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的4月,江南地区春风裹挟着泥土与草木的芬芳掠过广袤大地。
肖镇的徒步游学计划在各方关注下,正式拉开帷幕。
当肖镇的动向被鲁丹以报告形式呈递给组织上级后,一场特殊的“线上”讨论在电报往来间热烈展开。
肖征、霍正业和赵钢三人率先以电报为媒介,开启了“肖镇行为分析电报bbS”。
那一封封电报在电波中穿梭,你来我往,好似新世纪初代互联网论坛里的帖子互动。
李云龙得知此事后,大咧咧地在电报中吼道:“领导从西山扫盲学校调个中队保护他们的徒步游学安全就行了嘛,保护得密不透风,他心里的小九九一猜都能猜得出来!”这简单粗暴的提议,竟得到了众人的认可。
很快,国内最精锐的战略级突击队一个中队在队长刘洋的带领下,火速来到肖镇身边,同时鲁丹也加入其中,负责后勤保障等工作。
此时的肖镇,满心满眼都是农村社会调查。
他手持笔记本,行走在乡间小道上。每到一个村庄,他都深入农户家中。
在大别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他走进王大爷家低矮的土坯房。
王大爷正坐在门槛上编竹筐,肖镇蹲下身,亲切地和老人聊起家常:“大爷,今年地里收成咋样?合作社干活还习惯不?”
王大爷停下手中的活计,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容:“收成比往年强些,就是这农具啊,还不够好使。”
肖镇赶忙掏出本子,认真记录下王大爷反映的农具短缺问题,本来他的小手扶拖拉机就是为了解决这事的。
不过这时期国家底子薄,农村底子更薄,农业合作社模式的确弥补了一定的个体力量单薄,大家合力一起搞能有效抵御自然风险。
在另一个村子,肖镇发现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去频繁做义务工,只剩下老人和孩子。
国家基础的水利设施也就在这时候大力修建的。
这一代人吃了三代人的苦流了四代人的汗水,一点都不浮夸。
他召集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仔细询问大家对这种现状的看法和困难。
一位大娘抹着眼泪说:“娃子们走了,家里的地都快种不过来了。”
“听说过手扶拖拉机吗,那个能帮助像这样的山区小山头耕种和生活的。”
“买不起太贵了,听说要850一台,完整的要1200一台。不过村长去县里农场去看了,那个不喜欢村里有一两台嘛,可是用不起。”这个村的一位小组长说道
肖镇皱着眉头,将这些情况一一记下,思考着如何在报告中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看来他尽心尽力搞的小手扶项目实际情况很不乐观,村民手里没钱啊,哪怕搞了合作社也是一样的,这也是肖镇做实地农村调查报告的原因。
在报告最后,肖镇提出了“无息金融和农机服务一体计划”看能不能实现每个村有一台的计划,这点目前国家能够承受。
白天,肖镇用脚步丈量土地,收集着最真实的农村现状;夜晚,他又化身成老师,在简陋的临时课堂上,为30名学员讲授《晶体》和《通讯基础》课程。
临时课堂设在一处废弃的祠堂里,几块木板搭成课桌,马灯昏黄的光晕下,肖镇拿着自制的教具,耐心讲解着深奥的知识。
“大家看,这晶体就像是通讯世界的基石。”肖镇举起一块晶体模型,“我们的无线电设备想要稳定高效地工作,离不开它。”学员们目不转睛地盯着模型,眼神中满是求知的渴望。
为了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肖镇还结合实际生活举例:“就好比我们的收音机,要是没有好的晶体元件,声音就会断断续续,听不清。”
在讲解通讯基础中的信号传输时,肖镇用绳子和铃铛模拟信号传递过程。
他让学员们排成一排,第一个学员拉动绳子,铃铛响起,下一个学员接着拉动,依次传递。
“这就是信号传输的简单原理,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如何让这个过程更快速、更准确。”学员们在实践中,逐渐理解了复杂的理论知识。
15天的学习后,肖镇进行了一次小测试。看着学员们交出的答卷,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学员们不仅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还能将其运用到简单的实际问题分析中。
当肖镇的徒步路线和项目计划书通过电报传到“电报bbS”众人手中时,大家看着那需要一大片钢架玻璃厂,以及调集全国优秀无线电工人2000人的要求,皆是一头雾水。
但他们也逐渐明白,肖镇这只“大熊猫”,是真的铁了心要在通讯和半导体产业上大干一场,而他的徒步游学,正是在为这宏大的计划收集最真实的资料,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别山的晨雾还未散尽,肖镇已背着装满调研资料的牛皮包踏上新征程。
刘洋带领的突击队悄然随行,既维持秩序又不打扰当地百姓,鲁丹则将每日收集的信息分类整理,用电台发回详细报告。
在途经金寨县时,肖镇被一处露天的\"识字班\"吸引——十几个农民围坐在老槐树下,跟着教员用树枝在地上写字。
他当即决定停留两日,白天协助教员讲解农业生产中的数学应用,夜晚则将晶体管收音机拆开,为村民演示基础电路原理。
\"肖老师,这黑疙瘩咋就能传出人的声音?\"老支书王有福捧着晶体管,粗糙的手掌微微颤抖。
肖镇笑着从口袋掏出一节干电池:\"您看,这就像水渠里的水,电流顺着线路跑起来,经过特殊的元件就能把信号变成声音。\"
围观的村民们发出阵阵惊叹,有个年轻后生突然举手:\"那咱山里能不能也用上这东西?\"
这个问题让肖镇陷入沉思,他在当晚的调研笔记里重重写下:\"通讯设备的普及,必须考虑山区特殊环境。\"
随着行程推进到武夷山脚下,肖镇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他将课堂搬到茶园里,让学员们观察茶叶的采摘过程,类比信号采集;又带着大家爬上山顶,用简易天线接收远处电台信号,讲解传输损耗。
在一次暴雨过后,他指着泥泞的山路对学员说:\"就像这场雨会影响道路通行,潮湿环境也会干扰电路稳定性,这都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当队伍抵达粤北山区时,肖镇终于开始筹备他酝酿已久的\"走水版来料加工\"计划。
他找到当地供销社主任,指着满山的竹子和木材:\"咱们可以把这些原料加工成收音机外壳,既能解决当地就业,又能降低运输成本。\"
为了验证可行性,他带着学员们在临时搭建的工坊里,用简陋工具制作出第一批样品。深夜的油灯下,肖镇握着粗糙却结实的竹制外壳,在计划书上补充道:\"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研发需同步推进。\"
5月25日,肖镇在柳州收到了来自\"电报bbS\"的最新回复。
他霍叔叔的电报依然直白:\"新工厂选址已圈定三个备选地,工人调集令正在下发,但你小子最好给老子搞出点名堂!\"
而京城来的电文则详细分析了全国无线电技术人才分布情况,并附了一份培训方案。
看着这些饱含信任的文字,肖镇站在柳江边,望着滔滔江水,心中勾勒的半导体产业蓝图愈发清晰——他要用双脚走出的路,为祖国的科技发展铺就一条全新的轨道。
肖镇继续带着精干的队伍从柳州出发,这时候教学内容已经在教沙子到晶元制备了。
到了桂林十万大山,这里的情况又不一样,各族同胞都住得太分散了。
石头山太多,耕地不足,以现在农村薄弱的生产力来说,根本吃不饱,得先解决温饱问题。
还是得组织和政府合力规划后一定程度上合村并社,集中居住。
调查后弄一些合理的手工加工品,合理利用每村平整的土地,这又要求农村基层需要庞大的技术员下村指导。
肖镇就这么带着自己30金刚一步一步丈量祖国山河,他的“重走革命路”徒步游学计划到了6月20日宝安县截止,一共提交了120万字的调查报告。
京城里各部委,特别是农业部的老林不再沉迷搞立体循环农场。
而是把部里除了值班的全部撒向广大基层农村,进一步加大农村技术员培养规模。
肖镇已经打了样,抄作业总会吧,不会抄那就在基层再锻炼,合格了再考虑其他的。
肖镇的立体循环农场适合东北、适合平原基础好的,也适合大城市城郊,就是不适合广大山区和丘陵地带,更不用说环境更恶劣的西北地区。
叶二给他来信说他爹和一众人看到他们奋斗半生的国家,竟然还有人没解决温饱,那一天集中学习肖镇的农村调查报告,大家都哭了,那还是物产丰富的南方啊。
至于某份报纸里半夜移稻子进水田的骚操作,被鲁丹的人全程拍照摄影记录,成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反面典型。
到了宝安县,bbS的人又开始紧张了,不过肖镇带着30名学生和2000名到岗工人大家一起搭建钢架玻璃厂房干得热火朝天,一点想走水游过去看他女人孩子的迹象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