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从进要和契丹盟誓,但这并不代表要将俘虏交还给契丹,这些人可都是陈大帅的缴获,那肯定是不能交还的。
这人回去,定然会增加契丹的实力,陈从进打这一仗最大的目的,就是削弱契丹,那自然不可能又把俘虏放回去。
人都不给,更不用说牛羊马匹和各类军械物资了,大车小车,上面载满了盾牌,刀枪,弓箭,皮毛,褐布,绢帛,铜钱,毡帐,金银器等各类物资。
这些物资,像河流一样,涓涓不停的往南边流动着,这一仗,缴获多的,别说赏赐了,就是连赏十回,估计都够了。
契丹也有一点工业能力,只是和汉地比起来差太多了,因此,很多铁甲,兵械,都需要回炉重造。
整整运输了十余天,仍未将所有的物资,牲畜和俘虏运输完毕,由此可见,此番的收获究竟有多大。
正所谓,人穷志短,马廋毛长,到今天,陈从进终于可以站起来说,自己已经不再是穷人了。
这世道,有什么比打仗后得了一大堆缴获,还要来钱快的。
不仅仅是收获,更重要的战略位置,幽州背后再无威胁,陈从进可以全力盯着中原方向。
此时的中原内部,已经是高潮迭起,广明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天子一行已经逃至成都。
剑南西川节度使陈敬瑄,也就是田令孜的哥哥,原来是卖饼的,陈敬瑄在接到田令孜的文书,立刻遣步骑三千人奉迎圣驾。
天子在安全得到保障后,立刻遣使催促高骈立刻北上,讨黄巢,以收复京师。
二月九日,天子为使各地有权主动出兵,围剿黄巢,因此,特传诏各道,各藩镇,允许对有功军将以皇帝名义及时墨敕授官。
此令一出,也就相当于把人事权先给了出来,让中原藩镇也享受一把河朔骄藩的待遇。
这个黄巢入了关中,那可没有将关中守的严严实实,那反而是四面漏风。
天子为了尽快回返长安,那是用尽了力气,诏令,夏绥,朔方,邠宁,泾原,河中,忠武,鄜延,昭以,天平等等十余镇,进剿黄巢。
不过,什么叫乱世,就是天下各处都是乱糟糟的,原为河中都虞候的王重荣举兵作乱,节度使李都不能挡,随即以王重荣权知河中留后。
而就在黄巢夺下长安后,威势惊人之时,王重宋举河中而降黄巢。
不过,没过多久,黄巢就因为粮食问题,屡屡向河中催粮。
王重荣刚开始时还硬着头皮给了两批粮,但奈何黄巢天子的胃口实在太大,催了一次又一次,索要的钱粮一次比一次多。
王重荣一怒之下,便杀黄巢催粮使,再次举河中归附唐廷。
陈从进看完从南面来的文书后,特意询问了杨建,朝廷有没有下诏,让幽州军进京勤王?
杨建一听此言,脸上的表情有些复杂,心中不由感慨,大帅怎么会如此想呢,朝廷怎么可能把幽州军调到长安去。
如果朝廷要调幽州军,除非中原藩镇都打空了,无兵可调的情况下,才有那种可能。
幽州军在圣人眼中,那是到了长安,就不可能退出去的那种,就是退出去了,也很有可能会一把火把长安烧空,陈大帅在幽州声望挺好,但在朝廷那,陈大帅的信誉,那就是为零。
杨建摇摇头,表示朝廷没有勤王诏书给幽州,反而对陈大帅用兵奚人,契丹一事,朝廷倒是下旨申斥,言擅启边隙云云,当然,这个申斥的旨意,不痛不痒的。
陈从进反而感觉这个旨意的意思,是让陈从进安分些,别看黄巢闹的大,朝廷搞定黄巢是件简单的事。
陈从进在松径岭以南待了半个月,眼瞅着物资俘获,牛羊拉的也差不多了,而契丹诸部已经陆续回话,皆言,愿与大帅盟誓。
陈从进想了想,决定带兵前往契丹汗帐,就在契丹汗帐中,举行盟誓,顺便自己也可以对新任契丹可汗的人选指手画脚一下。
随行的军队不用太多,陈从进只带了牙内亲军,雄平军,静塞军,踏漠军,还有阿护孤及奚人数千骑。
留下经略军留守松径岭,看管剩余的俘虏和物资,至于骁骑军则是沿途护送着俘虏和物资牛羊,暂时没空跟着陈大帅一起去盟誓。
马步军两万六千余人,朝着契丹汗帐遥辇部,浩浩荡荡而去。
直到三月九日,遥辇部才得知幽州军经过了松径岭,朝着汗帐而来。
说起来,陈从进路过这个松径岭时,还真是有些心慌,契丹人在这里被坑的太惨了,万一自己也被设伏,那真的是欲哭无泪。
因此,陈从进严令先锋,对松径岭两侧的地形,严加查探,生怕等大军路过时,两侧伏兵一起,打自己一个措手不及。
耶律撒剌得知陈从进率军北上,吓的惶惶不安,几欲逃离遥辇部,好在最后陈从进派了个信使,告知大军将在遥辇部举行盟誓。
这才让耶律撒剌松了一口气,其实,耶律撒剌也很想亲自见见陈从进,他想知道,陈从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耶律撒剌了解过陈从进,知道他的起家故事,也不是那么光彩,但是此人从起事之时算起,几无败绩。
无论是幽州镇内兵变,还是讨沙陀,征奚人,全无败绩,而且还是那种年年征战,从他当上卢龙节度使后,每一年都在打仗。
广明二年,三月十四日,大军进抵契丹汗帐。
遥辇部众人在耶律撒剌的带领下,恭敬的迎接陈从进。
而陈从进听到旁人介绍到耶律撒剌时,猛的一挥手,问道:“你姓耶律?”
耶律撒剌也是略懂汉话,因此恭敬的回道:“回大帅话,在下确实姓耶律?”
陈从进嘴巴动了动,他想问问此人,知不知道耶律阿保机,但想了想,觉得耶律阿保机现在说不定还是个小孩子,问了也没有意义。
随后,陈从进点点头,笑道:“此姓,甚好,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