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仲园愣了一下,发觉自己现在说得的确有点乱。
“叔,我的脑子刚才有点乱,您让我捋一捋啊。”
正说着,外面有人敲了敲门。
部长老伴走过去把门打开,只见付玉稳步走入。
立正站好给部长、副部长和部长夫人都行军礼:“首长好!”
蔡仲园问道:“你怎么也来了?”
付玉回答说:“整个科技部都嚷嚷动了,说九所的所长疯了一样跑到部长家,连门都不敲,推开门就大喊大叫。
你整出这么大动静,我能不来吗?”
话音未落,又有人敲门。
打开门之后,是袁忠才、陈雨、巴可研、冯守等九所全体人员。
一律进门敬礼问好,之后莫名其妙地看着所长蔡仲园。
然后又看着部长和屋里的其他人,脸上写满疑惑。
终究,都听说所长疯跑到部长家,大喊大叫。
然后副所长也去了部长家,所以九所人员一着急,就全跑到部长家来看看,到底出了什么事。
蔡仲园听到各位说明原因之后,简直哭笑不得。
部长夫人马上把家里的凳子椅子全搬出来,让大家都坐好。
然后去泡了一大壶茶。
几个女兵也过去帮忙,待到每人手里都端上茶杯之后。
杨部长笑呵呵地说:“很难得大家都到我家来做客,既然来了,就一起听听你们副部长的最新研究成果,省得再召集大家开会了。
一次性解决问题。”
蔡仲园也笑了起来:“没想到,我来向部长做汇报,居然弄出了这么大动静。
既然大家都来了,我也把思路捋清楚了,就向大家汇报一下。”
说完,低头喝了两口茶水。
陈雨马上把茶杯里添满,转圈把大家的茶杯也都添满,坐下听所长的汇报。
蔡仲园放下茶杯说道:“我家最高首长买了一个鱼缸,养了几条小金鱼。
后来金鱼都死了,水也有了一点味道。
如果那几条死鱼不扔掉,时间稍长一点,水就会发臭。对吧?”
说到这里,蔡仲园向周围的人们望去,只见大家都在听他继续讲,而且在向他点头表示同意他的观点。
“鱼缸里死了几条鱼,那一缸水放久了会变质发臭,是常识。
那么大家想一想,大海大洋自古以来所有的海洋生物,他们在海洋里生活,吃喝拉撒都在里面,活在里面死也在里面,为什么没有变臭呢?”
有人回答:“可能是因为水特别多吧?”
有人反驳:“水多没错,可是自从海水里的生物出现,到这会也有几亿年了吧?”
蔡仲园接着说:“海水的确很多,可海洋存在的时间也太长了。
我举个例子:一条最大的鲸鱼是蓝鲸,体重能达到200吨。
《吉尼斯世界纪录》、海洋生物学研究和国际捕鲸委员会的报告都有记录。
蓝鲸的舌头重量相当于一头大象,心脏大小如一辆小型汽车。尽管体型庞大,它们主要以磷虾为食,每天消耗约4吨食物。
鲸鱼死后会沉入海底,所以有一个专属名称叫鲸落。
还有一句话‘一鲸落,万物生’。
这句话描述的是鲸鱼死亡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积极影响。
‘鲸落’时,会经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分解过程。
这个过程中,鲸鱼的尸体成为海洋生物的重要食物来源,从深海鱼类到微生物,都会分食鲸鱼的肉体和脂肪。
同时,鲸鱼骨骼在海底逐渐形成的礁石,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和繁殖的场所。
‘一鲸落,万物生’形象地描绘了鲸鱼死亡后,如何通过自身的分解为海洋生态系统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那么多海洋生物,生老病死也都在海里。
但是海水并没有因此而变质,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
那就是,海水——有自我洁净的机制。”
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不免互相点头,表示懂了或者赞同。
杨部长也表示赞同:“这个问题科学界有相同观点,你说下去。”
蔡仲园说:“既然陆地上有很多放射性物质,海洋里也应该有,所以即使我们不向海洋里抛弃或者排放核污染物质,海水也会受到本来就存在的放射性物质污染。
从目前来看,这都没什么大问题。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个极限,人类的活动的确可以造成对大自然的破坏。
南极电离层黑洞出现,就是一个例子。
南极上空的电离层被破坏主要与太阳活动、地磁暴以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数据,过去20年南极电离层的季节性扰动频率增加了约15%,与太阳活动周期及人类航天活动增强相关。
如果人类排放的核污染物,超过了海洋自净能力的极限,很可能就会爆发一场大灾难。
灾难的后果是无法想象的。
我们无法想象,海水变得无法让生物继续生存,大海大洋都变得腐臭的时候,人类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
有人插话:“我的天啊,真到了那一天,人类可能会灭绝了。”
也有人说:“人类无休止地破坏大自然,早晚有一天,会自食其果。”
还有人吓得不轻,说道:“要是真有那么一天,估计所有的生态链全都断了,我们自己把自己给消灭了。”
杨部长对此表示肯定:“所以全世界的科学机构,都在呼吁人们尽量减少消耗,以保护大自然。”
蔡仲园说:“对于海洋的保护,现在看来,我们把核能利用率提高到100%,做到核废物的零排放,对保护大自然的意义简直太大了。”
杨部长喝了几口茶水,催促着说道:“你打一进门就大喊大叫,说你想出办法了,那就把你的办法说说吧。”
十几个人也都眼巴巴地望着他。
蔡仲园只好喝了几口水,继续说:“我们科考队的海水标本,说明了一个问题,在海面上污染最严重,海浪的影响一般在五十米到一百米。
除了渤海和黄海深度比较浅之外。
东海是两千七百米,南海最深处为五千六百米。
世界几大海洋的平均深度在三千米到四千米,
一百米再往下,污染的情况就越来越轻,到了海底几乎没有什么污染。
所以我们如果搅动大海,把海洋最下面的海水搅上来,就会把上层的污染稀释到几十倍甚至几百倍。”
付玉说:“这个现象我也注意到了,越往下的确污染越轻,搅动大海稀释核污染的确是个好办法。”
几个人开始议论纷纷。
蔡仲园说道:“可是怎么搅动深层的海水,我还没想出来比较好的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