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祁是如何说动李牧归降的?”
“他不是一向忠于赵国的上将军吗?”
“自赵祁崭露头角从军以来,未曾有过败绩。
现在即使是大名鼎鼎的王翦和桓漪都束手无策的情况之下,赵祁却能够轻易扭转乾坤。”
“难道天命真的要将赵祁这样常胜不败的人才赐给我们大秦么?” 朝廷上下文武百官无不目瞪口呆。
“李牧投降。”
“三十万大军尽为大秦所有。”
这个消息即使传出天下间,也怕无人肯信。
毕竟李牧是谁啊,那可是赵国威名赫赫的大将,又怎会轻言投敌?
此时,有人再度开口求证:“大王。”
“这上将军赵祁到底是凭什么能做到这一点?”
“究竟是怎样成功说服李牧归顺呢?”
“李牧素来忠诚不二,怎么可能会被说动?” 此刻连智多星般的尉缭也是声音颤抖,惊异地发问道。
“李牧虽然效忠赵国,但也终究是血肉凡胎,亦同我等炎黄儿女一般无二。”
“赵祁正是凭借这点劝服李牧。”
“从我族根源出发,着眼于数十万我族子弟的命运安危考虑问题,晓以利害。”
嬴政言语之中充满了对赵祁此举的高度肯定。
这一役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困扰两个老资格上将的顽疾竟被赵祁一举根除。
赵祁再次为秦国立下显赫功勋。
待听完嬴政解释,尉缭陷入了沉思片刻之后恍然大悟:
“不错!李牧身为赵国将士,但他同样也是我黄帝血脉的一员。
长年戍守边疆的经历让他深刻了解到异族入侵的危害与惨烈程度。
他知道唯有我中华民族团结统一才能在中原生存繁衍的重要性所在。”
“若非我等同胞互相残杀,最大的获利者反而是那些虎视眈眈觊觎我们土地财富已久的外族敌人。
最开心见到我中华内乱的正是他们!”
“李牧诚然是赵国之将无误,但他首先也是我们华夏儿女的一分子!” 思索至此,尉缭终于明白了赵祁高人一筹的地方。
朝着嬴政行了一礼,开口说道:“赵祁上将军的才智,我望尘莫及。
如今赵祁上将军为我大秦效力,为陛下效力,这是大秦的巨大荣幸。”
“臣等恭祝陛下,有赵祁上将军效力于大秦,实乃国家之幸事。”
“代地已定,李牧归顺,三十万精锐兵力纳入我大秦,这使得我国实力更强。
至此,赵国灭亡。”
“臣等恭贺陛下灭赵。”
“距离统一天下的目标更近一步。” “为陛下贺,为大秦贺。”
满朝文武齐声呐喊着,声音里充满了喜悦与兴奋。
看到大秦获得如此辉煌的战果,不仅对赵祁刮目相看,更让作为大秦大臣们引以为傲。
或许有些人曾经对赵祁有所非议,然而在当前的情况下,又有谁敢公开反对呢?
此时此刻,嬴政龙心大悦,谁又敢在这时候说赵祁的不好?
第116章 赵祁归乡之路
当下。
赵祁又建一功勋之事,震惊了朝堂上上下下。
仅仅三年多时间,他不过二十岁便屡立奇功,每一场功绩都是直接关系到大秦国运的重要成就。
自赵祁崛起后战无不胜,堪称无敌将军也不为过。
即便在嬴政宣读赵祁平定代地的消息之后,群臣中依旧有人处于恍惚之中,难以回过神来。
“此次李牧投降,避免了战火和士兵损失,可谓功勋卓着。”
“而且赵祁承诺李牧归顺后,依然能够统领三十万雄师,负责守护我大秦代地北部边疆。”
“朕批准这个安排。” 嬴政威严地宣布道。
“陛下圣明。”
对于皇帝这一决定,众人纷纷表示拥护,毫无异议。
毕竟李牧身为赵国的一方大将,曾击败两位秦之上将,足以显现其领军才能。
李牧为了大局降秦乃是正义之举。
让其继续领导三十万大军,不仅能稳定代地局势,也能争取到那些士卒的效忠,显示嬴政君王恩泽深厚,并且绝不反悔追究旧仇。
以嬴政胸怀宽广、智慧超绝而论,相信他能成功使李牧及其三十万将士衷心臣服。
“ 陛下 ”
“赵祁为我大秦再次建立不朽之功,此役攻克赵国的成功完全依靠他的功劳无可争辩,当属首功一件。”
“鉴于我国赏罚制度严谨,这次对于赵祁的重大贡献必须给予重奖。”
这时蒙毅站起身来高声道,进行陈奏。
听闻他的言论之后,其他官员也都并不意外。
毕竟赵祁军功显赫摆在眼前,若这都不值得封赏,那还有什么能够?这次攻克赵国的过程中。
无论王翦也好,还是桓濞,尽管攻下了土地,但他们遭遇的抵抗微乎其微。
这一切均源自于赵祁所做出的一切努力。
不论是突袭攻陷邯郸,令廉颇被迫支援;国门敞开任人进出,还是击垮廉颇并歼杀敌寇;以及代地招抚李牧归顺,
无一不彰显出赵祁的功业超越王翦与桓濞许多。
并且这些都是显而易见且无可争议的大功。
“对于赵祁的封赏,在他归来咸阳后再作进一步规划和表彰。” 嬴政语气威严地道,并流露对他殷切期望之意。
赵祁接连为大秦带来诸多卓越贡献,颇为特殊的是。
自己作为统治者竟然还未与这样一位屡创伟业的股肱之臣亲自谋面。
这位大秦上将军新秀得享无尽恩宠眷顾,却从未见到皇帝尊容。
假如这事传出外界。
必定会引起天下的轰动。
未曾谋面却被如此委以重任信赖,彰显了一位君王惊世骇俗的信任度与胆识。
“ 陛下。”
“提及赵祁返回咸阳一事,微臣倒是有话要进谏。” 王绾也起身上奏,恭敬答曰。
“相邦,有何事需要奏报?”嬴政的目光轻轻一动。
“多谢大王恩德。
赵祁已被册封为上将,只是麾下军队目前仅有十余万之众,尚未正式建营,扩军之事尚待着手。”
“眼下赵国局势已定,确实该考虑赵祁将军在哪开设大营了。”王绾随即开口。
“正是。”
“此事确实值得陛下深思一番。”嬴政略一点头,眉宇间流露出一丝沉吟。
“启奏大王——”
“臣认为,如今赵地虽平,但赵民性烈,远较韩国百姓更为悍勇不驯,更难以驾驭。
而赵祁将军已有治理韩地经验,若命其掌管赵地军事,应能胜任此重任。”
“不仅如此,倘若将赵祁上将军的大营安置于赵境,既可震慑赵人,又可借赵地为踏板,未来无论是伐齐、攻燕,还是击魏、伐楚,都将便利无数。”
蒙毅越众而出,朗声奏道。
“嗯。”嬴政再度颔首,略加思索便即下令:“传旨,令赵祁于邯郸设营,营地兵马扩充至三十万,替朕守卫赵地,主掌军务。”
“韩地大局已稳,冯去疾可挑派人手接续处理韩地政务,之后启程赶往赵地协理民政。”
“至于曾辅佐冯去疾的副使韩非,即刻调回咸阳,朕自会另外安排职务。”
话音刚落。
李斯的神情顿时微微一怔。
最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成真了。
韩非在韩境,终究还远离秦国权力核心,且无权柄可用。
然而,回到咸阳,他将是真正的核心人物,以他的才华,已经证明对韩地的统治能力,秦王必然倚重。
但此时此刻,哪怕满腹忧虑,李斯也不敢吐出一句反对的话语,因为他毫无依据能够驳斥此决策。
“大王圣明!”
几乎就在李斯尚未回神之间,蒙毅已然高声颂赞起来。
“大王圣明!”
整个朝堂一片附和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