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年间,清河县来了一位新知县,名叫赵德。此人贪婪成性、心狠手辣,一上任便与当地的富商勾结,巧立名目,横征暴敛。他设立了各种苛捐杂税,什么“水税”“粪税”,甚至百姓家养的鸡鸭下蛋也要交“蛋税”。清河县的百姓们被压榨得苦不堪言,许多人家为了交税,变卖了家产,流离失所。
然而,这赵德却丝毫没有收敛之意,反而变本加厉。他为了给自己修建豪华的府邸,强行征用百姓的土地,拆毁民房。稍有不从者,便会被打得皮开肉绽,投入大牢。一时间,清河县乌烟瘴气,百姓们怨声载道,却又敢怒不敢言。
或许是作恶太多,报应来得也快。这赵德突然患上了一种奇怪的眼疾,双眼红肿疼痛,视线模糊,看东西就像隔着一层雾,还时常流出脓水,散发着令人作呕的气味。他请遍了县里所有的郎中,吃了无数的汤药,可病情却丝毫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
就在赵德为眼疾痛苦不堪、四处寻医问药之时,济公云游到了清河县。他听闻了赵德的恶行以及百姓们的悲惨遭遇,心中暗暗决定要教训一下这个贪官,为百姓们出一口恶气。
济公穿着一件破破烂烂的僧袍,脚蹬一双露出脚趾的草鞋,手里拿着一把缺了口的蒲扇,疯疯癫癫地走进了赵德的府邸。门卫看到他这副模样,以为是哪来的疯乞丐,便想将他赶走。济公却大声喊道:“我乃活佛济公,听闻知县大人身患眼疾,特来为他医治!”
门卫一听是济公,心中有些害怕,不敢擅自阻拦,便连忙跑去向赵德禀报。赵德正为眼疾发愁,听闻济公前来,心中又惊又喜。惊的是这济公神通广大,自己平日里作恶多端,怕他来兴师问罪;喜的是或许这活佛真有办法治好自己的眼疾。于是,他赶忙让门卫将济公请了进来。
济公走进赵德的房间,只见赵德躺在床上,双眼蒙着一块黑布,不停地呻吟着。济公嘿嘿一笑,说:“赵大人,你这眼疾可不简单呐,乃是平日里作恶太多,老天爷给你的惩罚啊!”
赵德听了,心中一惊,但为了眼疾能好,他还是强忍着怒气,说:“济公大师,过往之事是我糊涂,还望大师大人有大量,不计前嫌,救我一命。只要能治好我的眼疾,我定当重重酬谢!”
济公摇了摇头,说:“赵大人,贫僧云游四方,视钱财如粪土。不过,你若想治好眼疾,须得答应贫僧三个条件。”
赵德连忙问道:“大师但说无妨,只要我能做到的,一定答应!”
济公伸出一根手指,说:“第一,你要免去清河县所有苛捐杂税,让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
赵德听了,心中有些不舍,但为了自己的眼睛,他还是咬了咬牙,说:“好,我答应。”
济公又伸出第二根手指,说:“第二,你要归还强行征用百姓的土地,赔偿他们因拆毁民房所遭受的损失。”
赵德皱了皱眉头,犹豫了一下,但看到济公那坚定的眼神,还是点了点头,说:“行,我也答应。”
济公接着伸出第三根手指,说:“第三,从今往后,你要改过自新,做一个清正廉洁、爱民如子的好官。若你再敢为非作歹,贫僧定不饶你!”
赵德心中虽然一百个不情愿,但此时他有求于济公,只能硬着头皮答应道:“好,我都答应大师。”
济公见赵德答应了三个条件,便点了点头,说:“那好吧,贫僧这就为你医治眼疾。”
只见济公从怀里掏出一颗黑乎乎的药丸,递给赵德,说:“把这药丸吃下去。”
赵德接过药丸,犹豫了一下,但还是闭着眼睛吞了下去。刚一咽下,他就觉得一股刺鼻的气味直冲脑门,忍不住呕吐起来。济公却笑着说:“赵大人,莫吐莫吐,这药丸虽臭,却能药到病除。”
接着,济公又让赵德打来一盆清水,他从怀里掏出一块脏兮兮的布,在清水里泡了泡,然后敷在赵德的双眼上。赵德只觉得一阵清凉,疼痛顿时减轻了许多。
过了一会儿,济公揭下布,说:“赵大人,你睁开眼睛看看。”
赵德缓缓睁开双眼,惊喜地发现,自己的眼睛竟然恢复了光明,红肿疼痛也消失了,视线变得清晰无比。他连忙从床上坐起来,对济公感激地说:“多谢济公大师救命之恩,我定当遵守承诺,改过自新。”
济公笑了笑,说:“赵大人,希望你能说到做到。若你言而无信,贫僧随时都会回来找你。”说完,济公便摇着蒲扇,哼着小曲儿,大摇大摆地离开了赵德的府邸。
赵德果然遵守了承诺,他免去了清河县的苛捐杂税,归还了百姓的土地,赔偿了他们的损失。从此,清河县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与繁荣,百姓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济公妙治贪官眼疾的故事,也在清河县流传了下来,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段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要善良正直、清正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