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爔入住辽东岐王府后,岐王府所在的城市,被改名为岐王城。
朱高爔的到来,打乱了岐王城原本的利益分配格局。
因此,一开始岐王城的一些世家对于朱高爔的命令有些阳奉阴违或者干脆不听。
甚至有的几个本地世家,开始在暗中谋划怎么将朱高爔的岐王府孤立起来。
朱高爔当然不会惯着他们,在收集了一些他们鱼肉百姓的证据后。
直接用雷霆手段,覆灭了几个在其中跳的最欢的世家,这才彻底掌控岐王城及周边的一些地方。
在岐王城彻底站稳脚跟后,朱高爔开始暗中安排自己的护卫到各地收拢发生灾荒的地区的灾民到岐王城落户。
毕竟这个封建农耕王朝时代,人口基数才是第一生产力。
护卫从全国各地收拢而来的灾民,朱高爔会给他们发放土地,并免除三年的徭役和赋税,使得他们能彻底在这里落户下来。
朱高爔还将空间中后世的优良小麦和大米种子,以租借的方式,发放给了他们。
怕他们担心还不起,朱高爔规定,来年丰收的时候只要归还租借的数量即可。
这一下子彻底点燃了灾民们耕种和开荒的热情,整个岐王城附近到处都是农忙的景象。
朱高爔又挑选了一些山地,拿出土豆、红薯、玉米等作物的种子,鼓励灾民开垦荒地进行种植。
对于这些没见过的作物,这些灾民一开始还有些抵触情绪。
不过在品尝过其美味,特别了解其产量后,一个个都变的十分积极。
毕竟差点被饿死的他们,才真正懂得这种年产千斤粮食的珍贵。
在这个小麦亩产100斤出头,大米亩产200斤出头的时代,能达到亩产数千斤将会是怎么一番景象,他们平时连做梦都不敢这么想。
当然也有人怀疑过这话的真假,但岐王作为堂堂亲王,又何必欺骗他们这些差点饿死的灾民。
何况他们中很多人,要不是岐王搭救,都已经饿死在灾区了,哪里还有命怀疑岐王殿下。
另一方面,朱高爔也开始组建自己的王府班底及势力。
藩王也是有权利组建自己王府的势力和班底的,只要不太过分,朝廷也不会管。
朱高爔还在暗中,将一些十岁左右,父母双亡的孩子和一些家人已经死去,没什么牵挂的人转移到了自己系统空间的岛屿上。
在海岛面积扩展到四万平方公里,比台湾岛面积还大后,除了种植一些药材,朱高爔已经彻底放弃了亲自种植的想法。
而在现代社会,他又不好将人转移到岛屿上,不然怕是会引起一些恐慌。
如今身处古代,许多人连饭都吃不上,如果没人搭救就会饿死的情况下。
转移这些人到系统空间给自己打理岛屿,朱高爔是没什么心理负担的。
起码在这里,他们能够好好的活下去。
如今的岛屿,生活个几十万人基本不成什么问题。
对于那些孩子,朱高爔每天都会亲自抽时间对他们进行后世的文化教育。
就在朱高爔这边正在如火如荼的鼓励开垦种植的时候。
没有了朱高爔的应天府,则完全回到了它原本的轨迹。
永乐十二年三月。
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打的蒙古鞑靼部大汗向大明称臣纳贡,朱棣敕封鞑靼大汗阿鲁台为和宁王。
随后朱棣一路率军一直进军到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为碑:
“翰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风尘,永清漠北!”
这是一次基本不输于大汉王朝霍去病封狼居胥的伟大壮举。
同年九月。
朱棣胜利后班师回朝,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在应天府,自己的家门口。
当朱棣的车驾行到鼓楼处时,躲在暗处的刺客推着火车,打着建文帝朱允炆的旗号,向着朱棣的龙辇冲了过去。
要不是朱高煦提前收到消息,安排朱棣抄小道回宫,必定遭遇此次刺杀。
此时,奉天殿内。
太子朱胖胖和汉王朱高煦匆匆忙忙的跑进来,看到朱棣阴沉的脸,立刻跪地请罪。
“父皇,儿臣听说鼓楼刺杀一事,过来问安!”
朱胖胖不断的擦着额头上的汗水,气喘吁吁的开口。
朱棣没机会跪在地上,以头抢地的朱胖胖,自言自语的说道:
“我此次出征,打的阿鲁台抱头鼠窜,不得不向我大明称臣纳贡!”
“想不到在自己家门口,竟然差点被人刺杀!”
“听说出手之人打的还是建文的旗号!”
“老大,我放心的建国权交给你,如今外有强敌,内有叛党,你这国,到底是怎么监的??”
朱胖胖闻言全全身颤抖,支支吾吾的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朱棣看到老大的样子,语气悠悠的说道:
“太子爷,今天要不是老二侦察的好,你过来怕不只是问安了吧!”
朱胖胖闻言更加唯唯诺诺的说不出一句话。
汉王朱高煦乘机发难,告起了朱胖胖的黑状,说他想调动兵马司的军队封锁城门调查反贼的下落,但是老大不肯交权,还暗指这些刺客跟朱胖胖有关系。
“怎么,老大你是你怕查出同党来?”
朱棣听了汉王的话,反手又给朱胖胖扣上了一个刺客同党的帽子。
一旁站着的朱瞻基连忙替自己父亲解围,这才稳定住了朱棣的怒火。
朱棣当然也知道,汉王这么说是为了得到兵马司的军权,不过为了顺藤摸瓜找到建文帝,他还是同意了老二的请求。
另一方面,朱棣又将自己腰牌给了自己大孙子,让他暗中走访。
回到太子府没多久的朱胖胖,朱胖胖就收到来自朱棣的软禁圣旨。
并且让人把朱胖胖监国期间所有批阅的奏折搬回宫里去他要重新审查。
这让来太子府显摆的老二朱高煦乐开了花,临走前还不断嘲笑朱胖胖。
这让朱胖胖越想越委屈,开始向自己儿子哭诉:
“我都累成这样了,你爷爷他还是不相信我呀!我这太子也不当了,咱们一家回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