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厘公在位三十三年,在季氏的辅佐下,鲁国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与诸侯相处和谐,鲁国没有战事。厘公去世,他的儿子公子兴继位,就是鲁文公。
鲁文公即位后,想与诸侯搞好关系,文公三年鲁文公拜会晋襄公。晋襄公见鲁文公前来拜会,表面上热情款待,心中却另有盘算。他深知鲁国在季氏辅佐下国力渐稳,此时鲁文公主动示好,或许可加以利用。
宴会上,晋襄公提及周边小国时有不安分之举,似有侵犯鲁国边境之意。鲁文公心中一惊,忙请教应对之策。晋襄公却话锋一转,提出若鲁国能在某些事务上支持晋国,晋国愿出兵相助。鲁文公一时犹豫不决,既不想轻易答应晋国的条件,又担心那些小国真的侵犯鲁国。
回到驿馆后,鲁文公与随行大臣商议。有大臣认为这是晋国的圈套,不可轻信;也有大臣觉得可先应承下来,再从长计议。鲁文公陷入了两难的抉择,不知该如何是好,只觉这趟拜会之行,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
鲁文公知道一次诸侯之间的拜会是不可能解决什么根本问题的,有些问题的解决是需要时间的,有些问题的解决是需要利益的。事情没有发生,不要过多在意,注意防范就可以了。诸侯之间的拜会,主要是表示友好,化解矛盾,也就行了。
鲁文公的晋国之行,圆满结束了。
翟人是夷狄的一个分支,经常骚扰中原诸国,抢掠边境百姓,老百姓对他们恨之入骨,因为他们善于骑射,来去如风,各诸侯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季氏任相国时,翟人有所收敛,不敢轻易犯边。
相国季氏与鲁厘公相继去世,这些翟人便故技重演,时常骚扰中原诸国。鲁文公十一年十月,翟人侵犯鲁国境地。鲁文公得知翟人犯境,立刻召集大臣商议对策。朝堂之上,众人议论纷纷,有的主张求和,认为翟人凶悍,难以抗衡;有的则主张出兵迎击,保卫国土尊严。
鲁文公想起季氏在世时,翟人不敢妄动,心中既怀念季氏的贤能,又为当下局势发愁。此时,大夫叔孙得臣站了出来,他慷慨激昂地说:“主公,翟人屡屡犯我边境,若不予以痛击,鲁国威严何存?臣愿领兵出战,定叫翟人有来无回!”
鲁文公思索片刻,觉得叔孙得臣所言有理,便任命他为统帅,率领大军前往边境御敌。叔孙得臣领命后,迅速集结军队,日夜兼程赶往边境。他深知翟人的作战特点,提前做好了周密的部署,准备给翟人一个狠狠的教训。
为了彻底消灭翟人,鲁文公派使者去联合宋国、晋国、齐国、卫国。五国联合会战无死角,一定会消灭翟人。然而,就在鲁军准备与四国联军会合时,意外发生了。
翟人不知从何处得知了五国联合的消息,竟改变策略,绕过鲁军主力,突袭了鲁国后方一座小城。城中百姓惊慌失措,毫无防备。叔孙得臣得知后,心急如焚,若回援后方,之前的部署就会被打乱;若继续等待联军,后方小城恐将沦陷。
就在他犹豫不决时,后方传来消息,小城的一位年轻将领竟带领城中百姓顽强抵抗,暂时挡住了翟人的攻势。叔孙得臣当机立断,分出一部分兵力火速回援,同时加快与四国联军的会合。最终,五国联军顺利会师,对翟人形成了包围之势。
鲁军在咸打败了翟人,抓获了翟人首领乔如,鲁国大夫富父终甥用戈刺乔如咽喉,杀死了他,将乔如的头颅埋在子驹门,并以“乔如”二字命名子驹门。
翟人将领鄋瞒率军骚扰宋国,宋国将领司徒皇父率军抵抗,在长丘击败了翟人,俘获了长翟首领缘斯。
晋国消灭了路国时,抓获了乔如的弟弟棼如。齐惠公二年,鄋瞒骚扰齐国,齐王子城父抓获了他的弟弟荣如,将他的首级埋在北门。卫人抓获了他的弟弟简如。翟人的首领鄋瞒最终灭亡了。
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联军凭借人数和战术优势,大败翟人,灭了翟国,将其赶出了鲁国边境内。融入了中华大家庭。
鲁文公有两个妃子,长妃是齐女,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恶次子叫视。次妃敬赢倍受文公宠爱,生有儿子公子俀,俀暗中拉拢相国襄仲,襄仲见公子俀得文公宠爱,又见其聪慧伶俐,便有心扶持他。
鲁文公病重,朝堂之上,围绕着立嗣之事暗流涌动。长妃之子恶为长子,按祖制当立为太子,可襄仲却在暗中为公子俀谋划。叔仲说:“废长立幼,有违祖制,是万万不可以的。”
襄仲求助于齐惠公,因齐惠公刚刚登基,想亲近鲁国,便答应了襄仲。这年冬季十月,襄仲杀害了长夫人的儿子公子恶与公子视,并立俀为太子。不久鲁文公去世,襄仲立太子子俀为君,就是鲁宣公。
鲁宣公即位后,襄仲权倾朝野。长妃悲愤交加,带着公子恶与公子视的灵位回了齐国,齐国上下为之震动。齐长妃痛哭流涕说道:“襄仲大逆不道,杀害了嫡长子,而立庶子,真是天理难容啊!”
齐惠公虽之前答应襄仲之事,但此时也觉此举有违大义,没想到会发生这么严重的后果。心中对鲁国渐生不满。而鲁国国内,许多大臣对襄仲废长立幼、杀害公子之事心怀不满,朝堂暗流涌动。
与此同时,周边一些小国听闻鲁国的变故,觉得有机可乘,开始蠢蠢欲动,边境时有摩擦发生。鲁宣公年幼,面对内忧外患,只能倚仗襄仲。襄仲一方面要稳定国内局势,安抚不满的大臣;另一方面要应对边境危机,加强国防。
然而,他扶持鲁宣公上位本就引起诸多争议,此时处理事务也多有掣肘。叔仲等旧臣暗中抵制,让襄仲疲于应对。鲁国也因废长立幼,得不到诸侯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