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若望见此情形,认为机不可失,便向高宇顺提议:
\"何不让更多的天主教徒参与进来?
他们熟悉教义,或可助我们一臂之力。\"
作为大明“耶稣会”实际领袖,汤若望的提议很有说服力,只要皇帝陛下同意,他就可以发召集令!
朱有建对这群人的狂热颇感兴趣,当即令王德化持谕令前往各大城池,召集\"耶稣会\"成员前来研究院共同参研。
他将天文科旁的一座楼改名为\"神谕科\",作为《乾坤圣德经》的专门研究机构。
对于这项研究能否产出成果,朱有建其实并不抱太大期望。
说来讽刺,《乾坤圣德经》虽出自他手,但成书后他再翻阅时,竟发现许多繁体字已认不全,不少语句晦涩难懂,甚至不知所云。
作为原着作者,这种感觉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只是这番心思,他却无处诉说。
与此同时,南洋使团的到来,对于大明这几年的了解,让他们看到了帝国衰微。
安南使团的表现尤为明显——
这个早已脱离大明、恢复蕃国地位的国家,其使臣仍以\"明人\"自居,他们居然认为自己才是正统,北朝衰微,他们理应框扶大明。
交谈间,安南国主流露的忧虑更是直白:
\"北朝这十五年来国力每况愈下,流寇四起,内忧外患。
我等虽已独立,却是大明正溯,不可让我大明衰落。\"
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浇在高宇顺等人发热的头上。
交趾早就脱离大明自治,居然以正统自居,之前他们尚以为,是真将大明作为天朝上国朝觐。
占城使团的朝觐,与其他南洋国家有着本质的不同。
这个饱受西洋殖民者蹂躏的国家,民众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他们此次进京,表面上是例行朝贡,实则暗藏求援之意——
希望这个曾经的天朝上国能伸出援手,助他们摆脱西洋人的枷锁。
交趾独立后,经过几十年发展,一举吞并占城,将占城变成名义上的安南国土。
荷兰人的占领与扶持,如今占城好像又独立出去了,可惜占城人不这样认为,如果是为了稻米还好说;
偏偏荷兰人看中的是矿产与人口,大量的占城人被强制去开矿,令占城小王室很屈辱。
吕宋使臣的眼神则复杂得多。
这个由南宋遗民建立的政权,对故土怀有难以割舍的情愫。
他们对大明内部的流寇之乱漠不关心,却时刻关注着关外鞑靼的动向。
\"汉人当真失去天眷了吗?\"
使臣私下议论时,眼中闪烁着忧虑。
他们愿意提供援助,可惜大明皇帝总是端着天朝架子,一次次拒绝他们的好意。
令他们一直都很苦恼,若是大明倒下,关外鞑子重新入主中原,吕宋该何去何从?
吕宋人对西班牙殖民者的暴行记忆犹新。
大明万历皇帝的介入,曾让他们免于灭族之灾。
因此,这个国家的使臣最是热切,期盼大明能重现三宝太监时代的辉煌——
那时南洋海域,何曾见过西方人的踪影?
话确实不假,可惜三宝太监沉迷于万邦来朝的虚假繁荣里,只要是有人的海岛,就给人家落蕃立司;
记录下来的蕃国三百多,其实很多蕃国地盘与州县差不多大。
为了欧罗巴人,居然从好望角翻过去,从西班牙到挪威,都给了蕃国待遇,英吉利居然是宣慰司,真是太离谱了。
南洋有永乐大陆,极东黄金洲碰到宋人遗民,居然给了夏宋的属国待遇;
也就黄金洲没绕过去,要不然早就有了地球环形壮举了。
渤泥使团则一如既往地单纯。
从北宋至今,这个国家年年来朝,风雨无阻。
在他们看来,上国就是上国,谁主政都无所谓。
西班牙殖民者占领他们的国土?
无所谓,只要不灭国就行。
用些不值钱的土产换回大量财富,供国王挥霍,这买卖很划算。
南洋诸岛国的思维方式出奇地一致。
香料、鸟粪、甘蔗、橡胶、石油——
这些在西方人眼中价值连城的资源,在土着们看来不过是些无用之物。
他们想不明白,那些红毛、黄毛的洋人为何要为此争得头破血流。
唯独金鸡纳树制成的金鸡纳霜有些用处,可以治疗疟疾,除此,也就能果腹的粮食可入眼。
朱有建与西方殖民者的想法不谋而合:
大明同样需要这些战略资源。
但他的手段更为激进——
直接派遣海盗劫掠西方人的运输船!
卢九德带走的清单上,详细记载着需要夺取的物资:
香料、橡胶、甘蔗、金鸡纳霜、鸟粪(磷矿)与石油。
更令朱有建心动的是清单末尾的玉米——
这种来自美洲的作物,或许能解决大明的粮食问题。
他制作了《海疆录》,将太平洋上所有的小岛标注上,一些记忆中的矿产资源,也记录在上面;
还有一些火山岛,特别做了标记,硫磺很多,可以开采装运回大明。
朱有建最近颇为烦恼,南洋诸国使团抵达京城,可该在何处接见却让他犯了难。
若在紫禁城金銮殿接见,虽显隆重,但势必得在养心殿住上好几天——
那里环境实在糟糕,他实在不愿回去受罪。
若是在西苑乾极殿接见,倒也清净,只是有些远,天朝上国的气度应该是照顾蕃国!
思来想去,朱有建干脆下旨建造一座迎宾楼,选址在挂甲屯北,远离喧嚣的工坊区。
与此同时,他还在西苑东北方位划出一片空地,命人建造演武场——
他打算借使团来访之机,举行一场盛大的军事演习,好好展示大明的“军威”。
对此,王承恩、王德化、高宇顺与方正化摩拳擦掌,很以为有必要让蕃国看看宗主国的军事力量;
这才更有说服力,殊不知他们的主子却有其他想法。
演习内容已精心挑选,将由“快应队”军演:
骑兵冲锋、二段连弩齐射、手雷投掷,攻城掠地。
至于平射炮、加农炮、震天雷、连珠铳、五眼转铳等新式火器,则被严格保密。
毕竟海师即将展开劫掠行动,这些武器日后都要派上用场,若是提前暴露,岂不是说海盗有大明官方背景?
\"快应队\"的军装设计独具匠心。
紧束的宽腰带圆领式样,颇有些现代军装的韵味。
青灰色布料为底,胸前绣着大明五彩徽章,背后则是栩栩如生的类鱼鳞甲图案——
虽非真甲,但三彩立体的绣工让整套服装显得威风凛凛。
战靴采用马皮制作,黑、灰、青三色渐变,靴筒上还饰有金色虎纹。
头盔同样是马皮所制,尖顶宽檐,上面压铸着腾虎图案。
面甲采用半覆式设计,红色渐变,中间颜色最深,既威严又实用。
军旗也是新制,三种腾虎战旗更是点睛之笔:
三角旗、长幡旗、方旗,皆是白底赤虎,九颗红色星斗环绕着啸聚山林的虎头图案——
既彰显威严,又暗合\"快应队\"的凶悍气质。
值得一提的是,\"快应队\"的成员个个都是三十岁上下的青壮,经过战火洗礼,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肃杀铁血之气。
加之他们研习了\"新编三十六计\",那种\"猥琐的彪悍\"气质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相比之下,孙守法、马进山率领的卫所兵就显得逊色许多——
他们只能作为观众,在一旁观摩这场军事盛宴。
从心理上看,二位总督心理有些不平衡,但是就实战而言,“快应队”的表现确实比他们强许多,这是事实,无可争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