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都督府内的正房中烛火摇曳。
李世民斜倚在榻上,半阖着眼,似在养神。外面朔风扫过积雪,发出一阵‘沙沙’声。
正他微微蹙眉,此时他面色略显苍白,却无病容。
眉宇间仍凝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案头一盏热茶氤氲着白雾,袅袅升起。
这时外面传来尉迟敬德的声音:“陛下,在休息吗?”
“哦?敬德来了。”睁开半阖双眼:“进来说话。”
随着房门推开,外面冷风吹来,但并未让李世民感到寒冷,因为他的房间里摆了八个蜂窝煤炉。
尉迟敬德进来后,感受到房间内温度,不由摘下头盔。
“哈哈,要说这蜂窝煤可真是好东西,也不知道太子是怎么想出来的。”
这话其实是有些反忌的,但他尉迟敬德偏偏能说,而且李世民也不会猜忌他。
李世民果然并无露出任何不悦之色,而是目光看着大厅中间烧的火红的蜂窝煤,语气有些怅然。
“是啊,这蜂窝煤获取容易、制用简便,而且燃之耐久,今岁幽州百姓可免冻馁之苦,让朕心甚慰。”
因为屋中温度实在太高,尉迟敬德额头不由生出一层细汗,直接将身上大氅解下,随意放在一旁桌案上。
“陛下,有这蜂窝煤,咱们进军辽东,可容易多了,而且后勤部队也不需携带引火取暖之物。”
“是啊,确实如此。”
李世民说完,双眼有些发直觉,心中说不上是什么滋味。
尉迟敬德见他久不说话,不由问道:“陛下这是怎么了?是担心辽东之战吗?”
“啊?不是。”被话音一提,不由回过神来,随之自信一笑:“区区高句丽,朕有何担心。”
说着从床榻上起身,虽天气寒冷,但屋子温度很高,所以他只穿了一件单衣。
走到距离最近的蜂窝煤炉旁:“而且现在有此物在,更无需担心了。”
尉迟敬德听到这话眼睛不易察觉的动了一下。
他这次过来,可是带着其他几人交给他的任务来了。
而后目光微微扫视了一下李世民神色,然后故作无所谓的语气。
“陛下,您这这东西这么好,今天又有大寒,是否普及天下啊?”
“哈哈...。”李世民突然笑了起来,随后声音平静:“敬德,这话可不像你能说出来的,是别人教你的吧?”
“这...,臣只是随口...。”
抬手打断,而后转头看向他,语气悲戚之中,带着一股傲然。
\"朕确实做错过一些事情,但朕绝不是小人。李承乾谋反作乱,其罪当诛,但他发明的东西,功在社稷,这点朕是承认的。\"
他的语气开始还正常,但说到最终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复杂,长叹了一口气。
“如...,好了,朕一会让人传旨回长安,让房玄龄等人向全国推广蜂窝煤!”
这份心胸,让尉迟敬德这个行伍出身的粗人,不由生出感叹。
“陛下,臣说一句实话...,诸多皇子中还是太子最...。”
“好了!”李世民突然厉喝一声:“剩下话,就别说了!”
语气突然软了下来:“朕是为你好,将来你会明白的。”
尉迟敬德虽不明具体意思,但隐约也能猜到。
“臣,明白。”
“明白就好。”说着摆了摆手:“去把2他们都叫来,朕要安排进军方略。”
其实李道宗为首的诸将,就在都督府外面,没一会功夫,众人便来到都督府大厅,而后分列两旁。
没一会,李世民便从后面缓步而来,随行还有亲兵拿着十来个蜂窝煤炉。
“诸位,坐吧。”说完自己在首座坐下,众将这才纷纷落座。
李世民用兵向来雷厉风行,每当战事将起,往往只消三言两语,便能定下全局方略。
“李道宗为辽东行军大总管,张俭为行军总管,率领两千骑兵绕路敌后。”
二人立刻起身,拱手:“遵旨。”
“记住!”他目光爆出锐利之色:“记住,你们的不是去袭扰敌军粮道,而是大唐征讨高句丽的先锋!”
说着走向一旁意图,手指轻点:“玄菟!是你们此战目标。”
二人是真没想到,李世民竟是要直接进攻,都不由神色微凛,但也没什么惧色。
“明白!”
“秦琼、尉迟敬德,你二人率领五百骑兵,与道宗他们同行,你们意在截断高句丽溃退之兵。”
“契苾何力、那社尔,十日后你们本部兵马会到,到时率军增援前线。”
“牛进达、段志玄,你二人和朕一起率领剩余人马,在后日以火药破高句丽大营!”
“遵旨!”众人全部起身,拱手,声音铿锵有力,杀伐之气十足。
十日后,一路颠簸的李承乾终于望见了太原城的轮廓。
夕阳的余晖洒在满是积雪的的城墙上,仿佛让周遭的寒冷都弱了不少。
“陛下,我们到了。”蒋师仁策马上前,声音里带着几分如释重负。
李承乾掀开车帘,熟悉的城郭映入眼帘,让他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幽州之行,几经生死,让他整个人看着有稳重了不少,隐隐已具有一位真正帝王该有的威严。
走出车厢,微微抬头,声音中满是激昂。
“太原!会是朕拿下整个亚洲的起点之地!它会在朕的带领下成为大唐军工核心!”
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怎的,说完这番话,连日颠簸带来的腰背酸痛似乎瞬间减轻了大半。
长孙无忌等重臣,早已在城门口等候,文武分列旁边。
这些日子他们可忙坏了,虽每个人都面有疲惫,但精神头都不错。
甚至有些人,这些日子都有些恍惚。
一样的太原城,一样的起兵造反,和二十五年前起兵反隋时简直一模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