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一笔。”她轻声重复着自己说过的话,眼中透出一抹冷意。
就在她准备回公司处理手头事务时,陆景行忽然开口:“我明天要去一趟瑞士。”
她一怔,转头看向他。
“陆振邦的海外资产正在迅速转移。”陆景行语气沉稳,目光坚定,“那份与赵工家属有关的信托协议原始文件,必须拿到。”
林疏桐心头一紧。
赵工是当年那起工程事故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家属曾收过一笔不明来源的资金。
如果能证明这笔资金来自陆振邦,那就意味着他涉嫌操纵项目审批、利益输送甚至掩盖真相。
“你一个人去?”她问。
“私人律师和高律师会一起。”陆景行顿了顿,从西装内袋取出一枚小巧的U盘递给她,“这里面是所有电子证据的备份,一旦我联系不上你超过48小时,就立刻启动公开程序。”
林疏桐接过U盘,指尖微微收紧。
她看着他,郑重道:“那你一定要小心行事。”
陆景行点点头,握住她的手,掌心传来的温度让她心头一颤。
“等我回来。”他说。
夜色降临,林疏桐回到办公室,将U盘妥善藏好后,开始整理接下来的工作。
她没有闲着,反而利用这段时间重新梳理建筑协会的历史档案。
那些尘封多年的资料里,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深夜,办公室只剩她一人,灯光下,她翻阅着一份关于当年工程事故调查组成员名单的旧档。
忽然,一个名字映入眼帘——
周文斌。
她瞳孔微缩。
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他是陆振邦的大学同窗,毕业后进入一家独立检测机构,如今已是该机构的技术总监。
“如果是他……”她低声呢喃。
她回忆起那次听证会上,某些模糊的证词似乎都是通过这家机构提交的,而周文斌的名字也曾在相关记录中一闪而过。
如果他真的参与其中,那这份报告的真实性就有待商榷。
林疏桐合上档案,眼神逐渐坚定。
她决定以项目合作的名义接触对方。
第二天清晨,她便以“某重点工程项目需要第三方评估”为由,约见周文斌。
对方很快答应,态度热情得令人意外。
但她没有掉以轻心。
与此同时,陆景行已抵达苏黎世。
机场外,高律师和私人律师已在等候。
他们此行的目标明确:找到那份隐藏在海外的信托协议,并追查赵工家属背后的真正资金流向。
“已经安排好见面人。”高律师低声说道,“对方是瑞士一家老牌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曾经代理过多起跨境信托案件。”
陆景行点头,神色冷静。
几小时后,在一间低调却不失奢华的会议室里,陆景行终于拿到了那份信托合同的复印件。
泛黄的纸张上,签名清晰可见,金额触目惊心。
他翻开合同细节,眉头越皱越紧。
“还有一个邮件备份。”私人律师提醒道,“我们已经设法恢复部分被删除的数据。”
陆景行沉默地看着屏幕缓缓加载出来的内容,心跳仿佛漏了一拍。
那些字句之间,藏着一段足以撼动整个陆氏集团的秘密……
他深吸一口气,握紧拳头。
这一趟,值得。
而在万里之外,林疏桐正坐在会议室内,等待周文斌的到来。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进来,映照在她的侧脸。
她不知道,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瑞士苏黎世的夜色冷冽,空气中夹杂着一丝金属般的寒意。
陆景行坐在酒店套房内,桌上摊开的是那张泛黄却足以掀起滔天巨浪的信托合同复印件。
私人律师和高律师一左一右站着,气氛凝重得几乎要压碎人的呼吸。
“合同上的签名已经比对无误。”私人律师低声说道,“是赵工妻子的笔迹,而资金流向最终指向了一个离岸账户,账户所有人……是陆振邦。”
陆景行目光沉静,手指轻轻抚过纸面的一角,仿佛能透过这薄薄的纸张触碰到当年那些被掩盖的真相。
“邮件恢复情况呢?”他问。
高律师打开笔记本电脑,调出刚刚恢复的部分内容:“这是部分备份数据中的往来邮件,最早一封是在事故发生的前半年,陆振邦与赵工妻子之间有数次密谈记录,涉及一笔‘保密费’。此外……”他顿了顿,眼神变得复杂,“还有关于项目审批流程中的一些‘特别关照’安排。”
空气陡然凝固。
这些证据一旦公开,不仅意味着陆振邦涉嫌工程腐败、利益输送,更牵扯到他对一起重大安全事故的知情不报,甚至蓄意掩盖。
“我们的时间不多。”陆景行站起身,声音低沉却坚定,“陆振邦不会坐以待毙,他在国内一定也在动作。”
话音未落,手机响起。
来电显示——高律师。
“陆总。”电话里传来略显急促的声音,“我们刚接到一个消息:有人试图贿赂周医生,修改你弟弟的医疗记录。”
陆景行脸色瞬间阴沉下来,眉间拧成一个深锁。
“目的呢?”他问,语气冷静得可怕。
“暂时不清楚,但从行为来看,对方可能想通过影响诊断报告来施加压力,甚至制造某种‘意外’。”高律师压低声音,“我已经让私人安保团队介入,立刻更换医院安保配置,并通知警方立案调查。”
陆景行沉默片刻,缓缓闭上眼,再睁开时,眸底已燃起怒火。
林疏桐为了救她弟弟,不惜签下隐婚协议;如今,陆振邦竟连一个病人都不放过?
“查清楚是谁动的手。”他声音冰冷如刀,“我要让他们知道,动她的人,没有好下场。”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应诺。
挂断后,陆景行站在窗边,望着夜幕下的城市灯火,心中却只有一个念头:这一局,他已经准备好了收官。
翌日傍晚,飞机降落在A市机场。
陆景行一下飞机便径直驱车回家,林疏桐早已在客厅等他。
她穿着一身素净的米色针织衫,长发微卷,静静坐在沙发边。
听到门响,她抬头看向他,眼中掠过一抹担忧。
“顺利吗?”她问。
陆景行将手中的文件袋放在茶几上,拉开拉链,取出一叠厚厚的资料,推到她面前。
“证据完整。”他简短地说。
林疏桐翻开第一页,视线迅速扫过,越看神情越凝重。
她的指尖微微收紧,呼吸也逐渐变缓。
“他在事故发生前就掌握了所有风险点,还安排了后续的利益补偿方案……这不是疏忽,是故意。”她低声说,语气温凉如水,“这种操作,不仅违反行业规范,更是刑事犯罪。”
“所以,”陆景行注视着她,“这次,他逃不掉了。”
林疏桐抬起头,看着他的眼睛,良久,轻声道:“谢谢你,为我做这么多。”
她以为自己会因为胜利的到来而松一口气,可内心深处,反而有一种说不出的沉重。
“不是为你。”陆景行却摇了摇头,声音低哑,“是我欠你的。”
他伸出手,握住她的手,掌心温度灼热,“从那天你在医院签下协议开始,我就知道,我不能再让你一个人扛。”
林疏桐怔住,心头某处柔软的地方忽然被击中。
但她很快回神,理智占据上风:“接下来怎么办?”
“明天我会把证据交给内部调查组,同时启动法律程序。”陆景行回答,“但在此之前,我还需要一个关键人物的证词。”
“谁?”她问。
陆景行顿了顿,才缓缓道:“陈教授——当年事故调查组的核心成员之一。”
林疏桐瞳孔微缩,心中一震。
这个名字她并不陌生。
她是建筑设计师,曾参与多个大型项目的结构评估工作,自然接触过不少权威专家。
而陈教授正是当时业内极具话语权的技术泰斗,也是那次事故调查组的关键执笔者。
如果能找到他作证……
“你打算怎么做?”她问。
陆景行看了她一眼,眼神意味深长:“我准备请你去见他一面。”
林疏桐愣住。
下一秒,她反应过来——
他是让她,按计划接触那位检测机构负责人。
她低头看着桌上的证据材料,思绪翻涌。
风暴尚未结束,真正的对决,才刚刚拉开序幕。
林疏桐站在会议室外的走廊上,深吸了一口气。
今天是她约见陈教授的日子。
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来,映得她的侧脸微微发亮。
她低头看了眼手表,距离约定时间还有十分钟。
会议室布置得很简单,长桌、投影仪、几份项目图纸和笔记本电脑已经摆放整齐。
这是她为了掩人耳目,临时申请的一个合作评审项目的一部分——表面上,她是邀请业内权威来为一个即将动工的新项目做结构安全评估;实际上,她要做的,是一场精心布局的“取证行动”。
门被轻轻推开,一位身穿灰西装、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者走了进来。
“林工。”他朝她点了点头,目光温和,“久仰了。”
“陈教授。”林疏桐站起身,伸手与他相握,“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过来。”
两人落座,几句客套话之后,气氛逐渐放松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