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朱元璋面色古怪地叹了口气。
“他不是来求情的。”
“他还真来了?”
马皇后愕然。
朱元璋重重地点了点头。
不仅来了。
还大张旗鼓的来了,一副来了就赖着不走的架势。
“咱都给他机会,让他借故病退了他还不退,妹子,咱仁至义尽了。”
朱元璋想不明白。
这京城,这朝堂,没有了李家子弟让李善长拼死庇护,还有什么值得李善长留恋呢。
李善长啊李善长。
老先生又不是你李善长,不会结党抱团,对你李善长赶尽杀绝。
告老还乡,去凤阳老家陪儿子抱孙子不好吗?
强弩之末为何还要硬撑呢?
……
午门外。
李善长拖着病体,赶在文武百官之前,第一个来到这里,等着上早朝。
当了这么多年的臣子,这是李善长上早朝最积极的一次。
那消瘦的身形,还有脸上挂着一如既往的得体微笑,引来了所有人的侧目。
面对一些人幸灾乐祸的面孔,还有不怀好意的打量,李善长恍然想到三年前,刘基告老还乡,被构陷罪名,逼着从温州回京时,强撑着病体前来上朝的情形。
简直和他此时,如出一辙。
但不同的是,刘基为人孤傲,不肯向当时权势如日中天的自己和淮西功勋低头,他不同。
他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薛尚书好。”
“刘尚书好。”
面对李善长主动打招呼,薛祥和刘仁先是愣了愣,反应过来,连忙拱了拱手,低声问候。
“听说韩国公病了,此时来上朝,能坚持得住吗?”
“老夫身体虽然有疾,但食君俸禄,为君殚精竭虑是应当的。”
李善长故意比划着刘基所在的方向。
“想当初,诚意伯病得脚都走不动路了,还要拄着拐杖前来上朝,哪怕陛下没有交给他差事做,他还要站在殿门口呢,如今老夫执掌太常寺,兼管礼部杂事,身为寺卿,更不能懈怠。”
被点名的刘基,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越过李善长,走到前方,面无表情地盯着大门上的一圈圈年轮木纹出神。
他想不明白。
都到了这种地步,李善长为何还要硬撑着留在京城。
难道是怕自己手握弹劾大权,弃了官职以后,被自己暗算?
别看现在李善长效仿他的所作所为,他却是不齿李善长当初为了一己私欲,气量狭小不能容人,从而做出赶尽杀绝的事。
“请诸位放心,只要老夫还有一口气在,绝不会辜负了陛下的信任,老夫还要替陛下多卖力气,将功折罪呢!”
李善长的视线,在文武百官身上,一一扫过。
那些揭发李家人犯事的朝臣,还有想着落井下石的人们,纷纷心虚地低下头。
前者暗中后悔,后者开始犹豫。
李善长将这些人的反应,全部收入眼里,脸上挂着慈祥的微笑,心里不屑地冷哼一声:想趁我病要我命,也要看看你们有几斤几两!
就在他准备再多说几句,敲打敲打众人时,门扇提前打开。
“百官觐见!”
不少人暗中松了口气,鱼贯而入。
来到奉天殿内,众人行完礼。
本来打算直接说正事的朱元璋,不得不专门问候,下面站着的这位大明开国老功臣,也是曾被他誉为第一功臣的淮西老大哥,李善长。
“韩国公身体不适,咱上次去看的时候,楼御医说让你应该多卧床休息,咱还想着,说免了你今日上朝觐见,没想到你竟然提前来了。”
朱元璋以为自己能看见李善长请假的奏本。
结果看到本人硬撑着上朝。
感觉一天的好心情,都烟消云散了。
李善长的腰都弯了,可骨子却比钢铁还要硬,也不知道到底在坚持什么!
“多谢陛下记挂,老臣这几日,见太子殿下将府上无辜的女眷幼童,还有不涉朝政军队的侄孙,查明无罪后,放归府上,知道不是有人构陷,而是府上那些人,借着老臣的名声去招摇撞骗,为非作歹,老夫心结已解,日日见好,如今已经能下地行走,为陛下分忧,将功折罪了。”
行。
朱元璋还想着,借生病的理由,把太常寺卿一职,交给别人暂代。
暂代着暂代着就能让李善长赋闲在家呢。
结果李善长先把好听的话说在前头了,真是能屈能伸。
朱元璋不禁看了一眼儿子。
标儿啊标儿,你的手段还是太嫩了些,人家反过来利用,故意挑衅你呢。
朱标当然听得出来,李善长话里有话,他也不是争一时输赢与长短的人,为了避免李善长等会儿再死皮赖脸的开始诉旧情,立即站出来,拱手一拜。
“父皇,儿臣已派了陆百户,查明了句容县军田的具体情况,应天府境内的将士,户籍与家庭情况已核实完毕,锦衣卫调查期间,当地百姓主动询问起,下一次朝廷征兵的时间,各地官府,都收到了许多百姓的投名状,想要为自家孩子报名参军。”
世上不乏一些热血赤忱的好男儿,想着参军报国。
但是,还有许多需要考虑养家糊口,养老养小,为生活奔波的普通百姓。
废除军户制,以前那些是军籍,想让自家孩子远离危险的人家,如今开始教起了自家儿郎保命的功夫,更别提其他普通人家了。
朱元璋推翻了压迫绝大多数汉人的元朝后,拿普通百姓当人看,只要肯吃苦受累就能领到荒地或田地耕作,在这个有口饭吃就能养活孩子的时代,人口是年年递增。
当兵,成了如今许多普通人家追捧的选择!
“咱今日正要说这件事,工部造的战船已经往松江府运了一批,之前说下海抗倭,征招海军,由于海上作战要克服的困难比较多,条件比较严格,咱想抽调各营一部分兵力,当时没有人乐意,咱让汤和在地方上征兵,反应也平平,咱就想着,既然新的军制这么受欢迎,咱就把它推广到沿海各府州去,爱卿们认为如何?”
满朝文武,没有一人出声反对。
都说改革会侵害既得利益者的已有利益,可谁叫现今军营里,连士兵带将领,对朱元璋那是满心满眼地服气呢。
再加上,征兵的条件高,其实对于已经有条件培养子弟的将门和将领人家更有优势,朱元璋根本没有刻意打压的意思,大家巴不得多来一些建功立业的机会,给自己也给家中后代争取一下,早日还清这些年占的便宜,早日赢回陛下的信任。
谁反对,谁脑袋就是被驴给踢了!
“末将没有异议!”
“臣无异议!”
“臣也一样!”
朱元璋舒服地喟叹一声,就要拍板定论时。
一道不和谐的声音响起,并且故意哪壶不开提哪壶。
“陛下,海军不像驻扎海岸的卫所士兵一样,他们在海上航行,并不参与耕作,按照新的军制,这田要怎么分?难道要霸占其他军营的将士,辛苦劳作得来的耕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