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莫一盏茶的功夫,议论声稍歇。
李世民打断众人,斩钉截铁道:“此宝朕已亲验!西突厥各部见之,必起滔天波澜!众卿不必再疑!”
这时,韩瑗终于忍不住问道:“陛下……您调幽州五十万大军前往边境,莫非……意在攻打西突厥?”
此言一出,犹如石破天惊!
许多原本还有些懵懂的大臣瞬间反应过来,脸色骤变!
是啊,对付吐谷浑联军,何须动用如此庞大的兵力?
陛下的目标,分明是西突厥!
李世民目光沉静,缓缓道:“不错!”
虽然不少人已隐约猜到,但当皇帝亲口确认,整个甘露殿依旧被巨大的震惊所笼罩!绝大多数大臣的眉头都紧紧锁在了一起。
西突厥近十年间并未与大唐发生大的冲突。师出无名啊!
况且,眼下大唐正面临吐谷浑三国联军的威胁。即便一切顺利,同时与如此多势力开战,也必然极为吃力!
短短一年之内,大唐已接连经历两场大战。若再与西突厥开战,其规模必将远超之前!一年数战,国库民力如何支撑?
这绝非善策!
陛下……是否太过急进了?
唐俭略作思索,开口道:
“陛下,此事还须慎之又慎。”
“西突厥如今正是强盛之时,兵锋锐利,近些年与我大唐也相处和睦。”
“此时开战,恐非良机。”
“不如再等几年,待我大唐养足精神,再行征讨亦不为迟。”
唐俭言罢,朝堂上不少大臣点头称是。
“确是如此,不可再轻启战端!”
“前番两场大胜,已足够我朝休养数年!”
“臣以为,击溃那三国联军足矣。”
“待我大唐凯旋,西突厥或许自会归顺。”
“如此,兵不血刃便可震慑西突厥。”
这些言论听着在理,引得更多朝臣附和。
然而,李世民断然否决:
“朕所求,非其归顺!”
“唯有铁骑踏平之地,方为大唐疆土!”
“纵使彼等愿降,朕亦不受!非以大唐兵锋扫平西突厥不可!”
“唯此,方能真正掌控其地。”
“此乃天赐良机,趁其内乱,一举荡平!”
“若待数年后,再伐西突厥,必致国力虚耗!”
“朕意已决,无需再议!”
天子既已如此决断,群臣噤若寒蝉。
李世民亦不作解释。
眼下,那泛着幽蓝光芒的狼图腾秘事,尚不能公之于众。
众臣忧虑,情有可原。
待得两月之后,草原诸部必生大乱,那时群臣自会明白。
此时,高士廉上前一步,拱手道:
“陛下,臣尚有一虑。”
“即便拿下西突厥,臣恐治理不易。”
“阿尔金草原辽阔如海,疆域几与我大唐相仿。”
“如今朝廷官员本就不足,更有部分已派驻高句丽!”
闻听此言,李世民才猛然意识到此难。
官员短缺,确是燃眉之急!
攻下西突厥,须即刻遣官治理。
否则,不出两年,那些草原部族便可能死灰复燃。
若如此,此战岂非徒劳?
思忖片刻,李世民问道:
“今岁科举,取士几何?”
高士廉拱手回禀:
“春闱取进士五十人,现已分派各州县赴任。”
“今冬科考,预计可取几人?”李世民追问。
高士廉估算片刻,答道:
“约是春闱两倍,百人上下。”
仅得百人?!
这远远不够!
李世民顿觉额角青筋隐跳。
虽较前些年已是大增——贞观三年,全年不过取士二十人!
如今,科举改制方一年,录取人数已翻数倍!
然书籍尚未广布,显着成效尚需数年之功。
可眼下的大唐,最缺的便是时间。
李世民再问:
“卿等以为,沿用安西都护府之策可行否?”
陈迎新所献“羊毛之策”,于东突厥试行一年,成效颇佳,其部安稳,未见异动。
西突厥与东突厥情形相仿,皆以游牧为生。
此法不知能否再用?
群臣闻言,皆陷入沉思。
长孙无忌出列道:
“陛下,臣以为不妥。”
“大唐人口有限,东突厥所供羊毛,已足民间用度。”
“若西突厥再行此法,恐致羊毛堆积如山。”
“那卿可有良策?”李世民问道。
长孙无忌摇头,直言:
“陛下,臣暂无良策。”
见其余大臣亦无言以对,李世民眉头紧锁。
甘露殿内,再度一片沉寂。
大唐群臣虽皆一时之选,然终究受制于时势,所能想出的法子,实在有限。
唯一之途,仍是遣官或驻军。
历朝历代,莫不如此。
当日陈迎新所献治理东突厥之策,已属惊世骇俗,其法之新,按常理需待千年方出。
群臣能接受已属不易,要他们举一反三,想出类似西突厥之策,更是难上加难。
见群臣议不出结果,李世民决断道:
“此事暂且搁议。”
“先拿下西突厥再说!”
“朕再思虑些时日。”
见圣意已不可转圜,群臣亦不再多言。
近来数次征伐,皆是陛下乾纲独断,然结果却为大唐带来累累硕果!
观陛下胸有成竹,想必定能克复西突厥!
至于日后治理之难,容后再议。
毕竟战事结束亦需数月。
若真无良策,暂取羁縻之策!
总好过放任自流!
收拾一头病虎,总强于面对一头猛虎。
李世民心中暗忖,若实在想不出法子,便再去一趟河西村。
那陈迎新奇谋百出,无所不能!
治理西突厥之策,他定有妙法!
攻打西突厥之策既定,大唐这台庞大机器轰然运转。
一道道旨意飞速颁下。
幽州五十万大军,枕戈待旦。
不止于此,连正班师回朝的侯君集大军,亦转道直指凉州。
此番大唐尽起精锐,欲发兵百万,直指西突厥!
唯一目标,便是彻底击溃西突厥王庭,将其广袤疆土,尽数纳入大唐版图!
朝堂上下,文武百官各司其职,一片繁忙。那远在河西村的奇人陈迎新,亦未曾停歇。
此番战事,也给他敲响了警钟。
大唐铁骑虽锐,弊端亦显!
最着者,便是甲胄过沉!
此乃兵马之大累!
粮草消耗,亦随之剧增!
一旦粮秣不济,激战半日,便需休整两日!
否则,战马力竭难复。
那段时日,便只能固守。
大唐这些年的对外征伐,多为速战速决,最长亦不过三月。
根由便在于粮草!
未能趁胜拓土,实为后世遗患。
如今,大唐粮仓充盈,自是不愁。
然此情形,亦有隐忧!
那便是所需转运之粮秣,数量太过庞大!
转运、看护,耗费人力物力无数!
单是运粮,便需数月之功,更需重兵押送!
耗损甚巨!
近几次战事,皆在边境左近,此法尚可支撑。
然眼看边境将定,若欲再图远略,此法断不可行!
日后若兵指中亚、欧陆,此弊必成桎梏。
遥想当年成吉思汗铁骑直抵黑海之滨,其要诀便是草原轻骑,辎重甚简,以战养战,打到何处抢到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