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收取量不多,那又怎能用来缓解旱灾众人的需要呢?”,秦晚如又问。
“所以,要增强收集制造的能力。”,秦小榆边说着,边去旁边取了张纸,拿起毛笔画了起来。
“取露水的方法,可以根据不同地区来改良…”,她边画边说。
“对于: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可将陶罐倒扣在挖好的浅坑中,坑底铺石块或树叶隔热。
夜晚,水汽在罐内壁凝结并滴落至底部。到清晨收集积水。
(pS:单罐一夜可集约100-300毫升水)。
在罐内放盐块,可显着增加吸水量。
村落用水量多,可使用多罐阵列法。
另外也可通过优化工具来达到更多收取露水的目的。
首先:陶罐内壁涂蜂蜡或桐油,减少水珠附着,加快滴落速度。
外壁刷石灰或浅色黏土。并采用双层陶罐,外层粗陶透气,内层细陶光滑,中间留空隙。
(就是模仿现代保温瓶结构,增强冷凝)。
在陶罐下方放置铜盆,金属导热快,可加速夜间降温。
罐底连接石槽或竹管,集中收集多罐水滴。
陶罐结构也可进行改进:
将倒扣的陶罐改为:广口窄底漏斗形,扩大冷凝面积,底部设引水槽,汇流。
搭露塔阵:用竹木架搭建多层陶罐阵列,每层罐口朝下,底部共用接水槽。
(类似现代立体种植架)。
若是昼夜温差小的地区:则需要挖浅地窖(深1-2米),窖顶覆陶罐,利用地窖恒低温增强冷凝。“
选址上:最好是干涸河床,低洼处,或是耐旱植物多的地方,通过白天蓄热,晚上释放水汽的原理收集水。
“不过…”,秦小榆顿了顿,这些方法最多只能解决当地每人每日最低饮水量,最终还是靠挖井取水方能治本。
收集的水也需要煮沸。
说着,秦小榆将画好的纸,放到一边,又取了几张纸,画了起来。
挖井第一步找位置,便可采取之前取冷凝水的方法,用陶罐倒扣埋入候选地(深1尺),24小时后检查内壁水汽凝结情况,选择凝结最明显处挖井。
每村按菱形的四点分布,挖4口井(间距50丈),确保1口井干涸时其他井可支援。
水井结构的优化:
1. 防塌方设计:在井壁插入竹编圆筒(直径3尺),防止沙土塌陷,南方产竹区可直接应用,北方用柳条编筐替代。
2. 阶梯式井筒:井口直径收窄(上口4尺→井底6尺),形成天然支撑。
3. 防污染措施:井口高出地面3尺,周围铺石灰+黏土(防地表水回流)。
设置专用打水桶(避免私人容器污染井水)。
4. 深井技术突破:连环辘轳提水:用双滑轮组+畜力驱动,使挖井深度突破唐代常规3丈限制,可达5-6丈
(触及深层地下水):(其实在汉代已有深井(如四川盐井),但未普及用于民生)。
5. 分散式供水网络中央深井(母井)通过陶管向周边浅井(子井)渗水,减少取水拥挤。
陶管制作:用唐代已有的龙窑技术烧制带孔陶管。
6. 井渠共生”模式:水井与灌溉渠结合,旱时优先保障饮用水,余水通过闸门控制流向农田
(借鉴的是:新疆坎儿井,但简化结构)
说完这些,秦小榆手上的画也画好了,那是:同轴双滑轮和畜力驱动装置,有了这两样东西,挖井所需要耗费的力气,可节省六成以上!
挖掘深井提土,只要牛,马或驴,能保持直线行走,在连续循环牵引下,绳索能均匀缠绕在绞盘上就行。
井口固定支架,用硬木搭建三角支架,悬挂双滑轮组,确保稳定。
工人用铁铲挖土,装入竹编提篮,(容量可达80-100斤),
畜力拉动绞盘→小滑轮转动→大滑轮同步旋转→提篮上升。
至井口后,工人倾倒泥土,畜力反向行走,提篮回落井下。
按此方法:挖一口5丈(15米)深的井,传统需20天,如今只需7天!
深井,使用寿命长达10年以上,出水量也比普通井多出二倍以上,水质更是会好上不少!
且,有了畜力,以往需要4-6人轮番作业,如今只需一人指挥,外加一头牛(或是马,驴)。
比起现下最深的3丈(约10米)井,按秦小榆的方法,可以深达15-18米!!
当然,拉动的绳索同样需要加固。
可将麻绳浸油,或是采用皮绳,都能降低绳子的磨损,同时,井口位增设护栏,也可防止提篮突然落入井中伤人。“
说完这些,秦小榆也放下了笔,她吹了吹手上的画。室内一片安静……
“你……你这些个,都是在”那儿“……学来的?“,秦晚如拿着那画满图纹的纸,手有些微微发颤……
这些个东西,随随便便拿出去一两样,在现在的情形下,便能换个6品官来当当!!还是握权实权的那种!!
这可是利国利民的好东西啊……她又反复看了看那些个图纸,“快!去誊抄几份,送去!!越快越好!!“
接着,秦晚如稳了稳心神,试探着又开了口:”现下全国流民暴增,估计数字都5万往上了。
若到时官府批下荒山来……
宝儿你看,我们第一批流民到了后,需要安排先种哪些东西,能更快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母亲,洛风禾在这块不是专常嘛?他可有什么好的意见?”,秦小榆边喝绿豆汤,边托腮问道。
她虽被朋友称为:百科全书,但是要说…真遇上灾荒,种什么…这倒是要动动脑筋了…“
“无妨,你说来听听。”,秦晚如眼神中带着十分的肯定和信任,说道。
秦小榆垂眸想了想,“母亲,家里头,就有种红薯,芋头,玉米,苋菜。
那其他收成快的粮食作物还有哪些,便现在补种上去呗“
“你说那…玉米?本也只是种着玩的,你在甜水村看到的也就那么些了。”,秦晚如说道,
“至于红薯……其实在?凰,也是去年底才引入的, 可那茎块极易腐烂,收成量也不大,若是在水患之地种植,……“
“怎么会?“,秦小榆有些不可置信,”红薯是产量最大的农作物之一了,母亲竟然说,收成不高?会不会是种植上出了问题?“
“那你的意思是……种的方法错了?那你倒是说说看,应该如何种,才能让收成增加呢?”
对此,秦小榆可是专家了,养猪,自然要学相关种植方面的知识。
这红薯,她最熟悉了。
说到红薯,就想到了:红薯藤。它可是个好东西啊,四五十年前是用来喂猪的,
只是现在说红薯藤营养价值高,大家都拿它做菜了,就和以前那南瓜秧,黑松露一样待遇!!
“红薯种植,要想快,插秧就行。”,秦小榆回顾着秦晚如刚刚所说的话,
“所以……你们不会是…直接用那根茎来种吧?”
“是……我们用错法子了?”,秦晚如恍然!
于是,一套以快速收成为首要条件的红薯种植方法,在秦小榆的口中,产生了!!
红薯本身喜温暖、怕涝。
在潮湿多雨或是刚受水患影响地区种植,关键要解决:排水防涝、防病(特别是腐烂病)、促进早期块根膨大的问题。
1. 高垄深沟,强制排水
必须起垄种植,垄高至少30厘米(一尺以上),垄宽根据土壤和品种,建议60-80厘米(两尺多)。
垄沟要深且通畅,确保雨水能迅速排走,绝不能积水。
(垄的方向要利于排水,必要时在田地周围挖深排水沟渠。)
2.,时下虽没有早熟品种,普通品种也要种。
3. 利用薯苗,而非薯块
直接剪取健壮薯藤(长度20-30厘米,有4-5个节)作为扦插苗。
这比用薯块育苗快得多,且能大量繁殖。寻找当地或附近幸存的红薯田,立刻剪藤。
如果完全没有,紧急从非灾区调运薯藤(用湿润苔藓或稻草包裹运输)。这是最关键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