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大军拔营,将新的营地驻扎在离河流最近,对岸城池的人看不到的地方,而后贺将军率领十万大军开始挖渠。
兵分三路,一路从道之河的岸边不远处开始朝火城方向挖渠,一方从火城城墙不灼热处开始朝道之河方向挖渠,中间的一路则从两个方向挖起,
半日过去,时间已接近傍晚,渠道终于挖好了,临近城墙的位置下挖了两米的深坑,用来储水,深坑旁边用土堆起一个高高的土堆。
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后,河岸边的士兵们在将军的命令下,将距离岸边的十几米也挖通。
与河水相接的一刻,奔腾的河水如蜿蜒的巨蛇一样沿着已经开好的渠道,直冲向火城方向而去。
在燥热的夏日,河水流过的地方,带来了一丝凉快的气息。
天黑后,火城中心火光闪烁,墨君淮和武将们在城墙不远处站定。
“殿下,水已经引来。”
“好,”墨君淮道:“备好渴乌,用此法来浇筑城墙。”
士兵们立马行动起来。
士兵们将早就准备好的大竹筒套接成弯管,以麻漆封裹,密不透气,将临水一端入水五尺,跨过堆起的土堆,然后在出口一端放入松桦枝叶和干草等易燃物。点燃后,稍等片刻,即吸水而上,等候的士兵立刻将竹筒对准城墙,源源不断的水自竹筒而出,城墙的温度也缓慢的降了下来。
一武将看到深坑里的水从竹筒另外一端出来时,拍手大声道:“此以气引水之法妙!”
“殿下想的此计甚好!”贺将军跟着道。
“诸位将军,这可不是我想的。”墨君淮赶紧说道:“这是我曾在一本古籍上看到,现下方能运用于此。”
天啦,他可不敢将古人的智慧占为己有!
当时墨君淮还在琉国,恰逢子文书斋开业,他们几人帮魏子文到处抄写孤本,有一孤本上记载道:“渴乌隔山取水,以大竹筩去节,雄雌相接,勿令漏泄,以麻漆封裹,推过山外,就水置筒,入水五尺。即於筩尾取松桦乾草,当筩放火,火气潜通水所,即应而上。”
届时他们几人看到此处皆非常感兴趣,当即在闻府花园试验了起来。果不其然可以将水吸上来,只不过将原本的花园挖了个大坑,管家看了直摇头就是了。
想到此处,墨君淮有点想他闻府的几个哥哥们了。
自从上次刺杀之后离开琉国,他再与几人没有见过面,往来的书信倒是不少。因墨君淮在云国和黎国两国之间到处跑,是以几人寄信的时候会给两国各寄一封。
上次来信时几人讲到,子文书斋已在琉国都城开了分斋,魏子文两头跑,每天都忙的停不下来,在信里吐槽道:“小琢啊,这书斋开的,我都想当甩手掌柜了,自从开了分斋,我就跟那陀螺一样转个不停!可是小伍和三哥二人也是异常忙碌,回闻府的时间都减少了。也不知道大哥二哥在何处,我们兄弟几人也是许久未见。弟弟,定要保重!”
闻羽与曹昱一直没有消息这件事墨君淮也是非常忧心,墨君淮回到黎国后,用各方探查,仍是没有二人的消息,江湖上也并未听到有幽阁出世的消息,墨君淮只能写信道:“哥哥们不用担心,我已在多方探查,不久后定会有大哥二哥的消息。”
但是闻羽与曹昱二人没有消息已经有了两年时间,剩下几人只能如此安慰对方,外出的二人定会平安归来。
“殿下,此处已降温完毕。”身旁的说话声打断了墨君淮的思绪。
他回过神来,看着被水浇湿的城墙道:“架云梯,先在城墙之上探查,同时保证水流不断。”
“是。”贺将军立马派人将云梯搭在了城墙上,而后一人上去城墙道“将军,城墙无危险。”
“让我等进城一探!”武将们纷纷道。
贺将军道:“去两人即可。”
而后贺将军转头朝向墨君淮方向道:“还请殿下在外稍候片刻。”贺将军看着自家殿下又想亲自进城查看,他无奈道:“殿下,冰城您已亲自探查过,火城就让末将等人来。”
墨君淮知晓贺将军之意,并非是抢功劳之类的,而是不想让自己涉险,此前石脂山上一幕已经吓坏了贺将军,墨君淮此时只能领了诸位将军的好意。
于是墨君淮点点头道:“进去之人注意防范,务必平安出城。”
“是!”一武将上了云梯,和之前探查的士兵一起入了城,而后又有几人上去城墙之上,为入城的二人警戒。
半个时辰后,入城探查的二人自城墙翻出。
待下了云梯后,二人走到墨君淮等人的跟前道:“殿下,和从外面看到的一样,火城并无城门。”
“城内此火,乃人为,城墙内侧被浇了诸多石脂水,是以城墙温度居高不下。”
“城中地势平坦,城内皆是石板之路,异常平坦,其上无任何房屋,也无任何人存在的痕迹。”
“那城中所谓的炎火之山,是有人用各种东西搭建起来的,位于整座城的正中间,形似一座小山,上面浇了石脂水,夜以继日的燃烧。小山旁边还有两座更小的山形,全部在缓慢燃烧,是以从城外来看,形似炎火之山。”
“城中也无其他暗道之类的,末将猜测,此城,应是做祭祀之用。”
“祭祀?”墨君淮道:“既是人为浇的石脂水,便将竹筒连接够长,将整座城墙全部降温到正常状态,而后于城墙处四处探查,定有入城墙之门。”
“殿下是说,城门被隐藏起来了?”贺将军问道。
“若只是一座祭祀之城,定有入城通道。”墨君淮道:“火城较之冰城较小,留下一万人马在此探查,其余人全部前往河岸,商议接下来的事情。”
“是,”贺将军道:“我们在此两城上耽搁的时间属实有点太多了。”
“劳烦齐将军在此驻守,探查火城情况。”墨君淮道。
齐将军拱手道:“末将定不辱使命!”
留下一万人马后,其余大军启程前往了道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