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天的鏖战,刘清明终于在下班前,敲下了最后一个句号。
初稿,完成了。
他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感觉整个后背都僵硬了。他拿着那份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材料,径直走向了部长办公室。
整个全国防指的核心组,都笼罩在一种紧绷的氛围里。
疫情的阴云没有丝毫消散的迹象。
确诊病例的数字,一天比一天刺眼。
日渐增加的死亡病例,也像一块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作为防治组的负责人,卢东升的日子并不好过。
刘清明敲门进去的时候,卢东升正对着电话,嗓音里透着一股子深深的果决。
“……一切都听专家的,我们不建议在这种情况下复课。”
“儿童的免疫能力还不完善,一旦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我不要伤亡数字,我只要稳定。”
“再公布一批防治药物,并保证药品供应,全市所有药店实行按需分片购买,欢迎举报。”
“对,我们会请新闻媒体监督。”
“就这样吧。”
刘清明站在门口,本想先退出去。
卢东升却看到了他,抬手朝办公室一侧的沙发指了指,示意他坐下等。
刘清明便依言在沙发上坐下,静静等待。
电话挂断,卢东升靠上宽大的椅背,整个人仿佛都陷了进去。
他抬手用力按了按眉心,动作间满是无法掩饰的疲惫。
“小刘,你自己倒水吧。”
刘清明当真自己起身,从饮水机里接了杯温水。
卢东升也站起身,拿起自己的搪瓷杯,走到沙发前。
但他没有坐下,只是站在那里,看着窗外灰暗的天色。
“科研组那边,对于特效药的研制陷入了瓶颈。”
他的话语里带着一丝沉重。
“他们与世卫组织下面的防疫署进行了交流,认为至少还要半年,才可能完成突破。”
“我们面临的形势,与你之前的估计,不谋而合。”
卢东升转过身,看着刘清明。
“小刘啊,我现在发现,清江省的建议,或许才是我们最正确的选择。可惜呀……”
一声叹息,包含了太多复杂的情绪。
刘清明捧着水杯,平静地说:“我们已经做得够好了。您还想听我的建议吗?”
卢东升的注意力被拉了回来。
“当然。至少目前为止,你的所有建议,都没有出过错。”
刘清明组织了一下语言。
“我建议是,保持目前的防控举措。最迟到四月底,就会迎来一个转折点。最迟到六月,我们就能取得阶段性胜利。”
卢东升的动作停住了,他有些不敢相信地看着刘清明。
“这么快?”
他的反应很真实。
“我以为,至少还会持续一年,甚至两年呢。”
刘清明解释道:“我一直跟着专家组,听到他们在交流中,提出的一些观点。虽然目前看似依然凶险,但增速已经放缓。按照他们严格计算得出的曲线,差不多就是我以上的观点。”
卢东升追问:“为什么专家团没有直接提出来?”
“样本还不够充分,”刘清明说,“他们是想再等等。”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
卢东升紧绷的身体,明显松弛了一下。
“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好了。”
刘清明又补充了一句:“还有一个佐证。比我们更早发现疫情的临海省,已经有了明显的放缓,也从另一个方向证明了这个判断。”
“材料在你那里?”
“在专家组手里,供他们做比对。明天我去问问,能不能拿出一个初步结论来。”
“好!”卢东升点头,“明天我等着你的汇报。”
压在心头最大的石头似乎被撬动了一丝,卢东升的心情放松了许多。他的目光落在了刘清明手里的那份材料上。
“你今天来找我,不是为了防疫的事吧。”
刘清明坦然承认:“部长英明。我最近趁着事情走上正轨,干了一些本职工作,想向您请教一下。”
卢东升脸上露出一丝笑意。
“你在全国防指工作期间搞开小差,还敢拿到我面前,不怕我批评?”
刘清明也笑了:“您批评吧。”
卢东升笑着摇了摇头,终于在他旁边的沙发上坐了下来。
“你工作干得很好,我批评你做什么。说吧,我也正好想换换脑子。”
刘清明将材料递了过去。
“那您帮我看看这份材料,有什么不妥之处。”
卢东升接过材料,首先看到的是标题。
题目过于专业,他却没说什么,直接翻开了里面的内容。
刘清明给他看,自然不是为了让他解答专业问题。
这一点,卢东升心知肚明。
他一目十行地翻看着。
所有专业的技术参数和论证,他都直接跳过,只看当中的行为逻辑和战略构想。
这一看,就让他看得入了神。
这根本不是一份单纯的技术报告。
这是一套完整的商业谈判策略和行业前景分析。
还有西方需要华夏市场,但又不愿意培植竞争对手的摇摆心态。
以及,西方各国并非铁板一块,可以分化、拉拢、利用的政治博弈心理……
越是看下去,卢东升内心的惊骇就越是强烈。
这根本不像是一个才二十五岁的年轻人能写出来的东西。
其专业性,其敏锐性,其复杂性,让卢东升几乎以为,这是国院某个顶级智囊团队,耗费数月心血精心设计出的一个方案。
与其中的宏大叙事相比,其目地性又是那样的小。
卢东升不明白其中的利害,但能看出,撰写者的深深忧虑。
他花了一点时间,来消化这份材料背后的真正用意。
当他基本上想通的时候,他看着刘清明的样子,已经完全变了。
良久,他合上材料,郑重地放在茶几上。
“这件事,真得如此必要吗?”
刘清明点头:“时机只有一次,而且,我没有十足的把握。”
卢东升沉吟道:“技术掌握在他们手里,会比较复杂 你虽然在材料里考虑到了这一点,但还想推进?”
“他们为了获胜,会对政商界做出一些妥协。这也是我想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
卢东升的指节在膝盖上轻轻敲击着。
“你连这个都考虑进去了,不错。”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思路。
“我现在感觉,有一些信心了。我想从两个方面,给你一些建议。”
刘清明立刻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和笔,身体微微前倾,做出了倾听的姿势。
卢东升很满意他的态度。
“第一,我们目前做出了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并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姿态。在这次疫情中,更是广泛寻求国际合作,既没有封锁消息,也没有隐报瞒报。这会让你的计划,更加可信。”
“你的整个计划,是建立在‘战略欺骗’的基础上。那么,一个开放、坦诚、积极融入国际社会的形象,就是最好的伪装。”
刘清明飞快地记录着。
卢东升继续说:“第二,这件事的关键,在其他地方。”
“他们是《瓦森纳协定》的最大推手。但是,你要记住,欧盟和美国并不是一个整体,他们有自己的利益诉求。美国想要控制欧洲,同样也会让很多欧洲国家心生不满。”
卢东升看着刘清明,一字一句地说道。
“前提是,那是华夏真正需要的技术。”
这几句话,与刘清明的中心思想是一致的。
但更加深刻和广泛。
自己结合前世的经验,设计出了一个自以为天衣无缝的“大坑”。
他只是从最纯粹、最顶层的政治视角,就瞬间洞穿了整个计划的本质,并且指出了那个最核心、最致命的要害。
美国人不是傻子
与其设计一个复杂的陷阱,不如坦坦荡荡施以阳谋。
让他们自己去衡量,是严控呢还是推波助澜。
毕竟这是一项还没有实践过的新技术。
就连日本都不看好,美国人会不会目光一致地看到它真正的价值?
这比自己之前的思路,要透彻太多,也高明太多。
难怪岳母吴新蕊,会让他来向卢东升汇报。
这位在卫生部长的位置上看似蹉跎了岁月的领导,其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远超自己的想象。
“谢谢部长。”刘清明由衷地说道。
“先别谢,”卢东升摆了摆手,“我还有个忠告。”
“请您指示。”
卢东升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你的构想虽然精妙,但并非不可解。我能看懂,国院的那些专家,也一定能看懂。”
“所以,我的建议就是,不要耍小聪明。”
这句话,让刘清明心头一凛。
“把你的所有想法,包括你想挖坑埋人的这个‘战略欺骗’构想,原原本本地、一字不差地写出来。让更高层次的人,去帮你判断,帮你完善。”
“你把自己想得太聪明,也小看了位于金字塔顶端的那些人。你觉得是你在布局,焉知你不是别人棋盘上的一颗子?”
刘清明感觉后背渗出了一层冷汗。
他确实是这么想的。
他想用一份包装过的技术报告,去“忽悠”专家组,引导他们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
现在看来,这个想法何其幼稚。
没有自己,前世的华夏依然势不可挡。
自己那点重生带来的先知,在真正的国家智慧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送走刘清明,卢东升独自在办公室里坐了很久。
他坐在沙发上思索了片刻。
接着站起身走到办公桌前,他拿起桌上的固定电话,拨出了一个号码。
电话很快接通。
“老夏,你们代表团的行程确定了吗?”
电话那头传来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
“怎么,你们卫生部也要参与进来?”
卢东升靠在椅背上,淡淡地笑了。
“我觉得,我们这次的防疫经验,会让他们很感兴趣。”
“世卫组织也对我们的工作表示了赞赏。在这么大的疫情之下,我们没有出现社会动荡,和大规模的群体事件。”
他停顿了一下,才缓缓说出最后一句。
“这样的表现,你认为呢?”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
“嗯,有道理,我们会认真考虑。”