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西苑皇庄规模的浮岛海船,甲板能容纳整支军队操练,船身就像一座海岛。
还有各种建筑物林立,还可以将船体上部作为田地种植,想想就非常可怕。
若是真造出来,恐怕会让图特亚人以为是神明从天上降下的山岳,能够吓得瘫倒在地。
再看祭司们身后那片简陋的渔船码头,最大的木船也才两丈来长,船身被海水泡得发黑,木纹里嵌着经年累月的海盐,摇橹时木轴与船身摩擦,发出“吱呀吱呀”的呻吟,像随时会散架的老骨头。
把这些渔船跟大明舰船放在一起,宛如蝼蚁与大象站在同一平面,连比较的资格都没有。
若不是快应队的舰船先一步劈开海浪抵达这片海域,这些世代生活在岛屿上的人,恐怕永远困在“世界只有岛屿与周边海域”的认知里,不会知道外面的天地早已辽阔到超出想象——
就连快应队带来的“神族战车”,都比他们的渔船长出一截,那铁制的车身泛着冷光,不仅能在陆地上跑得比最快的鹿还快,到了近海还能像鱼一样灵活游弋,看得图特亚人一次次叩拜在地,额头磕出红印,只当是神明降下的恩赐。
航海之事,历来有不成文的规矩:
传统航线总要贴着大陆架走,尽量靠近海岸线。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
一旦遇上翻涌的海洋风暴,黑沉沉的云层压下来时,船队能迅速驶向岸边的避风港,减少船毁人亡的风险。
如今正在远航的欧洲联合舰队,走的就是这条稳妥的老路:
他们沿着非洲蜿蜒的海岸线慢慢向南,绕过风浪险恶、常年刮着狂风的好望角后,再转向马达加斯加方向,等抵达摩加迪沙补充淡水与粮食、让船员们休整完毕,才会掉转船头向东,穿过风平浪静的阿拉伯海,最终抵达印度西岸的港口。
可卢九德偏不按常理出牌。
他率领的船队没有循规蹈矩地贴着海岸线航行,而是从郑和港直接扬帆西行,伪装的船帆被海风鼓得满满当当,一路乘风破浪,只用了欧洲舰队一半的时间就抵达马达加斯加东南海域,随后又毅然转向西南航行,船头劈开深蓝色的海水,留下长长的白色航迹。
有趣的是,就在卢九德的船队在马达加斯加东南海面调整航向、船员们忙着检查船锚的时候,欧洲联合舰队恰好慢悠悠地航行到了马达加斯加西部的海峡里——
他们的船速慢了许多,船员们还在甲板上悠闲地晾晒衣物,全然不知隔着一座岛屿的另一侧,正有一支风格迥异的舰队驶过。
两支船队走在完全不同的航线上,却像被命运牵引着,在同一时间出现在这片海域,只差一场海风,就能看见彼此的船帆。
若是卢九德当初松口,愿意循着海岸线慢慢航行,两支舰队大概率会在马达加斯加附近的海域撞个正着——
以大明舰队那坚不可摧的钢板船身、射程远超欧洲火炮的平射大炮,欧洲联合舰队恐怕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要在这里折戟沉沙,连阿拉伯海的影子都见不着。
幸好命运偏了头,像故意错开两条平行线似的,双方终究没能遇上,才让这支满是傲气的联合舰队,暂时保住了完整的编制,还在无知中继续向着东方航行。
卢九德没再多想那些错过的交锋,只站在旗舰的船楼上,望着西南方向的海平面,挥手令舰队继续挺进。
他手里的航线图早已画得清清楚楚:
先顶着洋流,直接绕过昆洲南部那片荒无人烟的陆地,等避开暗礁区后,再掉转船头向北航行。
这趟行程的第一站目标很明确——
要先把汤若望所属神谕会的成员,安全送到葡萄牙的里斯本港;
等这批人带着宗教典籍下船,再接着护送高宇顺、朱慈炤的走私团,把他们和满船的丝绸、瓷器送到指定的海外据点。
等所有人都送达后,舰队还会兵分两路:
主力船队随他北上冰岛,找一处背风、能抵御严寒的海湾搭建营地,先把电报站立起来,这样不管是葡萄牙那边的神谕会,还是走私团所在的据点,只要发一封电报,就能随时获得支援;
而刘大炮则会领着另一支分队,带着测绘仪器去往不列颠群岛附近,沿着海岸线一点点测量水深、记录暗礁位置,把每一处海湾、每一片沙滩的细节都精准记在图纸上,为后续的航行铺路。
另一边,欧洲八国联合舰队已经顺利驶入了阿拉伯海。
从出航到现在,一路上竟是出奇的风平浪静,连一次小规模的海盗袭扰都没遇上——
那些平日里在印度洋游荡的海盗,远远看见这支挂着八个国家旗帜、密密麻麻排列的舰队,早就吓得躲进了偏僻的海湾。
各国的舰长们对此习以为常,纷纷站在船舷边,手按佩剑看着自家整齐排列的战舰,眼神里满是自负。
有位不列颠舰长端着红酒,跟身旁的年轻军官闲聊,语气里带着毫不掩饰的狂妄:
“咱们这趟不过是去印度对付些不知所谓的未知生物,算不得什么硬仗!
要是直接开去遥远的东方,凭着咱们的火炮和士兵,定能一举拿下大明!”
话虽如此,没人急着立刻改变计划,所有人都默认了既定路线:
先解决印度那片领地的麻烦,把当地的资源牢牢抓在手里,再挥师东进,穿过马六甲海峡,把那个曾经既神秘又强大的东方古国,彻底纳入大不列颠的治下。
到时候,不仅要抢来无尽的土地和财富,还要让传教士们走在最前面,把上帝的福音送过去,逼着那些黄皮肤的人跪拜在教堂里,献上他们全部的忠诚。
不列颠旗舰的主甲板上,鎏金水晶灯的光芒透过圆形舷窗,在猩红地毯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空气中混着香槟的气泡香与女士香水的馥郁,一场盛大的酒会正闹得沸沸扬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