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可能……人怎么可能有如此力量!这绝对不可能!”
燕王喜几乎崩溃。
数万大军就这么败了!
就算是站着挨打也能累死人吧!
可他看到了什么?
一个回合,数万大军伤亡惨重,而赢天帝气定神闲。
他面对的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燕王,这就是你的依仗?若仅如此,你拿不下本太子!”
燕王喜战栗不已,赢天帝展现出的实力远超人力所能抵抗。
不由自主地,他的心中只剩下了深深的悲哀。
燕国恐怕真的要覆灭了!
这一刻,燕王喜内心的恐惧转化为对燕丹和雁春君的怒火。
原本与秦国交好,做个逍遥君主不是很好吗?
燕丹不顾生死,执意勾结匈奴谋刺赢天帝,如今非但未遂,还连累了整个燕国。
雁春君若不是沉溺美色,赢天帝怎会大开杀戒、闯入王宫?
自此以后,燕国将成为天下笑谈!
“啧啧……燕王竟这般无能!”
赢天帝叹道:“燕王,本太子今日暂饶你性命,且看你招惹本太子后有何下场!”
言毕,赢天帝携四女腾空离去……
“完了……全完了……”
燕王喜连连哀叹。
“不,尚有转机……我还有大将军!”
燕王喜好似抓住最后希望,只要吕布能击退秦军,他便有机会与秦国议和。
至于击溃秦军、 ** 秦国,他根本不敢奢望,早已被赢天帝震慑得胆寒。
面对这般强敌,他毫无信心。
唯有保住荣华富贵才是关键,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
赢天帝带四女与秦军会合,而秦军此时却遇到难题。
秦攻燕须借道他国,而走赵国路径最短。
但秦赵积怨已深,赵国绝不会答应。
待秦灭燕后若再图谋赵国,赵国将陷入两面夹击。
赵国战神武安君李牧与大将廉颇皆明确反对借道。
虽李牧驻守边疆防备匈奴,但闻此事即派使者回禀。
此时,**偃的宠臣、相国郭开已被不良人收买。
加之李牧与廉颇向来对郭开不满,郭开亦欲除之而后快,便借此进言。
称秦国难对付,若不允借道,恐秦先攻赵,届时赵国危矣。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虽有所恢复,却远非秦国对手。
秦王也担忧因此事与赵国交战,考虑借道请求。
然而李牧与廉颇坚决反对,使秦王犹豫不决。
得知此次领军的是白起,赵国民众愤慨不已。
长平之战时,白起坑杀赵军数十万,家家户户都对他怀恨在心。
这种情绪传至 ** 耳中,加之朝臣与百姓皆反对, ** 最终决定拒绝。
白起率五十万大军与赵国对峙,扬言若不同意便开战。
** 急忙派廉颇迎战,而李牧因事务繁忙无法分身,此时赵国中廉颇实力最强。
局势紧张之际,秦国太子嬴天帝在燕国闹出大事。
他为一女子杀害燕国重臣雁春君,又在妃雪阁屠戮权贵。
次日更闯入燕宫,击败数万守军,安然离去。
若非嬴天帝有意留燕王一命,燕王早已丧命。
听闻赵国之事,嬴天帝威胁若赵国不借道,便前往赵宫探视,后果难料。
此话令 ** 胆寒,连燕王的五万大军都束手无策,自己又如何应对? ** 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实则已决定借道秦国。
因为害怕再次遭遇如当年燕王喜那样的劫难,他担心自己未必还能有如此好运。
“秦太子的要求想必大家都清楚了。
现在,大家讨论一下,该如何应对此事?”
“大王,此事绝不可行!”
李牧站出来坚决反对:“大王,秦国野心勃勃,今日若对燕国开战,明日便会对其他国家下手。
若是答应秦国借道,我赵国将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
“恳请大王慎重考虑!”
“大王,武安君所言极是,请大王三思!”
廉颇也站出来支持李牧。
郭开镇定地说道:“启禀大王,臣认为两位将军的看法并不正确。”
** 偃立刻领会他的意思,“相国有何高见?”
其实,在上朝前, ** 偃已与郭开商议妥当,让他设法说服众人同意秦国借道。
没办法,实在是害怕啊!
“启禀大王,秦国多年来在边境屯兵五十万,却始终未曾与各国发生冲突,可见秦国并无与其他国家开战之意。”
“至于燕国与大汉国的事,不过是些由头罢了。”
“就说大汉国,使者被杀,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尊严,而大汉国迟迟未能找出凶手,秦国要对它开战,也并非不合理。”
“燕国的行为更让人难以接受,燕国太子丹竟无端勾结匈奴与农家,意图刺杀秦太子,秦国讨伐燕国也在情理之中。”
“诸位想想,若是我赵国的太子被别国之人刺杀,此事能够容忍吗?”
“而且,匈奴自古便是七国的共同敌人,燕国勾结匈奴,理应受到惩罚,我们没必要为了燕国而与秦国为敌,各位以为如何?”
今天更新的
“简直是胡言乱语!”
李牧愤怒地质问道,“我赵国的国土岂容他人肆意侵犯?”
“若开了这个先例,赵国的尊严何在?”
“郭开!你究竟打的什么主意?”
李牧拱手向偃说道:“王上,相国郭开散布谣言,意图扰乱赵国,其心可恶,请王上治罪!”
郭开闻言脸色大变,心想这些不都是按王上的旨意行事吗?怎么现在竟要置我于死地!
李牧,若让我寻到机会,定不会轻饶你!
偃也开口劝道:“武安君息怒,今日召集群臣正是商议对策。
相国所言亦有几分道理,武安君何必如此激动?”
廉颇在一旁听后,心中暗叹,偃看来是打算妥协了。
郭开不过是他用来说服群臣的一个棋子罢了。
郭开愤然瞪着李牧,“武安君,我只是据实而言,若有冒犯之处,待退朝之后,我自会领罚。”
郭开擅长阿谀奉承,更懂得迎合偃的心思。
李牧在军中的威望极高,被称为赵国战神,偃对他也颇为尊敬。
若李牧执意追究,偃虽不甘,最终也只能接受。
这样会让偃处于不利地位,朝臣们又会怎么看?
倒不如主动认错,既能保全偃的颜面,也能挑起两人之间的矛盾,对自己将来对付李牧有利。
而且由自己先开口,偃一向重视自己,即便责罚也不会太重,反而能加深信任,何乐而不为?
“王上——”
“住口!”
李牧刚想继续说下去就被偃打断了。
偃对李牧已有不满,他是赵国之主,李牧今日行为实在过分。
通过此事,偃也察觉李牧手中的兵权过重。
如今的李牧正如昔日的白起,对国家忠心耿耿,虽无偃之心,却有偃之才,这是大忌。
不论哪位君王,对此都无法容忍。
原君若开明大度,或许不会如何,但 ** 偃显然并非如此。
身边更有对李牧不满的相国郭开,仅此一点,李牧的结局便不会乐观。
“相国,请继续,寡人愿听你的见解。”
“诺!”
郭开心中喜悦,面上却无丝毫流露。
“臣所言不过是部分缘由,更重要的是秦太子。
诸位可知,若激怒秦太子,又有谁能抵御?”
李牧怒目圆睁,“他竟敢如此!赵 ** 城岂容他胡作非为!”
“若他真敢来,我定让他有来无回!”
郭开再问,“武安君,你与燕国大将吕布相较如何?”
李牧略加思索,坦言道,“虽未交手,但据情报,此人实力不逊于我。”
李牧其实还留了几分余地,因据情报显示,吕布的修为与他相差无几。
但吕布天生神力,正当壮年,而李牧呢?
早已年迈!
无论体力还是其他方面,都远不及年轻气盛的吕布。
生死对决,他必败无疑。
郭开击掌道,“这就清楚了!”
“武安君自认吕布实力与你不相伯仲,如今连吕布都被赢天帝一招击败,即便你出征,又能有何不同?”
“须知,燕王那时调动五万精兵护卫,结果如何?”
“不过是一招落败,狼狈而去……”
“若换作赵国,恐怕也难逃此劫!”
李牧怒吼,“五万不够,那五十万总该行了吧!”
“我不信赢天帝一人能灭我五十万大军!”
自贬己方战力,对于李牧来说,无疑是莫大的羞辱!
郭开反唇相讥,“武安君以为,若调遣如此多军队,边疆防务如何安排?匈奴岂会坐视不管?”
“城外的五十万秦军难道会袖手旁观?”
赵国面临危机,若匈奴与秦军按兵不动,五十万大军能否除掉秦太子仍是未知。
即便成功,赵国也将付出巨大代价,硬碰硬只会自损。
李牧坚决反对秦军借道,因他深知,燕国若亡,赵国将是秦国的下一个目标,腹背受敌将难以招架。
郭开怒斥李牧不顾王上安危,执意与秦为敌。
李牧欲反驳却被廉颇制止。
** 不悦地看着李牧,表示支持郭开的观点,群臣随即附和,虽知后果严重,但都不敢违逆。
邯郸,李牧府中,李牧与廉颇商议时局,担忧秦国动向,即便王命已定,仍需谨慎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