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庞大的人流,林建身后的年轻女工们显得有些沮丧。
“天哪!这人也太多了!”
张朵朵愁眉苦脸地看着长长的队伍,原本白净的脸庞都皱成一团。
何雨水和于海棠对此已习以为常,看到张朵朵的窘态不禁笑了起来。
“朵朵姐,慢慢你就习惯了,我们今天来得晚了,要是早半小时,人不会这么多。”
于海棠笑着安慰张朵朵。
“林部长,食堂的打饭时间是几点到几点?”
张琳在一旁问道,她第一次见到如此热闹的场景。
作为文工团的干部,文工团只有百余人,且有专属食堂,与这么多工人一起用餐还是头一回。
“十一点半就可以打饭了,要不我们调整下训练时间,上午九点到十一点训练,十一点半后打饭,下午两点到六点用餐,晚上再加练两小时。”
林建说完,张琳和刘爱国都觉得这个安排可行。
说着话,众人拿着饭盒加入排队队伍。
通常情况下,领导可以到后厨单独用餐,但林建没有这样做,他不喜欢特殊化,带着这么多人,自己却在后面开小灶,这让他很反感。
窗口后摆放着几大盘菜肴,荤素齐全,每份看起来并无差别。
旁边还有馒头和窝头,唯独不见米饭。
队伍排了半小时,终于轮到林建。
取餐口后站着手熟识的几人:刘岚、马华以及梁拉娣,还有一个林建不认识的,应是从东厂后厨调来的。
“哟,大领导驾到,今天要点啥?”
刘岚先开口,看到林建时原本略显不耐的脸庞挂上了笑意。
“别叫我领导,岚姐,您这不是笑话我嘛。
我当初当保安时,还得感谢您多添些饭菜,让我吃饱呢。”
林建边说边将饭盒递给刘岚,同时朝默默注视他的梁拉娣微微点头致意。
“来份猪肉白菜炖粉条,再加两个馒头。”
“好嘞!猪肉白菜炖粉条,两个馒头。”
刘岚复述完便动手为林建盛菜。
这饭盒容量不小,适合工人使用,若太小装不了多少,不够填肚子。
她舀起一大勺菜,满满当当地堆进饭盒里,简直豪气十足。
而之前排队者大多只是浅浅舀一下,能不能捞到肉全凭运气。
刘岚还不忘特意加了几片肥肉,马华则挑了两个大馒头塞进林建的饭盒。
“嘿嘿,师父,您的饭齐了。”
马华憨厚地笑道。
林建笑着接过饭盒,掏出饭票递给马华后径直离开。
身后张琳与刘爱国目睹这一切,低声议论为何林建的分量明显更多。
待轮到二人时,却发现即使点同样的菜品,分量却比林建少了近一半。
幸亏两人食量不大,赶忙端着饭盒追上林建。
“不对劲儿啊,林建,为啥你的饭盒那么满,我们的却这般少?”
张琳疑惑地问,满心好奇,难道给饭的真是林建的亲戚?
“因为我饭量大啊,作为钢厂劳模,这可是特权哦。”
林建随口编了个理由。
他总不能说自己被刘岚纠缠,只能用甜言蜜语讨好对方吧。
食堂空间有限,外厂的工人通常把饭菜带回宿舍吃,除非饿得等不及。
林建、张琳和刘爱国轻松找到空位坐下,边吃饭边聊钢厂的趣闻。
忽然,林建看见东厂厂长刘峰带着一位熟人走进来。
此人正是南易——东厂前厨师,因被冤枉偷食堂物品而被调去做清洁工。
若非如此,何雨柱也不会去东厂帮忙准备年夜饭,南易的厨艺不逊于何雨柱。
刘峰经过时才注意到林建,急忙热情招呼:“林部长,真巧,您也在这儿。”
刘峰笑容满面,说话特别客气,不细看真看不出他是厂长。
不过这也正常,他在厂内威严不足,对外更是低调。
“刘厂长,您带南大厨来是?”
林建好奇地问。
“何雨柱同志觉得东厂员工技术太一般,只能打下手,我们需要一位高手,南易同志符合条件,所以我把他带来了。”
南易见到林建,神情略显尴尬。
由于丁秋楠的事,他曾被林建责备;加上职位差异,他自此变得自卑。
如今重逢,他不知如何应对。
林建对南易印象不错,这人本性善良,却命运多舛,爱慕的女人最终被崔大可占有。
“我常听闻南大厨的厨艺,可惜无缘品尝。
能来就好,你在东厂确实埋没了才华。”
林建语气平淡,刘峰连忙附和。
张琳和刘爱国疑惑地看着这位看似朴实无华的男人,他的厨艺真的有那么出色吗?比得上何雨柱吗?
林建此前曾夸赞过何雨柱的厨艺,今日用餐虽未特别惊艳,但已远超以往的工作餐。
这顿工作餐是大锅菜,不可能是何雨柱亲自下厨,最多只是他在旁监督食材和配料。
由别人指导完成的菜都已经如此美味,何雨柱亲自动手的会有多棒?
再说说南易这个人
林建挥挥手,示意刘峰带南易离开。
两人走后,张琳终于忍不住问出了心底的疑惑:\"林建,南易的厨艺真的那么厉害吗?\"
\"那是自然,南易和我们厂的何雨柱不分伯仲,堪称旗鼓相当。
可惜东厂那边不太平,他被冤枉偷厨房的东西,最后被迫离开了后厨。
\"
\"天哪!偷东西?\"
张琳和刘爱国震惊不小,那个年代,哪怕是偷一颗螺丝钉也算是国家财产,抓到可是要重判的。
\"没错,没有任何证据,就这么把他赶了出来,其实是因为得罪了某些人。
\"
林建说完便迅速吃完饭,对他来说这饭菜只能算一般,勉强充饥而已。
要是想吃得更好,还得自己动手。
看到林建加快了进食速度,张琳和刘爱国也跟着加快了节奏。
饭后,林建擦了擦嘴说:\"吃完休息一下,下午我就带人开始训练,你们就按照计划处理好去港岛人员的手续就行了。
\"
张琳和刘爱国连连点头,心里暗自高兴。
没想到林建这么快就准备好了,还以为至少要等一个星期呢。
下午两点,文艺交流部的报告厅里,原本为领导准备的桌椅已被移开,所有人都安静地坐在椅子上,目光聚焦在林建身上。
午休过后,大家都精力充沛,满怀期待。
特别是张朵朵、高小歌和吕萌萌三人,对林建的才华无比敬仰,见到真人后更是成为了他的铁杆粉丝,对他即将展示的作品充满期待。
张朵朵、高小歌和吕萌萌坐在第一排,旁边是丁秋楠、何雨水、于海棠和秦淮茹。
第二排安排的是男性成员,包括文工团来的四位以及林建从西厂挑选出的车间骨干,他们在去年的文艺庆功会上表现优异。
组建团队不能只靠女性,因此这些成员主要是作为补充力量。
后排坐着的是林建熟悉的几位乐手和文工团的人员。
文工团来的乐手技艺出众,擅长演奏西洋乐器,如小提琴、钢琴、吉他和萨克斯,这让林建尤为欣喜。
一首歌再优秀,缺少动人的伴奏也会逊色不少。
如今有了这些出色的乐手,他有信心确保新歌制作完成后达到完美效果。
暂定的新歌有《声声慢》《杨花落尽子规啼》《知否知否》《虞兮叹》《等你归来》《沧海一声笑》六首。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半个月内若能完成这六首歌的排练已是不易。
当然,《我和我的祖国》《精忠报国》《军魂》三首经典歌曲也值得纳入。
有何雨水等人参与,《我和我的祖国》若缺席则显得可惜。
林建计划由文工团负责演唱《精忠报国》,而《军魂》则安排全体大合唱。
“张朵朵、高小歌,你们两人准备的曲目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听到名字后,张朵朵和高小歌聚精会神,目光闪烁。
杨花落尽子规啼?
这名字听起来很熟悉啊!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这不是李白的诗句吗!
“看来你们似乎有些疑惑,是不是觉得这个名字很熟悉?没错,正是李白的这首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将这首诗改编成了一首歌。
香岛的文化氛围浓厚,这里的文艺工作者不会局限于传统的劳动号子或颂扬类歌曲,为了增强共鸣,我尝试对诗词进行了创新。”
“这首歌是这样唱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前四句旋律优美,但因为大家都太过熟悉,即使是未受多少教育的人听了也依然新鲜。
张朵朵和高小歌听得入迷,眼神发亮。
林建的声音如此迷人,既温柔又富有磁性,令人无法移开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