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孙揆为李倚忧心忡忡之际,李倚已经回到了王府。而此时,闲子头目周铁牛早已在此恭候多时了。
周铁牛一见到李倚归来,便急忙迎上前去,跪地参拜道:“周铁牛拜见大王!”
李倚定睛一看,只见眼前的周铁牛长得尖嘴猴腮,身材瘦小,与他那威猛的名字完全不相称。
不过,李倚并未因此而对他有丝毫怠慢,依旧面带微笑,和颜悦色地说道:“快快起来吧,你这次可是立了大功啊,本王之前说过要重重赏赐你的。”
周铁牛听到李倚将会重赏他,心中不禁一喜,他连忙从地上爬起来,但还是毕恭毕敬地站在一旁,不敢有丝毫怠慢。
李倚看着周铁牛,直接开门见山地问道:“目前你手下有多少人?”
周铁牛不敢有丝毫犹豫,立刻如实回答道:“回禀大王,现在我的手下有五百来人。”
李倚听完,微微点了点头。这个数字比他原本想象的要少一些,但用来打听长安城内的消息应该还是足够了。
他稍稍思索了一下,接着对周铁牛说道:“好,我且问你,你愿不愿意替我做事?”
周铁牛闻言,顿时如遭雷击,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李倚竟然会给他这样一个机会。这突如其来的惊喜,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周铁牛很快回过神来,他生怕李倚会反悔,于是急忙跪地磕头,连声道:“我愿意为大王效力!”
对于周铁牛这样的闲子头目来说,如果是以前十六王宅中的睦王,他肯定不会将其放在心上。但如今的睦王已经手握重兵,这可就大不相同了。
他们这些人本身就是专门打听消息的行家,自然对如今的李倚有清晰的认识。如果能够紧紧抱住这个大腿,那么未来的荣华富贵肯定少不了,甚至有可能混个一官半职。
“好!本王会给你提供足够的资金,你需要再招募更多的闲子,然后派遣一部分人前往凤翔和华州。从今往后,本王要对这些地方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了如指掌!听明白了吗?”李倚一脸严肃地说道。
“大王请放心!在打探消息这方面,我周铁牛的手下若是称第二,就绝对没人敢称第一!”周铁牛信心满满地回答道。
李倚对他的回答非常满意,微笑着说:“很好,只要你能尽心尽力地为本王效力,你所期望的一切,本王都可以满足你!”
周铁牛感激涕零,连忙叩头谢恩:“多谢大王!我一定不辜负大王的期望!”
在永宁时,之前建立的“暗影”情报部门,其作用相当有限。首先,人员数量不足,导致情报收集的范围和深度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其次,这几个人的能力也有所欠缺,无法满足李倚对于情报的需求。因此,现在李倚很多重要的消息都不能及时获取到,这对他来说是非常致命的问题。
就在昨天,李倚突然想起了唐末闲子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遍布整个城市,每天都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无论是三教九流还是其他社会阶层,都有他们的身影。
正因为如此,他们对于消息的敏感性反而更加出色,能够迅速捕捉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
这让李倚意识到,唐末闲子或许可以成为他获取情报的一个重要渠道。于是,他产生了收编他们的想法。不过,李倚也明白,这些人的忠诚性并不能得到完全的保证。
这些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生活环境复杂,可能会受到各种利益的诱惑。
所以,尽管李倚想要利用唐末闲子来扩充自己的情报网络,但他也清楚地知道,“暗影”情报部门仍然需要继续发展壮大。
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唐末闲子进行制衡,确保情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只是要组建“暗影”这样一个特殊的组织并非易事。李倚手下的这些人,无论是王承恩、李振、张全义,还是高仁厚、曹延和陈二牛等人,都无法胜任这项工作。这也是为什么“暗影”一直没有设立头领的原因所在。
正当李倚为此事烦恼时,一个倩影突然在他的脑海中闪现——锦茵。她,无疑是组建这个部门时,李倚心中最为合适的人选。锦茵本身就是一名刺客,无论是潜伏还是隐匿,她都有着一套独特的技巧和经验。
只是,有一个问题摆在眼前,锦茵来自另一个杀手组织,而且是从小被培养出来的。要想将她挖过来,恐怕并非易事。
想起锦茵,李倚的心中也不禁涌起一股思念之情。他知道,锦茵对自己也有着一些特殊的感情,但他却不敢轻易去赌。
锦茵的师父对她可是有着养育之恩,这份恩情对于锦茵来说,无疑是无比重要的。这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
就在李倚为这些事情烦恼不已的时候,王承恩面色古怪地走了过来。他的脸色看起来有些难看,似乎有什么事情让他感到颇为为难。只见王承恩犹豫了一下,终于还是开口说道:“大王,锦茵求见。”
李倚大喜,就在他想到她的时候,她竟然奇迹般地出现了,这难道不是上天的旨意吗?
“快让她进来!”李倚难掩兴奋之情,声音中透露出急切和期待。
一旁的王承恩却面露忧色,连忙劝谏道:“这……大王,锦茵的来意不明,奴婢认为还是谨慎些为好。”他对锦茵的突然消失一直耿耿于怀,担心她此番回来别有用心。
李倚却不以为意,摆了摆手说道:“无妨,承恩,锦茵若想对我不利,我恐怕早已命丧黄泉了。”
他的语气自信而坚定。
王承恩仍不放心,还想继续劝说:“可是……”
李倚见状,直接打断了他的话,“好了,承恩,不必多言。你去把锦茵带进来,我在房间里等她。”他的决心已定,丝毫不为所动。
王承恩无奈地叹了口气,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见李倚如此坚持,也只好遵命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