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凤山的路上,伍书记一路兴致也不是很好,江书记的一句资金自筹,一直梗在他心里。“区里不给钱,我们上哪筹?这可不是笔小数目。”伍书记有些气馁的说。
“伍书记,你和我去一趟羊城怎样,到了那里,我们趟条路出来!”肖伟劝说道。
羊城火车站出口,肖伟轻车熟路的带着伍书记和高乡长,还有柳絮奔向出站口。辉仔和沙芳等几个老朋友在出口高兴的迎着肖伟一行,肖伟忙不迭的给双方介绍身份。在停车场,一行人上了辉仔他们的豪车疾驶而出。羊城的喧嚣繁华,看得凤山一行目瞪口呆。第一站就是伍书记视察凤山乡投资羊城的企业,青凤竹艺厂。
驶进东华园区宽大的拱门,青凤竹艺厂前树立着高大的木牌,上书“欢迎凤山乡领导检查工作。”一排工服整齐的员工在拍手欢迎。施大爷领着施敏杰等管理人员和凤山的书记乡长一一握手,伍书记此时觉得腾云驾雾。这一路豪车接送,羊城内凤山企业夹道欢迎,莫不让他们兴奋不已。在参观竹艺厂时,他们看到了现代企业的效率。羊城的一切,不断刷新他们的认知,重建他们的信息库。
晚上,黄沙大酒店的包房内,辉仔做为东道主宴请凤山乡的客人。酒菜上桌,辉仔举起杯敬酒“今晚有幸,能在羊城见到我兄弟肖伟的领导与同事非常高兴,祝你们一行在羊城事事顺心,我先干为敬。”辉仔将杯中酒一饮而尽,满桌也纷纷干杯。伍书记也代表凤山诸位也回敬了辉仔及他们的朋友,首先感谢了他们的热情接待,并欢迎他们去凤山做客,体验一下乡下的风情。酒过三巡,肖伟站起来道“各位羊城的地主兄弟好,因家乡的召唤,我回到南江,我们南江没有羊城的现代化发展,但我们有着我们纯朴的风情,有着我们传统的文化。今天,我带着我的凤山独有的竹丝茶,这也是我们凤山人的希望,想让竹丝茶走进羊城,希望得到大家的支持与帮助。”桂华站了起来说“说到茶,可能在座的没有人再比我熟悉了,我们家祖辈就种茶,制茶,卖茶,更是饮尽了天下的各类名茶。竹丝茶的特质让我惊艳,我以我的经验来判断,不久的将来,竹丝茶会走入羊城千家万户。”余向阳更是表示,对于茶他没有研究,自己觉得好喝,但看到身边的朋友都说好,好就有市场,他们家的连锁商超愿意,联合推出竹丝茶进入羊城。随后就是大家一起迎新叙旧,把酒言欢,热闹异常。辉仔对肖伟说“不要担心资金的问题,只要茶好,大家都愿意参与进来,至于怎么合作,大家可以探讨。”
一堂盛情的酒宴,拂去了伍书记心中阴霾。他大醉而归。
次日上午十一点钟,伍书记才醒来。肖伟已领着高乡长和柳絮回宾馆刚好碰见伍书记出门,他们来到宾馆下面的商务中心坐下来交流心得。伍书记感慨的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次南下羊城,收获颇丰,不仅开拓了眼界,还认识了不少南方精英。听他们的讲话,刷新了原有很多认知,商道在于合作,在于共享。而不是一味的逐利。这次出来前,还对竹丝茶的前途未卜而忧心忡忡。看到南方这么浩瀚的市场,这么多合作方式,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会成功。下一步就是细致的分析整个投资与销售全链条,争取早日进入羊城。”肖伟认为“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我们没有靠山可依靠,一切靠自筹,如果找资金入股,毕竟凤山与羊城文化差异太大,一时不容易平衡合作理念,担心会因误解而导致合作失败。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入资金,以借贷和保证金的方式融资,出让三年的经销权,高效的把茶厂建起来。”经过这几天的耳濡目染,伍书记也开拓了思路,他明白肖伟所讲的经销权,就是在保证自己基本利润的前提下,全权出让议价与经销权三年,凤山乡争取的是资金安全和不承担前期销售推广的投入的风险,而销售方是看中的商品三年内的溢价空间。各取所需,各有所舍,取长补短,互利共赢。“今天我们也不要出去喝酒,买点吃的来宾馆房内,边吃边谈,咱们几人一定要讨论出几个方案,以便合作谈判时取舍,争取早日在羊城得到想要的结果,时间不等人,马上要进入春季育苗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四人一直商讨到深夜,几种合作方式形成了,伍书记张着沙哑的嗓子说“大家睡吧,明天见。”
余向阳比较看好竹丝茶的市场,他联合了辉仔,桂华等几人,成立了一个代理公司,全程代理竹丝茶在羊城的经销权三年,代理公司向凤山竹丝茶厂支付代理权保证金人民币150万元,另外由凤山乡政府担保,向竹丝茶厂以政府银行指导利息出借人民币150万元。协议谈论过程蛮顺利,伍书记他们想不到这么快就达成了双方都十分满意的结果。
当时转委三年代理权,这是凤山乡的无奈,既没有资金启动,又无市场营销经验,他们选择了一条借鸡生蛋的路,规避了风险,可是他们也放弃了巨大的隐性利益。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有钱了,他们第一个心思就是立马赶回凤山,快速组织农民加入种茶,和造苗购种,修建厂房。
回到凤山,乡党委与乡政府即刻组织召开,以村为单位的乡民认种茶叶推广会。乡党委成员与乡领导都各自下村进行宣讲,乡民租赁乡里的土地,年租金600元每亩,乡政府垫资结茶农购买种苗,租金和购苗款都在三年后的茶叶销售款中分两年还清,乡政府负责回购茶农的茶叶。
今年的凤山乡乡民远非去年可比,他们的眼界和认知,随着南下务工的乡民带回来的,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的信息,他们也不是墨守成规的老农了,他们知道合作种茶的前景,大家积极性出奇的高,原来设定的增产5000亩,每二十亩一户,已经无法满足大家参与的热情,修改方案,每户十亩,还是供不应求,伍书记只有祭出传统法宝,抓阄,在村,乡干部的监督下公平抓阄,听天改命,经过一周的吵吵嚷嚷,乡村干部口干舌燥的说明解释,农民认不中合同终于完成。
不到一周时间,茶苗来了,凤山乡又热闹起来,满山遍野的种茶人,此起彼伏的山歌,凤山人的希望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