁的青年高看了一眼,立即双手前出稳稳地将行礼的河东扶了起来,也不跟他来虚的,直接诚恳地问道:“何冬兄弟,有几成把握说服何帅加入护民军团?”
何冬也郑重地回答道:“冬,有一半把握。”
杨平严肃地说道:“何冬兄弟,你应该也看得出来,在护民军团,本都督绝不允许存在军阀。
所有加入护民军团的军队,都会打散、训练以后,编入各部。
我想就这一条,就足够何帅仔细思量了。”
何冬认真地打量着杨平,心中想到:这位杨都督可真够直接的,或者说,这就是这位杨都督的魅力,什么都给你来明的,走堂堂正正的阳谋,不会用阴谋诡计去算计人。
跟着这样的主公,绝对让人心安。
于是,他再次拜道:“都督放心,冬,定会将都督的政策一一讲明给叔父。
都督也不要小瞧吾叔父,叔父若是那等自私自利之人,当年就不会追随大贤良师起兵了。”
杨平再次扶起河东,语气真诚地说道:“若何帅率部加入护民军团,我当以师长之位待之。”
关于师长,杨平曾和这些军官们提过一嘴,那就是以后部队壮大了,会在旅级以上设立师级单位。
若按杨平的构想,一个师最起码有多人,而且还是精锐。
听到这里,何冬就更满意了,认真而真诚地回答道:“都督放心,冬,定当说服叔父加入护民军团。”
杨平和何冬这番对话,直接把郑春给看傻了——没想到自己的少东家竟然想得比他还长远,竟然想着把自己的老东家也拉到杨都督麾下。
随后,三人在休息室里,又进行了一番轻松的交流。
最后,郑春接下了近卫旅副旅长的位置,何冬接下了将要组建的教导旅副旅长职位,
并且,杨平还和何冬商量了一些他回到汝南以后的事情。
当三人神态轻松地走到土高炉前时,附近空气中已经弥漫着一股燥热的气息。
24位还算强壮的大汉轮流拉动六部风箱,整个土高炉的温度炙热得让人难以靠近。
杨平这里的工匠,说实话都是二把刀,杨平空有一脑袋的理论知识,却没有任何的实践经验,所以炼制合金,一切都靠一步步摸索。
众所周知,铁的熔点高达1400多度,以杨平这个土高炉能烧出的温度,绝对不会让铁融化。
但是,铜的熔点大概在1000°左右,铅的熔点在800°左右,锡的熔点更低。
根据合金烧制原理,这炉合金的熔点大概在800°到1400°之间。
因为铜和铅的含量高达45%以上,所以,这炉合金的熔点大概会在900°到1000°之间,杨平这个高炉很容易就能达到。
当梁锤冒着高温在炉壁间转了两圈以后,过来汇报道:“首领,炉内已经没有声响了,里边的料估计已经全部融化了。是否开炉?”
看着满脸期待的老铁匠,杨平对在这里等候多时的军官以及兵器作坊里的人员问道:“尔等可做好准备了?”
所有人齐齐答道:“已准备好了,只待都督下令!”
于是,杨平带着一帮军官退到安全线以外,大喝一声:“开炉!”
滚烫的金属之水,顺着出料口流进了早就准备好的陶桶里。
在快接满时,两个全身穿着皮裙的壮汉迅速抬走陶桶,将如岩浆般颜色的金属汁液倒进工棚里的冷却池里。
而他们抬走陶桶后,另外两个全身穿着皮裙的壮汉迅速将另一个陶桶放下,依次进行。
当出料口不再流出汁液的时候,杨平估计,这一炉应该出了一吨多合金。
也确实如此,这炉合金刚好铺满了4个冷却池。最后,每个冷却池得到了100块一尺见方、约4毫米厚的合金铁片,每个铁片重量七八斤。
见冷却池里的铁片已经彻底成型,早就准备好的梁铁匠拿着大铁钳夹住一个铁片,送到千斤重锤的下面。
随着一声令下,被拉举了四五米高的千斤重锤轰然砸下。
在巨大的重力势能冲击下,放在铁砧上的合金铁片直接被砸成了一个两尺见方、中间略有弧形凸起的铁板。
没错,这就是杨平心目中最好的防御武器~板甲。
趁着合金板甲尚有余温,梁铁匠让身边的徒弟拿着大铁钳牢牢地固定住,自己则拿起小铁锤将边缘敲打平整,又用锋利的铁剪刀,按照模具上的尺寸大小,剪掉多余的部位,
然后再用铁凿在板甲边缘打上6个小孔,待其自然冷却后,用锉刀将边上锋锐的地方打磨光滑,在小孔里穿上皮绳,一面板甲就制作好了。
“首领请看!”梁锤激动地将这副尚有余温、金光灿灿的板甲递给杨平。
杨平用手指敲了敲,发出清脆的声音,对着在场的军官以及工匠说道:“走,咱们试试它的防御力。”
靶场上,一名士兵手拿用一张一石强弓改造的强弩,距离这副板甲20步,扣下了扳机。
带着锋利箭头的箭矢直直地击中了板甲,旋即被弹飞出去。
只见板甲的正中心被击得向内凹去,但却没有击穿这个厚度大概2mm的合金板甲。
“彩!”
在场所有的人员齐齐喝彩。
随后,强壮的郑春抽出缴获的曹军环首刀,狠狠的一刀斩下。
一声脆响,火光四射,板甲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刀痕,却根本没有砍透。
看着环首刀刀锋已经卷刃得不成样子,在场人员又是一声大声喝彩。
随后,这副板甲又遭受了铁矛、狼牙棒等武器的“摧残”,最后直接变得坑坑洼洼,
但是那金光闪闪的色彩仍然亮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