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段时间在看一本书,一本以前看过的、篇幅很长的书。
我记得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被书中的角色所吸引,甚至这本书已经是几年前看过的,连书中主角的名字我依然记得很清楚。
只是一直把它当成一个美好的回忆,一个珍藏的故事一样,一直把它放在记忆的深处,如今又从番茄的推书里面看到了它。
忍不住诱惑啊,又从头开始看了起来,边看边在心里感慨:好书就是好书,即使已经看过一遍,再重复看的时候依然觉得它还是值得再看几遍。
其实书中的故事并没有像某些吸精小说一样,重生啦、金手指啦、异能啦等等。书中讲的是普通人的故事,只不过是几个聪明的普通人在乱世中如何的生存,在各种计谋中展现自己的才能罢了。
明明知道自己不算是一个聪明人,还是忍不住想看关于聪明人的书,好像看了这些书我就能变聪明了一样。看这种书的结果就是,看到了一些节点,总感觉自己的脑子不够用。
这时候我就看一下书中的评论,好书看的人多,评论的人也多,有些评论就很实在,写出了大部分人的心里想法。
比如说看到书中某个主角的某个计谋如何算计人,有些评论就会说“我看到这里感觉自己脑子不够用了”,或者“我找不到自己的脑子了,谁给解释一下?”
有的评论也会说,“我看整本书好像都没有带着脑子,完全就是一个傻瓜在看着别人表演。”
想一想,原来有好多的人跟我抱着一样的心情,抱着一样多的脑子在看这本书,我的心理就平衡多了。
毕竟世界上的聪明人仅仅只是一小部分,哪能所有的人都聪明,所有的人都能够看懂这种书呢?
2
这本书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那些聪明人设计各种陷阱或者是反套路别人,一环又一环,环环相扣,每一个陷阱都能给你讲的明明白白,适合我们这种脑子不太够用,但是又特别喜欢钻研这类书籍的人看。
除了各种计谋以外,这本书一个比较好的写作方法就是,每一个故事从故事的开头到故事的结尾,都能在几章的范围之内给你讲清楚。
不会把一个故事的跨度拉扯十章二十章甚至上百章那么啰嗦,有的时候故事太拉垮,拉垮的时间太长了,如果看书的人中间断断续续的话,可能时间长了就把故事的前面给忘了,这样反而把故事的悬疑性给降低了,变得不吸引人了。
其实书中写了很多生活中的琐碎事情,吃吃喝喝玩玩的篇章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是虽然看起来有点啰嗦,有些琐碎,但是读起来甚至是你把这些小细节放到故事里面,竟然觉得他是必不可少的点缀。
整本书一共4万多个字,到现在为止我已经看到接近4万字了,可以说大部分的章节已经重新温习了一遍。
虽然是第二遍读这本书,故事中的章节,故事中的各种计谋,依然深深的吸引了我。
看这本书的时候,除了经常感慨自己脑子不够用,跟不上书中的各种计谋以外,还有一大感慨就是:文化。
感觉书中的各个角色都描写的很有文化,比方说对中国古代的一些作品名言金句信手拈来,比方说书中不管是主角还是其他不知名的小角色,他们的名字都取的特别的好听,都能从古文上找到来源。
看着这本书,我就忍不住想到自家这些孩子们取的这些名字,哎呀,这样一对比,发现自己真是一个土包子,真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
原来你是否有才气,是否是一个人才,真的可以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表现出来,甚至仅仅是一个名字,你能知道一个好听的名字它的出处,它的诗意,那就是一个好名字。
像咱家那些孩子们取的名字好像太随意了一些,跟他们对比起来,我们缺少的是一个家族的底蕴,是一个有着悠久传统文化基础的文化底蕴。
看了这本书,我感觉我是配不上一个“读书人”的称号的,我只不过是认识两个字,略读过几篇文章罢了。
像《红楼梦》里林黛玉描述自己的说法那样,对于人家林黛玉来说,那是一个谦词,对于咱来说,这就是一个大实话了。
越读越感觉这本书吸引人,然后我忍不住看了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果然只有大家写出来的作品才有这样的文化底蕴,才能构建出这样吸引人的框架,才能选取这样的题材抓人眼球。
3
好了,到现在为止,我发现自己连夸奖别人、赞美一本书都是词穷,真是精神贫瘠啊,这么多年的书,全是快餐文化,读完就忘。
学校里学过的书也还给老师了,真得好好的读一些好书了。
每每词穷的时候,我就想象自己站在一座荒无人烟的孤岛上,我的眼神是茫然的,四肢也是摆设,忍不住问自己:我懂什么?我会什么?我要做什么?好似全都没有答案。
读了这么多年的书,终于把我的脑子读没了,终于让自己清空了,变成了一个傻子。
真是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得去填空去,买点猪脑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