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陪在他身边,只能成为他的外室。
这在国内或许难以被接受,但在港岛却十分常见。
娄晓娥自幼受西方文化影响,对此倒能坦然接受。
只是心中仍有些许遗憾,毕竟这意味着要与别的女人分享自己的爱人。
她轻轻叹息了一声。
何雨柱紧紧拥抱着她,用行动表达了对这个善解人意女子的感激。
港岛新通的成立,使原本人员就短缺的新通更加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
由于体制的局限,早期的新通无法向社会公开招聘。
凭借中科院的背景,在内部高层的支持下,新通从中科院内部招募了一批技术人员。
然而,这批人员虽为高端人才,但因专业领域的限制,在非技术领域并无明显优势,且多为中老年人,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即便如此,许多人仍不愿放弃稳定的研究院工作。
在领导的默许下,这些人得以保留原职,才敢加入新通尝试新机遇。
与如今复杂的招聘流程相比,当时的招聘方式极为简朴。
许多人仅凭路上的一次闲聊便决定入职。
大家彼此熟悉,无需繁琐的考核程序。
大规模招聘则通过在中科院墙上张贴公告,吸引感兴趣者主动报名。
公告内容直白,既无宏伟规划,也无煽情标语,典型内容如下:“经所领导批准,本公司计划招聘15名员工,包括3-4名管理人员、5-6名业务员及其他岗位人员5-6名。”
尽管这些员工的专业能力稍显不足,但他们勤勉踏实,能吃苦耐劳,完全符合新通初期的发展需求。
胡兰便是其中一员,当时48岁,是新通最早的销售员,“研究员站柜台”
的故事即以此为原型。
随着新通业务扩展及港岛分部的设立,从中科院引进的人才已逐渐难以满足需求。
新通公司早期的员工虽勤奋务实,却对新事物反应迟钝,也不熟悉管理。
在公司内部,每年的务虚会上,只有何雨柱和张琴发言,其他人多保持沉默。
这种局面在公司初创时并未造成太大问题,反而因团队凝聚力强而增强了执行力。
然而,随着公司发展,何雨柱和张琴意识到个人精力有限,若不引入管理与业务型人才,公司扩张将受阻。
于是,何雨柱决定向社会开放招聘通道,首次通过《青年报》发布社会招聘广告。
广告风格依旧简洁,但已蕴含浓厚的激励意味。
“加入我们,一起创业!”
这一口号吸引了众多优秀大学毕业生的关注,报名人数超过500人,其中280人通过笔试,120人进入面试环节。
最终,新通录用了58人,包括18名研究生、37名本科生及3名大专生。
特别令何雨柱欣慰的是,他一直看好的两位年轻人——杨为和郭庆,在这一年顺利加入公司。
他们曾在leg时代立下汗马功劳,也是老牛悉心培养的重要人物。
此次招聘不仅满足了公司用人需求,更可视为对老牛的一次反击。
何雨柱清楚,若是老牛也知晓 ** ,定会深感遗憾。
尽管自己是穿越者,但他并不盲目自信于自己的管理水平高于老牛。
毕竟,老牛作为第一代企业家中的佼佼者,能力不容小觑。
不过,何雨柱也有自身优势,他凭借穿越经历,对社会发展趋势及各类人才了如指掌,这为他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许多成功人士的情况,他都心中有数。
杨为和郭庆都是何雨柱看重的人才,他对两人都很了解,清楚如何安排他们的位置发挥特长。
最初,杨为的表现并不抢眼,而郭庆却迅速崭露头角,得到公司高层注意。
在一次重要的誓师大会上,何雨柱委派郭庆邀请一位副国级领导出席,郭庆不负众望完成了任务。
随后,何雨柱让郭庆担任公关部副经理,而杨为虽开局不利但展现潜力,何雨柱相信他的长远发展会更好。
这次招聘不仅引入优秀人才,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多家媒体赞扬新通公司,甚至其他企业纷纷前来取经。
何雨柱乐于分享经验,他认为有能力就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正是这些举措,让新通公司和他个人的名字再次广为人知,带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招聘热。
机场,南航A701航班刚落地,梁槐带着助理和两位保镖走出机舱。
自内地改革开放以来,梁家一直在探讨是否到内地投资,仅投资可行性报告就准备了十多个版本。
然而,因梁家前任负责人梁老爷子年事已高,思想趋于保守,导致决策迟迟未定。
梁槐接任后,迅速推动改革,并最终敲定了内地投资计划。
此前与何雨柱的会面,让梁槐对内地投资更加充满信心。
尽管她从经济和政治层面认可了投资的可行性,但对与内地企业家的合作仍存疑虑。
内地市场庞大,但许多企业家的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使得合作面临诸多挑战。
这也是梁槐迟迟未涉足内地的原因之一。
通过与何雨柱的交流,她对内地企业家有了全新认识。
虽然在实战能力上,何雨柱难以与资深企业家相比,但在理论知识和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上,却让人刮目相看。
何雨柱能将那些顶级企业家所掌握的管理知识迅速吸收,加上他丰富的阅历,即便在全球范围内也难寻对手。
不过,他在企业管理经验方面仍有不足,需要进一步历练。
梁槐在与何雨柱交谈中并未涉及实际操作层面,因此对他颇为欣赏。
她在观察何雨柱后,误以为内地企业家普遍具备这样的水平,于是决定前往内地考察。
当时,内地对外宣传不多,梁槐一行初到此地,几乎如同盲行。
出发前,她仅了解到京城两家知名酒店分别是京华达饭店和新华宾馆,前者历史悠久,后者更具现代感。
最终,梁槐选择了新华宾馆。
据情报显示,这家宾馆与何雨柱关系密切,且距离其住所较近。
当得知梁家预订时,新华宾馆方面也十分欣喜。
尽管该宾馆生意兴隆,但多以国内客户为主,国外客人寥寥无几。
梁家作为顶级大家族,马华在接到前台汇报后极为重视,立刻安排秦淮茹专门对接梁槐。
梁槐对京城并不熟悉,但随着出租车靠近新华宾馆,她隐约觉得周围的环境似曾相识。
她努力摇摇头,试图甩开脑海中的杂乱思绪。
内心充满疑惑,明明自己与内地、京城毫无关联,却莫名对内地及京城产生亲近感,甚至怀揣向往之情,这种感觉毫无逻辑可言,令一贯理智的梁槐感到惊讶。
很快,车辆抵达鼓楼市场。
梁槐饶有兴致地打量着街道两侧密集的店铺和摊位,这里的情景与几年前的港岛颇为相似。
当时港岛的大企业不多,小商铺和摊贩却随处可见,整个场景活力十足。
如今鼓楼市场也是这般景象,热闹非凡,充满生机。
压抑近十年的人们终于找到谋生之道,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不久,自行车停在新华宾馆门前。
马华与秦淮茹带领众人早已等候在此,门童迅速上前为梁槐开门。
新华宾馆借鉴了不少港岛宾馆的风格,虽在专业度上不及港岛,但已初具规模。
梁槐怀着好奇打量四周,缓步下车。
她的助理替她支付车费,并额外给予小费。
司机起初以为助理算错了账,正准备退还多余的钱,却被助理示意作罢。
司机虽见惯世面,仍因丰厚的小费而喜出望外。
同样,助理也给了门童小费。
除马华外,其余人见门童收到高额小费,无不心动不已。
这份收入相当可观,心中暗忖或许该考虑换个工作方向了。
秦淮茹紧随马华左右。
作为一位漂亮女性,梁槐的第一反应便是注意到秦淮茹。
她不由自主地感到一丝迷茫,觉得眼前的女人与自己记忆中某人的气息相似,甚至比初次遇见何雨柱时更为明显。
梁槐愈发困惑,不明白为何来到京城后,会有这么多奇异的感受。
在相互介绍之后,马华亲自带领梁槐进入宾馆。
随后将梁槐交予秦淮茹,由她带领前往房间。
梁槐对秦淮茹颇有好感,两人有说有笑地乘电梯至九楼。
梁槐预订了一间总统套房,内设卧室兼工作区,外为会客厅。
到达目的地后,秦淮茹询问梁槐还有无其他需求,得知没有后准备让他独自休息。
然而,梁槐对秦淮茹充满兴趣,邀请她留下来稍作交谈。
马华早已交代过,这段时期秦淮茹需全程为梁槐服务,无论是在宾馆还是外出,只要有需要即可。
既如此,秦淮茹自然乐意留下。
梁槐对京城、鼓楼市场及其周边事物充满好奇,不停地提问。
幸而秦淮茹经过近一年的历练,加上本身口才不错,应对得颇为从容。
二人交谈一个多小时,气氛愈加融洽,彼此都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
“秦姐,我觉得我们一见如故,您就像我的姐姐一样,以后我可以直接称呼您为秦姐吗?”
“可以呀!”
秦淮茹并无异议。
在马华眼里,梁槐是位重要人物;而在秦淮茹心中,此人更是高不可攀。
不曾想对方如此随和亲切,令她喜出望外。
“那我也称呼您为小槐好了!”
听闻此言,秦淮茹顿时怔住。
她忽然想起自己的小女儿槐花,那个十数年前失踪的小女孩。
秦淮茹也不明白为何此刻脑海中浮现出这个画面。
即便面对梁槐,她也难以控制情绪波动。
眼眶瞬间泛红,泪水悄然滑下。
*
小当如今在家里的地位有所提升,这让贾张氏感到自己渐渐失去了成就感。
秦淮茹和小当总有说不完的话,但贾张氏却很少能找到话题与他们交流。
这天秦淮茹还未回家,难得小当主动找贾张氏聊了一会儿,让她十分高兴。
“奶奶,您觉得傻叔现在过得怎么样?”
“还能怎么样?就是个只顾自己享福的。
家里那么有钱,却从来不肯帮帮我们。
你忘了小时候的事吗?我们连饭都吃不饱,而他家天天大鱼大肉,也不给我们送点过来。
呸!”
贾张氏朝着何雨柱家的方向啐了一口。
“奶奶,您别提那些旧事了。
撇开两家的关系不说,您觉得何雨柱这个人怎么样?”
贾张氏沉思片刻说道:“人倒是不错,有钱又疼家人。
你看他对冉秋叶和何曦多好。
就连那位大领导,退休后他也一直照顾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