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诸葛亮率军班师回到蜀国,孟获率领大小洞主、酋长及各部落百姓,罗列而拜,护送蜀军。前军抵达泸水时,正值九月秋天,忽然阴云密布,狂风骤起,军队无法渡河,士兵将情况禀报诸葛亮。诸葛亮于是询问孟获,孟获说:“这条河原本就有猖神作祟,往来的人必须祭祀才能平安渡河。”诸葛亮问:“用什么物品祭祀呢?”孟获回答:“过去国中因猖神作祟,需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及黑牛、白羊祭祀,这样自然会风平浪静,而且连年丰收。”诸葛亮说:“如今战事已经平定,怎么能随便杀害一人呢?”于是亲自到泸水岸边观察,果然看见阴风大作,波涛汹涌,人马都惊恐不已。 诸葛亮心中十分疑惑,就寻找当地人询问情况。当地人告诉他:“自从丞相经过之后,夜夜都能听到水边鬼哭神嚎,从黄昏一直到天亮,哭声不断。瘴气烟雾之中,有无数阴魂野鬼,因此兴风作浪,无人敢渡河。”诸葛亮说:“这是我的罪过啊!此前马岱率领一千多名蜀兵,都战死在水中;再加上杀死的南人,尸体都丢弃在这里。孤魂怨鬼的怨气无法消解,才导致这种情况。我今晚应当亲自前往祭祀。”当地人说:“必须依照旧例,杀四十九颗人头作为祭品,怨鬼才会散去。”诸葛亮说:“本就是因为人死而成了怨鬼,怎么能再杀害活人呢?我自有办法。”
诸葛亮传令伙房宰杀牛马,用面粉做剂子,塑成人头的形状,里面用牛羊等肉代替,取名为“馒头”。当夜在泸水岸上设置香案,摆放祭物,点燃四十九盏灯,扬起招魂幡,将馒头等祭品陈列在地上。三更时分,诸葛亮头戴金冠、身披鹤氅,亲自到场主祭,命令董厥朗读祭文。祭文写道: “大汉建兴三年秋九月一日,武乡侯、领益州牧、丞相诸葛亮,恭敬陈设祭仪,向为国家战事捐躯的蜀中将校及南人亡者的阴魂致祭:我大汉皇帝,威严胜过五霸,圣明可继三王。近来远方异族侵犯边境,以怪异风俗起兵作乱;如同毒蝎扬起尾巴兴妖作怪,又似恶狼心怀贪欲制造祸乱。我奉天子之命,前往荒远之地问罪;大举出动精锐之师,彻底清除蝼蚁般的贼寇;雄军聚集如乌云蔽日,狂寇溃败似冰雪消融;才听到势如破竹的捷报,便呈现猿猴坠崖的败势。但麾下士卒儿郎,全是九州豪杰;官僚将校,皆为四海英雄:他们习武从军,投奔明主,无人不严守军纪,共同施展七擒妙策;都怀着忠君报国的赤诚,秉持效忠君主的志向。怎料你们偶然失算,落入奸计:有的被流箭射中,魂魄永葬黄泉;有的被刀剑所伤,精魄归入长夜。你们生前英勇,死后留名,如今凯歌即将奏响,献俘大典将至。你们的英灵尚且存在,祈祷必定能听见:请跟随我的旌旗,随着我的军队,一同返回中原,各自认归本乡,享受骨肉亲人的祭祀,接受家人的供奉;不要做他乡的孤魂,徒然成为异域的野鬼。我会上奏天子,让你们各家都蒙受皇恩,每年供给衣粮,每月赐予俸禄。以此作为酬报,来安慰你们的心灵。 至于本境的土神,南方的亡鬼,你们享受祭祀已有常例,神灵依托不远;活着的人既敬畏天威,死去的人也当归于王化,希望你们安宁平静,不要再号啕哭泣。姑且表达一片赤诚,恭敬地进行祭祀。呜呼哀哉!希望你们享用祭品!” 读完祭文,诸葛亮放声大哭,极为悲痛,情感打动了三军将士,无人不落泪。孟获等人也都哭泣不止。只见在愁云怨雾之中,隐隐约约有数千鬼魂,都随风散去。于是诸葛亮命令左右将祭品全部投入泸水之中。
第二天,诸葛亮率领大军抵达泸水南岸,只见云开雾散,风平浪静。蜀兵安然渡过泸水,果然是“鞭敲金镫响,人唱凯歌还”。行军到永昌,诸葛亮留下王伉、吕凯镇守四郡;派遣孟获率领部众返回,叮嘱他勤于政务、管理好下属,善待百姓,不要荒废农事。孟获流着泪拜别而去。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返回成都,后主刘禅排开銮驾,出城三十里迎接,下辇站立在道旁,等候诸葛亮。诸葛亮慌忙下车,伏在地上说:“臣未能迅速平定南方,让主上忧虑,这是臣的罪过。”后主扶起诸葛亮,与他同车返回,设置太平筵会,重赏三军。从此,远方邦国前来进贡朝见的有二百多处。诸葛亮奏请后主批准,对为国事牺牲者的家属一一优待抚恤。百姓欢欣喜悦,朝野安定清平。
却说魏主曹丕,在位七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四年。曹丕先前纳甄氏为夫人,甄氏是袁绍次子袁熙的妻子,是当年攻破邺城时所得。后来生下一子,名叫曹睿,字元仲,自幼聪明,但曹丕不太喜爱他。后来曹丕又纳安平广宗人郭永的女儿为贵妃,郭氏容貌很美,她的父亲曾说:“我的女儿是女中之王。”所以号称“女王”。自从曹丕纳她为贵妃后,甄夫人逐渐失宠。郭贵妃想谋夺后位,便与宠臣张韬商议。当时曹丕患病,张韬就谎称在甄夫人宫中挖出桐木偶人,上面写着天子的生辰八字,有诅咒厌胜的事情。曹丕大怒,于是赐死甄夫人,立郭贵妃为皇后。郭皇后没有生育,便收养曹睿为自己的儿子,虽然很喜爱他,但没有立他为继承人。 曹睿十五岁时,弓马娴熟。当年春二月,曹丕带曹睿外出打猎,行至山坞之间,赶出母子两只鹿,曹丕一箭射死母鹿,回头看见小鹿在曹睿马前奔跑。曹丕大声喊道:“我儿为何不射它?”曹睿在马上哭着禀告说:“陛下已经杀了它的母亲,臣怎么忍心再杀它的孩子呢?”曹丕听后,把弓箭扔在地上说:“我儿真是有仁德的君主啊!”于是封曹睿为平原王。 夏五月,曹丕感染寒疾,医治无效,于是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抚军大将军司马懿三人进入寝宫。曹丕把曹睿叫到跟前,指着他对曹真等人说:“如今朕病情沉重,恐怕难以康复。这孩子年幼,你们三人要好好辅佐他,不要辜负朕的心意。”三人都禀告说:“陛下何出此言?臣等愿意竭力侍奉陛下,直到千秋万岁。”曹丕说:“今年许昌城门无故崩塌,这是不祥之兆,朕因此知道自己必死无疑。”正说着,内侍禀报征东大将军曹休入宫问安。曹丕召他进来,对他说:“你们都是国家的柱石之臣,如果能同心辅佐朕的儿子,朕死也能瞑目了!”说完,流泪去世,时年四十岁,在位七年。
于是曹真、陈群、司马懿、曹休等人,一面举办丧礼,一面拥立曹睿为大魏皇帝,追谥父亲曹丕为文皇帝,母亲甄氏为文昭皇后。封钟繇为太傅,曹真为大将军,曹休为大司马,华歆为太尉,王朗为司徒,陈群为司空,司马懿为骠骑大将军,其余文武官员也各自有封赏。大赦天下。当时雍州、凉州缺少镇守的人,司马懿上表请求去镇守西凉等地,曹睿同意了,于是封司马懿为提督雍、凉等处兵马,司马懿领诏而去。 很快有细作飞速将此事报告到川中,诸葛亮大惊道:“曹丕已死,幼主曹睿即位,其他人都不足为虑,只有司马懿深谋远虑,如今督率雍、凉兵马,倘若训练完成,必定成为蜀汉的大患。不如先起兵讨伐他。”参军马谡说:“如今丞相平定南方归来,军马疲惫,只应休整抚恤,怎能再次远征?我有一计,能让司马懿死在曹睿手中,不知丞相是否同意?”诸葛亮问是什么计策,马谡说:“司马懿虽是魏国大臣,但曹睿一向怀疑猜忌他。为何不秘密派人到洛阳、邺郡等地,散布流言,说他想要谋反;再伪造司马懿告示天下的榜文,到处张贴。让曹睿心生怀疑,必定会杀了他。”诸葛亮听从了,立即派人秘密施行此计。
却说邺城城门上,忽然有一天发现张贴了一道告示,守门的人揭下告示,上奏给曹睿。曹睿看那告示,上面写着:“骠骑大将军总领雍、凉等处兵马事司马懿,谨以信义布告天下:昔日太祖武皇帝创立基业,本想立陈思王曹植为国家之主;不幸奸邪谗言聚集,使曹植长期不得重用。皇孙曹睿,向来没有德行,却妄自尊大,有负太祖的遗愿。如今我应天顺人,即日兴师,以慰藉万民的期望。告示到日,各人应归附新君。如有不顺从的,当灭九族!先此告知,希望大家知晓。” 曹睿看完,大惊失色,急忙询问群臣。太尉华歆上奏说:“司马懿上表请求镇守雍、凉,正是为了谋反。先前太祖武皇帝曾对臣说:‘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不可赋予兵权,长久必会成为国家大祸。’如今谋反的迹象已经显现,可速速诛杀他。”王朗上奏说:“司马懿深通韬略,擅长用兵,一向有大志;如果不早日除掉,长久必定为祸。”曹睿于是降旨,想要兴兵御驾亲征。忽然班部中闪出大将军曹真上奏说:“不可。文皇帝将孤儿托付给我们几人,是知道司马仲达没有异心。如今事情真假未知,突然用兵,是逼迫他谋反啊。或许是蜀、吴的奸细施行反间之计,让我们君臣自乱,他们却趁机进攻,也未可知。希望陛下明察。”曹睿说:“如果司马懿果真谋反,该怎么办?”曹真说:“如果陛下怀疑,可以效仿汉高祖伪游云梦的计策。陛下御驾亲临安邑,司马懿必然会来迎接;观察他的动静,在车前将他擒获即可。”曹睿听从了,于是命令曹真监国,亲自率领御林军十万,直奔安邑。
司马懿不知缘故,想让天子见识他的威严,于是整顿兵马,率领数万甲士前来迎接。近臣上奏说:“司马懿果然率领十多万兵马前来抗拒,实在是有反心啊。”曹睿慌忙命令曹休先领兵迎击。司马懿见兵马前来,只以为是车驾亲至,伏在道旁迎接。曹休上前说:“仲达受先帝托孤之重,为何要谋反?”司马懿大惊失色,汗流浃背,于是询问原因。曹休详细说明了前面的事。司马懿说:“这是吴、蜀奸细的反间之计,想让我们君臣自相残杀,他们好趁机袭击。我应当亲自去见天子辩解。”于是急忙退兵,到曹睿车前伏地哭泣上奏说:“臣受先帝托孤之重,怎敢有二心?这必定是吴、蜀的奸计。臣请求率领一支军队,先破蜀,后伐吴,报答先帝和陛下,以表明臣的心迹。”曹睿疑虑未决。华歆上奏说:“不可赋予他兵权,可立即罢免他,让他归田养老。”曹睿依言,将司马懿削职为民,命曹休总督雍、凉军马。曹睿驾回洛阳。
却说细作探知此事,报告到川中。诸葛亮听说后大喜道:“我想伐魏已久,无奈有司马懿总领雍、凉之兵。如今他中计被贬,我还有什么忧虑!”次日,后主早朝,大会官僚,诸葛亮出班,献上《出师表》一道。
表文说: “臣诸葛亮进言:先帝创建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三分,益州困苦穷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宫廷里侍奉守卫的大臣,丝毫不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生忘死,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要报答给陛下啊。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听取意见,来光大先帝遗留的美德,振奋志士的士气;不应该随意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从而堵塞了忠臣进谏的道路。皇宫和丞相府中,都是一个整体;晋升、处罚,赞扬、批评,不应该有不同。如果有做坏事违反法纪的,和做好事尽忠职守的,都应该交给主管部门判定他们的刑罚或奖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不应该偏袒私情,使宫内和宫外刑赏之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思想忠诚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先咨询他们,然后再施行,这样一定能弥补缺点和疏漏,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众人商议推举他担任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咨询他,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得到合理安排。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帝、灵帝的做法感到叹息和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闻名显达。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询问我当时的天下大事,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战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至今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虑,担心托付的事情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都城。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
至于在处理政务时斟酌情理、权衡利弊,对各项事务进行兴利除弊的调整,并毫无保留地向陛下进献忠诚恳切的建议,这便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职责所在了。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国家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己谋划,询问治国的好方法,明察并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我感激不尽!如今即将远离陛下,面对这份奏表,我泪如雨下,不知道该再说些什么了。”
后主看完表章说:“相父南征,远涉艰难;刚刚回到都城,座位还没坐热;如今又要北征,恐怕劳神伤身。”诸葛亮说:“臣受先帝托孤之重,日夜不敢有丝毫懈怠。如今南方已经平定,可无后顾之忧;不趁此时讨伐贼寇、恢复中原,更待何时?”忽然班部中太史谯周上奏说:“臣夜观天象,北方旺气正盛,星曜格外明亮,不可图谋。”于是看着诸葛亮说:“丞相深明天文,为何要强行动兵?”诸葛亮说:“天道变化无常,岂可拘泥固执?我如今暂且将军马驻扎在汉中,观察情况再行动。”谯周苦苦劝谏,诸葛亮不听。 于是诸葛亮留下郭攸之、董允、费祎等人为侍中,总管宫中事务;又留下向宠为大将,总督御林军马;蒋琬为参军;张裔为长史,掌管丞相府事务;杜琼为谏议大夫;杜微、杨洪为尚书;孟光、来敏为祭酒;尹默、李譔为博士;郤正、费诗为秘书;谯周为太史。内外文武官僚一百多员,共同治理蜀中之事。
诸葛亮接受诏命回到丞相府,召集众将前来听令,安排如下: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魏延;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张翼;牙门将:裨将军王平;后军领兵使:安汉将军、领建宁太守李恢,副将:定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吕义;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平北将军、陈仓侯马岱,副将:飞卫将军廖化;右军领兵使:奋威将军、博阳亭侯马忠,抚戎将军、关内侯张嶷;行中军师:车骑大将军、都乡侯刘琰;中监军:扬武将军邓芝;中参军:安远将军马谡;前将军:都亭侯袁綝;左将军:高阳侯吴懿;右将军:玄都侯高翔;后将军:安乐侯吴班;领长史:绥军将军杨仪; 前将军:征南将军刘巴;前护军:偏将军、汉城亭侯许允;左护军:笃信中郎将丁咸;右护军:偏将军刘敏;后护军:典军中郎将官雝;行参军:昭武中郎将胡济;行参军:谏议将军阎晏;行参军:偏将军爨习;行参军:裨将军杜义,武略中郎将杜祺,绥戎都尉盛勃;从事:武略中郎将樊岐;典军书记:樊建;丞相令史:董厥;帐前左护卫使:龙骧将军关兴;帐前右护卫使:虎翼将军张苞。以上所有官员,均随平北大都督、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知内外事诸葛亮调遣。部署完毕后,诸葛亮又传令李严等人镇守川口,以防东吴进犯。最终选定建兴五年(公元227年)春三月丙寅日,出师伐魏。
忽然帐下一位老将高声进言:“我虽年事已高,却仍有廉颇之勇、马援之雄。这两位古人都不服老,为何不用我呢?”众人一看,原来是赵云。诸葛亮说:“自从我平定南方回都,马超病逝,我深感痛惜,如同折断一条臂膀。如今将军年纪已大,倘若有什么闪失,不仅会动摇一世英名,还会削减蜀军的锐气。”赵云厉声说:“我自从跟随先帝以来,临阵从不退缩,遇敌必定冲锋在前。大丈夫能战死在疆场,是荣幸之事,我有什么可遗憾的?我愿做前部先锋!”诸葛亮再三苦苦劝阻,赵云仍不答应,说:“如果不让我做先锋,我就撞死在台阶下!”诸葛亮说:“将军既然要做先锋,须得一人同去。”话未说完,一人应声答道:“我虽不才,愿协助老将军先率一军破敌。”诸葛亮一看,是邓芝。诸葛亮大喜,当即调拨精兵五千、副将十员,随赵云、邓芝出征。 诸葛亮出师之日,后主率领百官送到北门外十里。诸葛亮辞别后主,只见旌旗遮天蔽日,戈戟密如森林,大军浩浩荡荡向汉中进发。
却说边境探马得知蜀军动向,迅速报入洛阳。当日曹睿临朝,近臣奏报:“边境官员称,诸葛亮率领三十余万大军,屯驻汉中,命赵云、邓芝为前部先锋,领兵入境。”曹睿大惊,问群臣:“谁可为将,退此蜀兵?”忽然一人应声而出:“臣父死于汉中,此仇刻骨铭心,至今未报。如今蜀兵犯境,臣愿率领本部猛将,再请陛下调拨关西之兵,前往破蜀,上为国家效力,下报父仇,臣虽万死亦无憾!”众人一看,是夏侯渊之子夏侯楙。夏侯楙字子休,性格急躁且吝啬,自幼过继给夏侯惇为子。后来夏侯渊被黄忠斩杀,曹操怜悯他,将女儿清河公主许配给他为妻,因此在朝中备受敬重。他虽掌管兵权,却从未上过战场。此时他自请出征,曹睿便任命他为大都督,调遣关西各路军马迎敌。司徒王朗劝谏说:“不可。夏侯驸马向来未经历战阵,如今委以重任,并不合适。何况诸葛亮足智多谋,精通兵法,不可轻敌。”夏侯楙叱责道:“司徒莫非勾结诸葛亮,想做内应?我自幼随父亲学习韬略,深通兵法。你为何欺我年轻?我若不生擒诸葛亮,誓不回见天子!”王朗等人都不敢再言。夏侯楙辞别魏主,星夜赶到长安,调集关西各路军马二十余万,迎击诸葛亮。
正是:本想手持白色旄节指挥将士,却让乳臭未干的小子掌握兵权。不知这场战事究竟谁胜谁负,且听下文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