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大旱,王尚书有些心急如焚,精神就不集中。年前才经管了他母亲和妹妹在城郊的庄园,果树是今年春天才栽的小苗,都没结果子。不过,树下的空地上种了冬瓜、南瓜、地瓜。因为今年都城天旱,那些冬瓜、南瓜、地瓜都结得不大好,数量没往年多,个头也没往年大,刚进八月秧子都干枯了,只能提前采摘。
王大人一忙活,就把除掉常久山这事搁置了。紧跟着,小北山秋收来临,虽然比去年略差一些,总体也算是大丰收了。收下的果子堆成了山,除了批发给袁掌柜一部分,其余的让王善一收进了空间。准备走远路,办点重要的事。
因为这,老胡与韩五娘十分不满意呢,都是老主顾,怎么今年就不给了。王尚书解释说:“两位掌柜的,今年都城大旱,庆州有部分地方干旱,果子大减产。袁掌柜跟夫人是表姐妹,夫人做主,把果子给袁掌柜了。要是还想要果子,只能等明年了。”
吴王殿下听了韩五娘的哭述,心里也不大痛快。五娘收入少,自己也受影响啊。他找到老亲家,暗示他别独吞好处,有财大家发。
王尚书没法子,只得把王善一事先编好的话告诉吴王:“殿下,都城大旱,这么长时间了,只下过一场小雨,啥事也解决不了。庆州也比往年干旱,果子比往年少,果子这种东西,吃不吃的不打紧,关键是粮食。您知道今年汝南王氏全族要迁移,买福寿山,找水源打深井,建福寿村,把家族的钱花空了。而且,那帮匠人多不要钱帛,就想要粮食和食盐。臣让人用果子跟蜀地换了粮和井盐了,明年不旱了,果子照样批发给韩掌柜。”
吴王殿下指着他道:“现在粮价、布价、盐价一天一个样,比往年涨了五倍了,这些东西一涨价,别的东西全跟着涨价呢。你们汝南王氏真有意思,早不迁徙晚不迁徙,都城大旱的时候要迁移了。这样,能不把族里的钱全花光了吗?”
王尚书苦笑:“殿下,王氏族人自太祖父时从汝南迁来都城居住,为的是让子孙们读书参加科举,在都城里更能接触到大儒,和一些有经验的官员,求他们指导策论。到现在也有近百年了,他们都住习惯了,现在让他们全部迁徙,他们能愿意吗?只有大灾来临,他们为了活命,才有可能从政治中心往外迁,臣以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吴王皱眉:“人家都想往都城来,所以都城的房价地价都高,算是寸土寸金了。你们家倒是特殊,非要往外走,为什么呀?”
王尚书道:“殿下认臣当亲家,臣也想为您和自己都打算好。您夺嫡现在进入关键时期,臣不能让王氏族人给您拖后腿。都城里全是达官显贵,王氏族人混了近百年,还是普通的官宦人家。资产也没增多少,族人也没什么进益,再留下来也不过如此。而且,他们到庆州,离都城不过三百多里,在福寿山建设一番,走小北山的路,收入会大大提高,一个家族有钱了,许多事都好办了,或许会成新的世家大族。殿下想想看,臣说得有没有道理。”
吴王点头:“挺好的,看发展吧,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两人相视一笑。
启辉二十四年,都城大旱,这个中秋节过得不好,都城内外人们忧心忡忡的。中秋节当日,老天爷赏脸地给下了一点雨。不过没什么作用,淅淅沥沥的下了两个时辰就停了,连三指的雨量都没有,气温又这么高,两天就干了。
地里的庄稼大多数都旱死了,挑水抗旱白干了几个月,渠里的水位下降不少,人累得半死,庄稼还没保住。多少农民心如死灰,知道大势已去。那些听了朝廷建议的人家,种的萝卜、南瓜、芜菁之类倒是还有些收成。
王尚书查看了一下自家院子里的水井,虽然让人挖深了许多,但是水位还是下降了不少,每天喝水都要限量,洗澡更是奢侈。看着大腹便便的妻子,催她领着小雪去青州避灾。曲夫人笑笑:“大人,让小雪自己去吧,妾还是愿意跟您呆在一起。夫妻不光同富贵,也得同患难。咱们家就算好的了,夫君提前在暗室中囤了不少粮食和物资,眼看中秋过了,以后天气就会凉快,凉快了兴许就有雨了。”
母亲不去青州,王雪一个也不愿意去,她呆在青衣君祠舒服着呢,有吃有喝。闲着没事,她照着姑姑给的书学习编绳呢。都说艺多不压身,干珠宝这行的,不会编绳可太不方便了。她喜欢赖在青衣君祠,早察觉姑姑没死,只是她一直不想说破。姑姑以本家干姑姑王元娘的身份住在祠里,她也尽量不去打扰,相安无事就是最好的相处模式。
青衣君祠又挖了两口深井,用蜀地深筒井的方法,打了九丈深呢,打上来的是罕见的甜水。煮了泡茶,味道出奇得好,要是放得微温,加入些桃花蜜,更是美味,她十分喜欢。
青衣君的虚墓中囤了一大批上好的粮食,稻、麦、黍、豆都有,还有常用的物资,盐、糖、丝绸、棉布、成品药之类。伙房下面有冰窖和地窖,其中一个地窖里存有一些地瓜、土豆、南瓜、冬瓜、萝卜、干果,还有干肉、腊肠、腊肉,咸菜、咸鸭蛋、松花变蛋。冰窖里放着许多果子,主要是林檎、梨、柑桔、柿子、山楂之类易存放的。
大灾之年,出于谨慎,青衣君祠把后门用大石垒死,围墙加高了。现在祠内大约有六十多个人,八个护卫,负责看门、喂养狼群和海东青,夜间巡逻。四个厨娘两个帮工,负责伙食,客人要茶等工作。其余的全是花工,负责祠里的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长庚夫妇总管,囤下的这些物资,全部人吃上一年也没问题。
今年行情实在不好,花草只能卖到去年十分之一的价格,便宜有便宜的好处,去年没舍得下手的官宦文人,趁着价格便宜,购入一批又一批,甚至就拿来当了中秋节礼,送给外地的亲朋好友。不知道的,不还是当成珍贵的东西嘛。
长庚雇人把青衣君祠后面的秋果提前收了,按去年的例子,给自家亲朋好友送一些去。今年不同往年,粮食贵,水果更是不好买,大旱之下,很多种果树的人家产量大减,价格要得就贵。收到的人都感激不尽,连连道谢,都觉得王尚书这人不错。大灾将临,要是他们,未必舍得,有这么些好果子,趁机卖高价多好,肯定是一笔不错的收入。
吴王殿下问起桃花酒,长庚为难道:“回殿下,今年没有弄,大人说留着粮食赈灾呢,等年景好了再说。”不过,远在青州的女婿有眼色给送来一批西凤醉,前年的陈酿,味道出奇得好,吴王殿下这才满意了。
吴王妃这人真心不咋的,大灾之年,你收了人家的果菜和花草,不知感恩,还酸言冷语的,显得特别没品。吴王妃听说青州的王刺史兄弟派人送到一批粮食和蜜饯,还有一百二十只羊,三十头猪,分成三份,给王院长家一份孝敬祖母,给吴王府一份孝敬岳丈,给林家一份,替未婚妻孝敬外祖。她马上在家里发了疯,说什么,现在本妃是吴王正妃,本妃的娘家也算广平的外祖家。王雷身为吴王府的大女婿,送节礼怎能厚此薄彼,把杨家隔过去呢?
吴王殿下看了她就皱眉,出身弘弦农杨氏又如何,还不是一样的小肚鸡肠。叹口气对王妃道:“王妃,你小点声,叫人听见了笑话。你也是出身大家的,还要不要点脸了?你是继妃,广平是原配嫡女。再说,你对广平有什么恩德呀?她一个小女孩倚着未婚夫婿避灾呢,能给娘家送点粮食和物资就很好了,还想着管八杆子刚拨拉着的亲戚啊?你想得倒美。再说了,杨氏是大族,他们家的生意在都城首屈一指了,南李北杨,谁不知道啊,杨家还缺这点东西?要是有这想法,真让人瞧不起,天天一幅有便宜不占就睡不着觉的嘴脸,好像活不起了似的。”
吴王妃听了呜呜地哭,小女儿也跟着母妃哭嚎,听得吴王心烦气躁的。大灾之年,作为皇子每日忧心忡忡的,在朝里议论赈灾和预防民变的事,回到家里,还要面对王妃的无理取闹。就好像蜡烛两头燃烧,觉得身心俱疲,这时越发想起五娘的好处来。韩五娘年初就听了吴王的安排,从南粤购进一大批稻谷,囤在都城东南角吴王的一个秘密仓库里。
常久山暂住在都城的梁王府里,心急如焚,梁王已经派了几拨人来催他,赶紧搞到粮食和药品,龙州的旱情远比都城严重,百姓有些受不了,纷纷逃离故土。甭管什么地方,没有人就没有前途。他几次上书朝廷,父皇置之不理,都城也大旱呢,还有几个州也报了旱灾,皇帝也没法子呀。龙州本就是偏远之地,人烟少,荒地多,无论丰收年景还是遭遇大灾,也不会影响大局。
后宫的慈孝贤妃史清雅心头烦闷,这场大旱不知要持续多久,皇帝和众臣烦恼,百姓惶恐,她也得装出来姿态。她号召后宫在日常生活上尽量节俭,不许浪费。一面觉得是个绝佳的机会,找人联系了江南李家,让他们帮忙购置一大批米粮、丝绸、干果,秘密送到都城的李家仓库代为囤货。
十四皇子也有些焦急,他知道王尚书有本事,都传言他手里有粮。王氏举族迁徙,据说在三百里外建福寿村呢,给工匠的工钱都用粮食结算,工程进展得极快。上次想娶王尚书的独女王雪,让他家给拒了,心情不顺很久了。想直接让人拿下王雪,可那姑娘不见人影,连惜雪金玉店都暂时歇业了。他把自己的人手都撒出去,到处找王家小姐呢。
常久山此时有些黔驴技穷,他找过江南李家,李家说宫里的贤妃娘娘让他们家收粮。今年大范围旱灾,各地贵人都派人高价收粮,他们家现在也收不到粮呢。他找过南海何氏,何家说今年收的粮都给王氏族人了,王氏要全族迁移,挖井建村都需要用粮食结算,王氏族人自己也要吃用。毕竟是新结的亲家,也不好推脱,现在手里没粮。再问蜀地的吴家,说用手里的粮食和井盐,跟一个自称王元娘的商队女掌柜换了一些水果、茶叶和黄糖,还有一批牛羊。现在,吴家手里几乎没有余粮了,想要就得等明年夏收。
常久山听了这些消息,在住处分析了很久,粮食原来在王善先兄妹手里。南海何氏与王善先的庶妹结亲,确实是亲家关系,他们把粮给王氏,由谁掌管呢?王尚书在王氏族人中最出息,王氏族人举族搬迁,有可能是王尚书牵头。小北山产水果和蔬菜,王元娘极有可能是王大小姐,也就是前梁王妃,她在蜀地跟吴家换到大量的粮食,想干什么?管她想干什么,此时不勒索还待何时?
进入九月,温度降下来,不过天依旧是不怎么下雨,倒也不是滴雨不下,偶尔下一场小雨,只是难解旱情。都城里的私营粮店都关板了,无人酿酒,酒价过高,小酒馆也都不开了,只有官家的粮店还勉强开着,每天限量供应,价格是去年的三倍了。
青衣君祠今年照样在八月初就开办菊花展,十月初结束,门票只收两文钱。大灾之年,鲜花无用,拔了可惜,全当开放给大家看吧。要是相中了哪盆花,卖一盆是一盆。菊花是多年生的植物,现在贱价买走,好好养护。明年后年天气正常了,就不用再花高价买了。
常久山领着两个近随来了一趟青衣君祠,上主殿给神像上了香。他颇有兴致参观了一下青衣君祠,这几年王尚书陆续建设青衣君祠,又加盖了几组建筑,竟然有庭院深深的感觉。祠堂正殿前的大花池里种了一株大牡丹,说有十来年了,是园中的花王。此时自然只剩叶子,听说花王上面嫁接了几个不同品种,花开时有近百朵,颜色与品相不同,非常壮观。
后园中的牡丹清明时节都出售一部分了,价格比往年便宜一多半。此时来看,牡丹田中只剩一些留种的,花期已过,没什么可看的了。
中秋后,菊花也陆续开放,此时花开正艳,品种之多,不是亲眼瞧见都不相信。菊花价格只有往年的十分之一不到,有些贪便宜的人正在挑选。
同时展览的还有梅花盆景,精神也蛮精神的,还没到花期,连个花苞也没有,每盆的花盆上贴着品种名称。价格自然也是往年的十分之一,喜欢的人现在买是最划算的。
往年供应的桃花酒今年也停销,说依朝廷律法,停止用粮酿酒。
常久山上了后园的观景阁,要了一壶茶,一盘秋梨,一盘点心,竟然要价十贯钱,颇有些心痛。他付了茶钱,又放下几颗银豆子到茶盘上,问前来伺候的厨娘:“这位娘子,本官有一事相问,借住在这里的王元娘还在吗?”
那奉茶娘子收了银豆子,正色回答:“回大人,王娘子早就走了,据说去青州和密州了。都城大旱,不过青州和密州临海,没受旱灾影响。娘子擅长农事,可能去那边帮王家两位公子种明年的夏粮呢,估计年前能回来。”
常久山听了泄气,这是见不着王元娘的面了,真是不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