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城外,黑云压城,李傕、郭汜的大军如汹涌的黑色潮水,裹挟着滚滚尘烟,杀气腾腾地朝着洛阳城扑来。战旗猎猎作响,刀枪寒光闪烁,震天的喊杀声仿佛要将苍穹撕裂。
汉献帝刘协端坐宫中,面色苍白如纸,双手紧紧攥着龙椅的扶手,指节泛白,眼中满是惊恐与不安。他颤抖着声音,急召夏侯惇前来护驾:“爱卿,贼兵势大,洛阳危在旦夕,朕全赖你了!”
夏侯惇大步流星踏入殿中,身披银甲,威风凛凛,抱拳行礼,声如洪钟:“陛下勿忧!末将早已胸有成竹,定叫那贼子有来无回!”说罢,他转身疾驰而出,点齐兵马。
只见他与曹洪各率一军,分左右两翼,马军在前,铁蹄铮铮,扬起漫天黄土;步军在后,如钢铁城墙,稳步推进。号角声响起,大军如离弦之箭,朝着李傕、郭汜的军队杀去。
霎时间,战场上喊杀震天,金鼓齐鸣。马蹄声、兵器碰撞声、士兵的嘶吼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人间炼狱。夏侯惇挥舞着大刀,如猛虎下山,所到之处,贼兵纷纷倒地。
曹洪长枪横扫,寒光过处,血肉横飞。李傕、郭汜的军队虽人数众多,但在曹军的勇猛攻击下,很快便阵脚大乱,丢盔弃甲,抱头鼠窜。这场恶战,从正午杀到黄昏,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万多颗贼兵首级落地,染红了大片土地。
捷报传入宫中,汉献帝喜极而泣,连连赞叹。战后,夏侯惇将军队驻扎在城外,日夜守护。
次日清晨,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远处突然传来阵阵轰鸣。但见曹操率领着大队人马,旌旗蔽日,刀枪如林,威风凛凛地朝着洛阳城而来。三千铁甲军马,身披玄甲,手持长枪,整齐列队,宛如一条黑色巨龙,气势磅礴地开进城中,在宫前广场上迅速列阵,场面壮观至极。
大臣们簇拥着曹操进入宫中。曹操身着华丽的锦袍,腰佩宝剑,神色恭敬。他缓缓走到殿阶下,双膝跪地,重重叩首:“臣曹操,拜见陛下!愿陛下圣体安康,万岁万岁万万岁!”汉献帝连忙说道:“爱卿平身,快宣上殿!”曹操起身,迈着沉稳的步伐走上大殿,汉献帝亲切地拉着他的手,温言慰劳。
曹操感激涕零,抱拳说道:“陛下洪福齐天!臣在山东招兵买马,日夜盼着能为陛下效力。李傕、郭汜这两个逆贼,祸乱朝纲,残害百姓,罪大恶极。如今臣麾下有四十多万精兵,皆是忠义之士。以正义之师,讨伐叛逆,必能大获全胜!陛下只管安心修养,社稷之事,臣万死不辞!”汉献帝大喜,当即下旨,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假节钺、录尚书事,总揽朝政大权。曹操再次叩首谢恩,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
曹操大军在离洛阳五十里处安营扎寨。消息传到李傕、郭汜耳中,二人暴跳如雷。李傕拍案而起,怒目圆睁:“曹操算什么东西!竟敢来坏老子的好事!郭兄弟,咱们立刻点齐人马,杀他个片甲不留!”郭汜也咬牙切齿,握紧拳头:“对!给这小子一点颜色瞧瞧!”
一旁的贾诩急忙劝阻,他眉头紧皱,语气急切:“二位将军万万不可!曹操兵多将广,谋臣如雨,武将如云。咱们若是贸然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依我之见,不如暂且投降,或许还能保住性命。”李傕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拔出佩剑,指着贾诩怒吼:“你这懦夫!竟敢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来人,把他拖出去斩了!”
众将纷纷上前求情,好说歹说,李傕这才勉强收回成命。当晚,贾诩深知此地不宜久留,趁着夜色,单人独骑,悄然离开了李傕的军营,消失在茫茫夜色之中。
次日,李傕亲自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来到曹营前挑战。曹操站在中军帐前,望着远处尘土飞扬,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大手一挥,许褚、曹仁、典韦三位猛将率领三百铁骑,如利剑般冲入敌阵。许褚挥舞着大刀,左劈右砍,勇猛无比。曹仁长枪如毒蛇出洞,直取要害。典韦双戟舞动,虎虎生风。三百铁骑在敌阵中来回冲杀三趟,所到之处,贼兵死伤无数,阵脚大乱。
曹操见时机成熟,一声令下,大军迅速列阵。此时,李傕哥哥的儿子李暹、李别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地来到阵前,破口大骂。曹操皱起眉头,冷声问道:“这两个不知死活的东西是谁?”
话音未落,许褚早已按捺不住,大喝一声,催马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只见他手起刀落,寒光一闪,李暹的头颅瞬间飞起。李别吓得脸色惨白,浑身颤抖,“扑通”一声从马上摔了下来。许褚毫不留情,又是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
随后,许褚一手拎着一个血淋淋的脑袋,缓缓回到阵前,眼神冰冷,仿佛死神降临。曹操见状,大喜过望,拍着许褚的肩膀赞叹道:“仲康真乃当世樊哙也!”
紧接着,曹操一声令下,战鼓擂响。夏侯惇率领左军,如猛虎下山,勇猛无比;曹仁率领右军,似蛟龙入海,锐不可当。曹操亲自率领中军,挥剑向前,大声喊道:“杀贼立功,就在此时!将士们,冲啊!”曹军士气大振,如潮水般涌向敌阵。李傕、郭汜的军队顿时土崩瓦解,四散奔逃。曹操手持宝剑,亲自押阵,怒吼道:“连夜追杀,一个不留!让这些贼子知道我军的厉害!”
李傕、郭汜如丧家之犬,带着残兵败将,一路向西逃窜。他们的军队死伤惨重,损失了三分之二,最后无奈之下,只能逃入深山,落草为寇。
曹操大胜之后,将军队驻扎在洛阳城外。杨奉和韩暹心中不安,二人暗中商议。杨奉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曹操立下大功,权倾朝野,咱们在这里迟早要被他收拾。不如以追击李傕、郭汜为名,带着军队去大梁驻扎,再做打算。”韩暹连连点头:“此计甚妙!”于是,二人不等汉献帝批准,便匆忙带着军队离开了洛阳。
汉献帝得知消息,急召曹操入宫商议。曹操进得厅来,听闻有使者得知天子回都,前来朝觐,便热情地将其迎入大帐,邀其同坐。他打量着来人,见此人眉清目秀,气质不凡,面色红润,与洛阳城中面黄肌瘦的百姓形成鲜明对比,心中不禁疑惑,开口问道:“如今洛阳饥荒,众人皆面有菜色,唯独先生神采奕奕,不知有何养生之道?”
使者微微一笑,说道:“在下食淡三十年,粗茶淡饭,倒也自在。”曹操又问:“先生现居何职?”使者答道:“在下曾被举为孝廉,先后追随袁绍、张杨,然观其行事,皆非成大事者。今闻陛下回都,特来朝觐,现官封正议郎。在下济阴定陶人,姓董,名昭,表字公仁。”
曹操闻言,急忙起身行礼,满脸笑容:“久仰公仁大名!今日得见,实乃幸事!”随即在帐中摆下酒宴,热情款待,并让董昭与荀彧相见。
正谈笑间,忽有士兵来报:“有一队人马向东而去,不知是何人。”曹操神色一凛,立即派人前去探查。董昭说道:“此乃李傕旧将杨奉与白波帅韩暹,他们见明公势大,心中不安,故而率军前往大梁。”
曹操问道:“他们可是怀疑我?”董昭笑道:“此二人有勇无谋,不足为虑。”曹操又问:“李傕、郭汜逃走,日后会如何?”董昭分析道:“此二人如丧家之犬,失势之后,不足为患,明公无需担忧。”
曹操见董昭见解独到,心中大喜,便问:“依公仁之见,朝廷当前局势,当如何处置?”董昭沉思片刻,说道:“明公兴义兵,讨逆贼,入朝辅佐天子,功高盖世,可比春秋五霸。然朝中诸将,各怀心思,难以统御。洛阳历经战乱,破败不堪,且粮草匮乏。若将天子迁往许都,一则许都富饶,粮草充足。二则远离纷争,便于明公掌控局势。只是迁都之事,关乎重大,恐遭群臣反对。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望明公三思。”
曹操听后,大喜过望,拉着董昭的手哈哈大笑:“正合吾意!只是杨奉在大梁,朝中大臣若有异议,如何是好?”董昭胸有成竹地说:“明公可修书一封与杨奉,好生安抚。再告知群臣,洛阳粮草短缺,迁都许都,便于转运粮草。如此,大事可成。”
曹操激动不已:“此事全赖公仁相助!日后若有疑难,还望公仁多多指教,曹操必当厚报!”董昭连忙拜谢,从此,他便成为曹操麾下的重要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在乱世中共同书写传奇。
欲知后事如何演义,且看下章细细道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